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观原因
一些学生由于在早期教育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经常遇到挫折,考试失利、成绩不高,努力却无济于事,加上父母的批评、老师的训斥、同学的歧视,使他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认为自己笨,不是块学习的材料。越不想学越学习不好,越学习不好越不想学,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厌学情绪加重。
3.教育因素
厌学症的产生与教育因素也不无关系。一些学习内容和方法与儿童年龄不相适应使儿童厌学。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压力过大,从而厌学,老师对差生的歧视和另眼相看,使孩子不愿学习。
另外,与家长、老师或同学关系不良也会造成孩子情绪不稳,从而学习时不能专心致志,记忆力差,思维缓慢,导致厌学。
4.迷恋网络游戏或电视等
近年来,随着电脑及网络的普及,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孩子显著增加。游戏画面跳跃,五彩缤纷,刺激性强,长时间玩游戏,使孩子大脑疲乏倦怠。对学习的内容失去兴趣,“呆板”的知识激不起大脑的运转,所以学习差,厌学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对于孩子厌学,家长该怎么做呢?
专家支招
1.培养学习兴趣
其实孩子不是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缺乏兴趣也是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学习进入高能状态。研究显示,当人心情愉快乐观时,脑波形是α,α波是大脑处于最佳状态的标志,这时学习效率非常高。要想学习好,必须调动起学习的兴趣来,学习兴趣怎样培养呢?
第二篇 方法总比问题多——孩子的常见问题及心理调适 第二章 小学阶段孩子常见问题及心理调适(9)
(1)找找成就感
大多厌学的孩子,都是在学习中体验不到成就感的孩子,如果他有成就感,就会不断地努力。如果孩子在学习上经常受到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指责,很少表扬的话,就会挫伤学习信心。这里家长可以分析一下孩子没有成就感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学习困难还是家长要求太高。如果是学习困难,家长可以多指导孩子的学习,请家教辅导以提高成绩,如果是最后一种原因,家长要适当地给孩子“松绑”,降低要求,少打击孩子,让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来。
(2)多鼓励,少打击
要多鼓励孩子。许多父母过于看重分数和名次,常常拿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一而再、再而三地数落孩子,你成天在他耳边说“你学习不好要抓紧”之类的话,说来说去他倒害怕学习了。父母要多鼓励,少批评数落,才能让孩子找回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父母要改变以往一味批评的教育方式,努力寻找孩子的微小进步,对孩子的每一点努力与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与表扬。要让孩子认识到,他通过努力可以学习好,家长对他有信心,有耐心。对孩子成绩的提高不要急于求成,一位教授总结出了教育12字箴言:“低起点,小坡度,勤奋到,大发展”。所以要给孩子一个低起点,让他把基础的知识学好,上好课,把基础打牢。小坡度,就是让他从小进步中尝到甜头。所以,家长不应只是看重孩子学习的结果,关键是看到孩子向上的样子,只要孩子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就应积极地鼓励。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对抵制厌学的情绪也大有帮助。
(1)学习要有始有终。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持之以恒,都不会成功,学习更是如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学习好的,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要从小抓起,对低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要通过办法纠正,这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
(2)严把时间关。父母要教会孩子合理地安排和遵守学习时间。要帮助孩子形成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生活时间表,将每天起床、运动、吃饭、学习、游戏的时间安排好,并严格按时间表去做,就会节省时间,从而克服孩子无规律的拖拉习惯。
(3)学会聚精会神地学习。注意力集中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一定要防止孩子边做作业边吃东西,或者边做作业边玩的习惯。
父母对孩子消极对付的学习习惯,要制定具体的计划来帮助孩子克服。可以通过检查作业等强有力的外在力量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的情形就会大大改变。
3.进行专业治疗
对于厌学情绪严重的孩子,必须寻求专业人员的治疗。通过专业的辅导训练,可以及时、有效地治疗孩子的厌学症。
九、单亲家庭怎么办
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没有妈妈的关心、疼爱,我过得孤单寂寞,我总是在心底里问自己:“既然我没人疼,为什么还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可我还是倔强的,遇到伤心事时,我总是一个人偷偷哭泣,我不祈求任何人的怜悯。
家里非常穷,爸爸岁数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合适的工作,所以家里的家务活基本上都是我做。我知道家里处境的艰难,要想改变现在的生活,我必须努力学习出人头地。可是无论我怎么用功,学习成绩还是上不去,烦恼把我紧紧裹住,我想挣脱却无济于事。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我都得不到一丝快乐。在家里,每当我让父亲给我点钱时,父亲总是数落我的不是,说我这不对,那不对,说我不知道节约用钱,骂得我狗血喷头,还说我就这点出息!这时我的心凉凉的,感到落寞又无所适从,没有方向,没有出口……我经常会恨这个世界,恨离我们而去的妈妈,也恨暴躁无能的父亲,但我知道我不应该恨父亲,他也不容易,再说毕竟只有父亲和我相依为命,所以我办什么事都尽量为他着想,当然,父亲并不知道。每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总是默默地去努力,但却仍然是个差等生。我并不害怕别人瞧不起我,我怕不能让父亲过上好日子。
第二篇 方法总比问题多——孩子的常见问题及心理调适 第二章 小学阶段孩子常见问题及心理调适(10)
我感到茫然无措,在学校里我没有什么朋友,偶尔我也会开怀大笑一下,但基本上我是非常压抑的,难道我是得了什么病?在伤心时,没有一个人给我哪怕一个温暖的眼神,我讨厌死了这样的生活。谁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
专家解析
