我的女儿特别喜欢看电视。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看电视,不把喜欢的动画片连续剧看完绝不写作业。中午宁可不睡午觉,也要看续集。一旦看起电视来,饭都顾不上吃,两眼直勾勾地盯着电视,广告都不错过,饭凉了也不知道,吃一顿饭不知要在旁边提醒多少次。
我非常着急,对她又打又骂又讲道理,可都无济于事。她嘴上说这个动画片看完了就学习,结果这个完了下一个又开始了。我也经常强迫她把电视关掉,让她写作业。她虽然不太吵闹,但好像肚子憋了一股气,或者心思还在电视上,作业写得马马虎虎,表示对家长的反抗。有时稍稍不注意,她又把电视打开了,气得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一天,她的班主任给我打电话,问我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怎么两天没来上课了?我莫名其妙还以为老师搞错了。后来孩子终于承认,原来我每天把她送到学校时,她虽然乖乖进了校门,可等我上班一走,她马上折回家放录像,看《还珠格格》。
知道这件事后,我快气死了,毒打了她一顿,她稍微有点收敛,可还是改不了。我真的不明白,原来胆小、乖巧的女儿哪去了?
专家解析
孩子如此迷恋电视,让许多父母头疼。调查显示:2~5岁的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4~5小时,6~15岁的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2~4小时,电视是70%的儿童每天注意的中心。一个美国孩子一年在学校中度过900个小时,却在电视机前度过1500个小时。据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孩子每天看电视不应超过两个小时。
电视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如此迷恋电视呢?
1.学习压力大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压力重重,孩子们也必须“艰苦奋斗”。由于学习压力大,生活单调,孩子们急于寻找宣泄学业压力的管道。电视节目以画面为主,有的诙谐幽默,能给他们轻松愉悦的感觉,所以他们选择了电视来缓解压力。
2.缺少朋友
中国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特别多,孩子们缺少伙伴,父母们由于工作忙又不能时时陪伴孩子,尤其一些住楼房的家庭,让孩子自己出去又不放心,所以宁可孩子在家看电视,久而久之,孩子就迷恋上电视,电视成了孩子忠实的朋友。
3.吸引人的动画片
一些动画片确实很吸引人,很受孩子的青睐。
首先,动画片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事物,符合孩子想象力丰富活跃的特点,深受孩子喜欢。比如,动画片中的人物会被某个物体“啪”的一下砸成平面,动画片中人的躯体与五官也会不成比例地变形,这种艺术的夸张契合了孩子的思维特点,所以孩子们无一例外地喜欢动画片。
其次,动画片描绘孩子们理想中的世界。许多孩子都说喜欢美猴王——孙悟空,因为孙悟空强大无比,可以斩妖除魔,他们希望能像孙悟空那样本领高强,无所不能。孩子们对动画片中英雄的迷恋与爱戴,体现了他们的英雄崇拜心理,这种英雄崇拜,体现了他们对理想自我的期待,表明了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孩子看动画片,也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许更容易理解孩子。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弱小的、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学校,他得听老师的;在家里,他得听父母的。好像所有的人都能管得着他,都比他有权力。只有在动画的想象世界里,孩子们才是无拘无束的。所以你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为什么沉默寡言的孩子,一谈起动画片,就会双眼放光,兴趣高昂。
其实,对于电视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看电视既有坏处也有好处。
首先,学龄前儿童可以借此识字,从有关自然的节目中了解野生动植物的重要知识,同时一些前沿的东西,让今天的孩子视野更加开阔,这是信息时代孩子们的幸运。可以说,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媒介和娱乐媒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看电视还是有诸多害处的。
经常目睹暴力镜头(比如影视中的绑架和谋杀)的孩子,会在其心灵上受到伤害,或因好奇或模仿而产生暴力倾向。同时有研究表明,儿童长时间看电视会导致体重增加,智力下降,性格暴躁好斗,学习成绩偏低。更甚者会患上“电视病”,使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障碍。
判断孩子是否患“电视病”,有以下几个表现:
(1)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超过4个小时;
(2)看电视不加选择;
(3)对电视高度着迷,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不喜欢与人交往;
(4)对于任何事都表现出懒散、消极、不在乎的状态。
“电视病”会带来一系列疾病,比如电视肥胖症、电视孤独症、电视眼病等。当孩子具有以上4种表现时,父母就应该加大注意力了,要积极地帮助孩子戒除“电视病”,必要时还需请专家治疗。
专家支招
要让孩子完全不看电视也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怎么样正确地引导孩子看电视,使电视为我所用,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之道。对于孩子沉迷于电视的毛病,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选择地看电视
据研究,有两种节目特别适合儿童收看:一类是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小红帽》等儿童文学名著和童话改编的故事片;另一类是知识性节目,比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让儿童观看情感片或武打片等成人节目,以免对孩子身心产生不健康影响。父母可以提前查看节目表,列出一些全家可以一起观看的节目——非暴力的、制作精良的节目,这些节目可以增加知识、增广见闻,有助于孩子社会技巧的培养。
2.合理控制收视时间
