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人感和幼稚感的矛盾
身体的成熟使少年有了成人的感觉。他们有了和成人一样的体型和性能力,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惶恐的感觉,在思想意识上重新回归自我,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权威,要求独立自主,希望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另一方面,心理发展速度滞后于生理发展进程,他们的人格特点、思维能力、社会经验等还很幼稚,与成人有较大差距。看问题容易极端片面,情绪情感也是游移不定的,意志力和毅力也很差,社会阅历十分欠缺。因此他们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既反抗又依赖,既开放又封闭,既勇敢又怯懦,既自尊又自卑。
3.想独立又无法独立
伴随着生理上的成熟,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喜欢批判,喜欢谴责,喜欢否定一切,喜欢蔑视权威,喜欢不顺从,希望自己独立自主,不受约束。他们讨厌父母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从头到脚一一关照,讨厌父母处处限制自己,不给自己自由,因此会由于逆反而顶撞父母,反抗父母的权威。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在内心上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他们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理解、保护和支持,特别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处在一种矛盾和冲突之中,一方面身心发展失衡;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问题,青春期是家庭和社会的边界地带,是“风暴和紧张”时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调和,就会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
这时协调孩子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很重要,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一些权利给孩子
孩子青春期以前,凡事都听父母的,父母也万事包办,可到了青春期就变了,孩子开始反抗父母,开始强烈地寻找自由的空间,希望别人把他当大人看,这时如果父母还事事干涉,要孩子凡事都听自己的,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所以这时候父母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适当地表现出谦虚,你可以对你的孩子说:“妈妈老了,跟不上形势了,不了解你们这一代的想法,你希望妈妈怎么帮助你,你直接跟妈妈说好吗?”
青春期的孩子要寻找自己的成人感,希望别人把他当大人看,往往试图先“打败”家里的父母,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与孩子争“地位”,而是适当地让步,尊重孩子,有些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尝试着和他们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感觉到父母把他当“人”了,反过来他会更加尊重父母,还会慢慢地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应该分担家庭的责任,给父母分忧,进而成长为一个有决断力、有责任感,明辨是非的男子汉。相反,如果父母不给孩子一点权利,一点空间,偷看孩子日记,查看孩子信件,只会导致两种结果:第一种是孩子乖乖地向父母让位,放弃成长的权利,凡事都听父母的,在短期内,父母可能会很得意,“谁说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反叛,我家儿子就啥事都听妈的,比你家的孩子乖多了。”殊不知,这样“乖”的后果,孩子将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学不会自己去思考做决定,永远也学不会独立地去完成一件事,这样的孩子即使成了硕士、博士,也是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矮子。为什么?因为他只是个听话的孩子,情商低下。另一种是孩子对抗父母,凡事与父母对着干,父母越不让干什么,我偏干什么,什么让父母伤心生气,我就干什么,这样就引发了亲子之间无休无止的矛盾冲突。
第一篇 全面了解孩子 第一章 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3)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分一些权利给他们,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去尊重他们,把他们当“人”看,这很重要。
2.给孩子失败的体验
青春期的孩子盲目、自大、自负,受到挫折时又深深自卑,这时父母应给孩子及时的欣赏和支持,孩子这时的许多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矛盾和混乱的,父母不必马上试图给孩子指出正确的道路,实际上你那样做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套在孩子身上,把你的价值观硬塞给孩子,每个人都是在矛盾冲突和失败挫折中长大的,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吧!让他在失败中长大。失败也是一种财富,如果他一直没有内心冲突的体验,没有失败的痛苦,他就永远也长不大。
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两面性的,许多价值观都是相反的,他们体验着这种矛盾带来的烦恼和痛苦,父母不必急于替他们做选择,只需用一种欣赏、感兴趣的眼光分享孩子自我选择的价值观、概念、美感和逻辑。也许,他们的选择是幼稚可笑的,但这些可笑的思想都是孩子独立思考的结果,打上了他们独特的思维烙印,尊重孩子就是从允许他们犯错开始的。
家长要做的是教给他们社会规则,告诉他们:“你内心的想法虽然好,但是具体实施时必须按社会规则办事。”这样孩子就可以分清想象与现实的区别和差距,就不会因为想象与现实的分裂而痛苦,就会在两个层面悦纳自己。许多成年人的痛苦都是由于分不清想象与实际的差距。
3.以退为进
孩子逆反,与大人较劲,这时父母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切不可与孩子硬对硬,结果只能两败俱伤,比如你儿子特别爱打游戏,你可以说:“儿子,妈妈不如你啊,连最简单的游戏都不会打,你可不可以教教我?”孩子听了肯定很高兴,当你逐渐表现出迷恋游戏时,孩子可能就会渐渐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因为孩子玩游戏的潜在目的就是寻求与家长分离的空间,如果父母也爱玩游戏,他反而会失去兴趣。
我有一个朋友,他儿子是哈日族,卧室里挂满了日本的东西,贴满了日本影星的巨照,穿着有破洞的牛仔裤,学日语,吃饭还非得去日本餐馆。他妈妈非常心急,给他讲南京大屠杀等历史,可他说:“我都知道,可这是两码事,我讨厌日本但不一定要讨厌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再说我了解他们是为了更好地对付他们。”“你看,他还振振有词,真拿他没办法了。”他母亲唠叨道。我向她建议,让她装成是哈日族,把日本影星贴在墙上,也听日语歌。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她儿子把照片都揭下来了,破牛仔也脱下来了。为什么?因为他要和父母有区别。他妈妈一下班就拿起初级日语读,读得磕磕绊绊,她儿子就会不耐烦地说:“老妈,求求你别学了,日语真难听!”