这封充满压抑与忧郁意味的信,让我感觉沉重,沉重的不是他父母离婚这件事本身,而是由此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在现代社会,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每年大约有150万对夫妻离婚。“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夫妻不和,离婚并没有错,错的是不应该对孩子造成伤害。我们不难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全面的爱而变得孤独自闭,胆小畏缩,生活在压抑的情绪中不能释放;也有的孩子因生活在父母双方的仇恨和谩骂中而变得性格暴躁,悲观厌世,由此发展成为问题少年而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而对爱情和婚姻产生恐惧,进而对整个人生产生怀疑,生活在一种深深的危机感中,从而不幸福。
所以父母要爱护自己的婚姻,非离婚不可时也要想办法努力把这种伤害降到最低。不同层面的孩子对父母离婚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以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
1.婴幼儿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还不太会说话,但他们的心理还是非常敏感的,能觉察到周围人和环境的改变。因此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大人的生活作息尽量不要有大的变动。如果非改变不可,也要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适应,尽量避免大变动给他们带来困扰。
2.幼儿园时期
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是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他们常常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的,所以往往会认为是由于自己不懂事惹父母生气,父母才离婚的,他们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自己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必须告诉他们,父母离婚是大人之间的事,与他们无关。
3.小学阶段
这时是孩子最无法接受父母离异的年龄,所以他们受到的伤害也最大。首先,他们此时不能像小时候那样用想象来安慰自己;另外,他们还不够成熟到有能力驾驭自己焦虑、恐惧的情绪。尤其是当继母或继父或新的兄弟姐妹闯入家里时,他们更感到恐惧和担忧,唯恐失去大人的爱,这时大人要反复地告诉他,你永远是他的爸爸或妈妈,你会永远爱他。这时让他们有安全感,体会到温暖和爱是非常重要的。
4.中学阶段
这时的孩子,已经能够明白事物的变化是正常的,但他们还是无法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亲情的不完整,加上青春期的焦虑与困惑,会让他们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进而怨恨、仇视父母,恨他们怎么自私地抛弃了自己。所以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最好齐心合力,制定一个科学的教育方法。切忌相互埋怨,给孩子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人格和心理一定会出现问题吗?
据国外的心理学家统计,35%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出自单亲家庭,54%的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出自单亲家庭,比如:林肯、丘吉尔、克林顿……可见,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仅有容易出问题的一面,更有容易成才的一面。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出自单亲家庭的伟大人物,孔子、孟子都是出自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为什么容易成才呢?
首先,单亲家庭中,大人要加倍地为生计奔波,往往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被迫要独立去面对许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他们独立性格的养成,而独立性是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次,单亲家庭一般都不太富有,孩子过早地承担生活的压力,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他们更成熟,更有责任感。
再次,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很早就从生活中体验到挫折和失败,所以更加坚韧、坚强,也能刻骨铭心地体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所以也更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这种品质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对于单亲家庭,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单亲家庭既有消极的方面,也有积极的方面。在欧美,有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幸福、很成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我们的传统是容易给一个事物下定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思维定式,认定了单亲就是不幸的,单亲的孩子肯定会出问题。由于这种思维,本来可以健康成长的孩子都变得不正常了。实际上,无论是单亲的孩子,还是正常孩子,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对待和看待。建立现代的观念,走出思维的误区很重要。
对于单亲孩子,父母不能让孩子缺少关爱,也不能溺爱孩子。父母怎样做才能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点呢?
第二篇 方法总比问题多——孩子的常见问题及心理调适 第二章 小学阶段孩子常见问题及心理调适(11)
专家支招
1.夫妻共同制定教育孩子的原则
夫妻离婚是大人之间的事情,孩子是无辜的,所以无论你有多仇恨对方,也要压制怨恨,与对方制定一个共同教育孩子的原则。不要让孩子去仇视另一方,更不要断绝孩子与另一方的交往,孩子是否会受伤的关键在于父母婚后是否能以友善、谅解的态度共同爱孩子。所以,父母可以达成协议,允许孩子与另一方相聚,比如要求对方每周陪孩子一天,带孩子去看姥姥、姥爷或爷爷、奶奶等,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爱。同时要尽量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面貌,这对孩子的精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