看电视的时间要严格把关,每天不超过2个小时。对孩子的哭闹相逼,要不为所动,坚持原则。对任性的孩子,可以采取冷落他们的办法。父母强硬权威地警告,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把“每天看电视不超过2个小时”作为一种规范来遵守。
第二篇 方法总比问题多——孩子的常见问题及心理调适 第二章 小学阶段孩子常见问题及心理调适(2)
3.和孩子交流讨论
和孩子一同看完电视节目后,要抓住时机和孩子进行讨论,鼓励孩子就电视节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孩子增长知识、增长见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4.父母要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让孩子养成科学看电视的习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如果父母每天呆在电视机旁,怎么去教导孩子有节制地看电视呢?你如果教育他,他可能会问你:“你都看,为什么不允许我看?”所以父母管教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孩子太自私怎么办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了,那天她放学回来,对我说:“妈妈,我想给你个惊喜。”我忙问:“什么惊喜呀?这么神秘?”“我给你带了一块巧克力。”我听了很高兴,连连夸她懂事了。岂料这时她接着说:“这是老师发给我们的奖励。我一共得了两块巧克力。一块是‘德芙’的,一块是‘金丝猴’的。我本打算都留给妈妈的,可我看着那块‘德芙’特别想吃。我忍了又忍,可馋虫上来了,没办法只好吃了‘德芙’,现在只剩下那块‘金丝猴’的了。”我看着那块“金丝猴”也颇觉安慰,虽然好的没了,破的也是女儿的一番心意呀,于是我说:“没事的,只要女儿想到妈妈了,妈妈就高兴。”
女儿见我这么说,就乐了,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不爱吃‘金丝猴’的巧克力才留给你的,它的味道比‘德芙’的差远了。”
女儿的话让我很伤心,怎么能把好的吃了,不好的才留给妈妈呢?朋友家的孩子都是有什么先问问妈妈吃不吃,我的女儿怎么这么自私呢?
专家解析
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给我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我们又把它讲给我们自己的孩子听。实际上,在我们学习孔融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乐意的,我们只是认为应该“让梨”,而不是真心“让梨”。东方文化与西方不一样,西方文化强调“自我”,而我们的文化历来都是要求人要有集体观念的。因此,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做任何事想的都是:我这样做是别人期待的吗?我们不仅仅考虑自己,认为自己的意愿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么做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常常陷入一种悖论之中。大人们并不是真想吃孩子的东西,而是希望孩子有“让梨”的表现,即便这些表现不是出自孩子的内心,即使孩子的“让梨”只是一种取悦母亲的方法,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从孩子虚伪的表现中安慰了自己。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是最纯洁无瑕的,它来不得半点虚伪做作,我们的文化却教导孩子们去做作,去说假话,去喊虚伪的口号。孩子的心不分善恶,他们的本性都是“真”,可教育却让他们一步步走向“假”。孩子在写作文时更是假话连篇,今天扶了一个老大爷过马路,明天就给小朋友送了一把伞。我记起了一个笑话,一次小学作文讲评课上,三个学生同时写了扶老大爷过马路的题材,老师纳闷地问:“你们三个昨天都扶老大爷过马路了,马路上怎么有那么多老大爷需要扶啊?”其中一个同学说:“小刚扶老大爷过马路,我给他帮忙来着。”老师又问第三个同学:“那你呢?”他答:“他们两个扶不过去,那个老大爷宁死宁活不过马路,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弄过去。”
看,我们的教育是怎样地扭曲了孩子的天性,让他学做“书面文章”,让他喊假的口号,以顺应社会的道德规范,既欺骗我们自己也欺骗孩子。我们一直生活在自己营造的美丽童话世界里,欲罢不能,其实我们内心并非真的那么无私,也不是真的希望孩子为他人奉献一切。
有一个很让人伤心的例子。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孩,热衷慈善事业,她每天要靠拾废品或积攒零花钱凑够5块钱以支持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上学。她的事迹被当地电台、报纸广为宣传,她的压力越来越大,自己要帮助的对象越来越多,结果她不堪重压,神经上出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习与生活。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告诉孩子的是:我很重要!别人不如我自己宝贵,别人的需要没有我的需要重要。事实上,我们只有在满足自己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才会是幸福和快乐的。古人也曾经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谐的社会是要每个人都快乐幸福的,而不是拿出兜里仅剩的一元钱去帮助别人。
所以对于这个例子中的母亲,她对孩子的担心是她内心对社会意识、民族观念的一种困扰,这个困扰与孩子无关,完全是她内心的产物。孩子真诚的、单纯的心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她对母亲的爱也是如此,而且孩子对母亲的爱是天性,是无条件的,也不必担心。
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小伟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从上小学的那天起,他就没让父母消停过,学校老师三天两头找家长,反映小伟上课纪律问题。原来,小伟上课时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学习,经常搞小动作,打扰其他同学。他不是在老师板书时离开座位,就是叠小飞机乱扔。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