其实孩子不一定真的喜欢某个东西,他只是在向父母“示威”,你不让我干的,我偏去干,这是青春期孩子正常的逆反现象,如果你不反对他,反而认同他,他反叛的动力就会消失。
4.对孩子的想法不要马上否定
孩子有时可能会提出一些荒谬的、过分的要求。这时你也不要马上否定他,你可以向孩子说:“你的想法很棒,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接下来你该怎么实施它呢?”这样的问法可以让孩子重新认真考虑自己的想法,假如你否定他,他反而更坚决。当你准备认真听取他的实施计划时,你会发现他什么计划也没有,他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的肯定和承认,不一定要认真地把想法付诸行动。假如你反对他,他倒会坚决地去实施。做家长的要明白,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爱想象,都会时常冒出几个幼稚、荒唐的想法,但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检验爸爸妈妈是否认同他、尊重他,而不是非要实现他的想法,所以父母不要马上对他的想法进行否定,那样会很糟糕,会引发孩子更深层次的逆反。
第一篇 全面了解孩子 第二章 了解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1)
一、心灵成长需要欣赏
也许你想问我:“孩子的心灵最渴望什么?”
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渴望欣赏。”
如果你还想问我:“孩子的心灵最缺什么?”
我仍然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最缺欣赏。”
一位母亲对我讲了一件关于她儿子的事,她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了,特别淘气,老师经常批评他,从来也没有表扬过他。那天她儿子高高兴兴地跑回家,对她说:“妈妈,今天老师夸奖我了!”她也很高兴,就问:“老师怎么说的?”孩子的回答简直要把她气死了,孩子说:“老师夸我检讨书写得挺好!”
我听了这位母亲讲的事情,心里很难受,这个小男孩真的很可怜!
孩子的心灵像久旱的田地,渴望被欣赏,渴望肯定的甘霖。
有的家长可能会有疑问,一味地肯定孩子,会让孩子听不进意见相反的话,会让孩子经不起挫折和打击,会让孩子过分地在意别人的评价。这种疑问的错误在于没有把表扬和鼓励区别开。
表扬和鼓励有很大的不同。表扬是夸赞孩子这个人本身,而鼓励是把夸赞重心放在孩子所做的事情上。
有的家长认为鼓励就是不说批评的话,光说好听的话。实际上,简单地给孩子戴高帽子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虚情假意”。一个男孩曾说:“父母外出的时候,我一个人把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想让他们大大地高兴一回。爸爸一回来,就大声喊道:“‘呀,宝贝,你真是个勤劳的乖孩子,你是天下顶顶棒的孩子,我太喜欢你了,你真有自觉性!’听了这些论调,我讨厌极了,一下子泄了气,我觉得我爸做假得不行,太假了!”这个可爱的男孩为什么一下子泄了气呢?因为他听到的是干巴巴的戴高帽子的话。他觉得只有我收拾了房间,劳动了,爸爸妈妈才喜欢我,假如我不去做,他们就不喜欢我了。戴高帽子的话听多了,孩子肯定会这样想,而且一直这样戴高帽子下去的话,孩子就会很在意别人的观点,很在意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他就会发展成为为他人而活的被动的人。其实,真正的人生自豪感来源于高度的自信,而不是别人怎么看自己。提升孩子自信心的办法就是父母和老师的鼓励及欣赏。
另一个孩子的妈妈就很会鼓励人。这个孩子说在她六岁时,经常趁家里没人时打扫房间。她妈妈回来时,总是喜出望外地说:“天啊!怎么这么干净!我走错门了吧!这是谁收拾的呀?”这时,孩子就从藏的地方跳出来,妈妈会高兴地说:“我还以为我走错门了呢?真没想到是你收拾的,你可真有两下子,比妈妈打扫得都干净!”孩子听了比吃了蜜还甜,很有成就感,以后每当大人不在家,她还继续去干。一次擦镜子时,把镜子弄碎了,她妈妈不但没批评她,还安慰她说:“孩子,没事的,一个破镜子值什么呀,你别把手划破了就行。这位家长给孩子的感觉就是,不管事情做好还是做坏,大人都会爱她、喜欢她。因此,她去办事时从来不用考虑会不会挨训斥和责骂,也不会有失败了就失去了父母的爱的焦虑。渐渐地,她长成了一个大胆而充满激情的姑娘。这都是因为她母亲会欣赏孩子的缘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真理:欣赏孩子就是给孩子成功的养料。
有着一对黑漆漆的眼睛和一头飘逸秀发的刘亦菲,因为扮演《金粉世家》中的秀珠、《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和《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而声名鹊起。有人说她的成功是因为走运,也有人说是因为她漂亮。其实,她今天的成就,最大的原因就是妈妈的精心呵护和及时的鼓励,她一直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女儿,去爱女儿。
在刘亦菲小学二年级时,妈妈鼓励她去报名中南商都的模特大奖赛,并且告诉她,无论成功、失败,她都是妈妈心中的天使,妈妈一样会爱她。卸下包袱的小亦菲表现出色,从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冠军。
10岁就随母亲移民美国的小亦菲,到了新的国度,因为学不好外语而泄气,妈妈就给她打气:“亦菲舞跳得那么好,外语也一定能学好。&rdquo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