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惹人怜爱的小家伙——儿童或小动物
绝大多数人的子人格中都有动物,也都有儿童。不过,依赖性人格中动物和儿童的数量相对要多一些。也许,这正反映了依赖性的人在心理发展上的不成熟性吧。
而且,我们可以看出,依赖性的人所想像出的儿童中,多数也表现出对人的依赖这个特点。
有一位女士的子人格中出现了这样的两个形象:小红,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扎着小辫,穿着有大红花的衣服。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哥哥一起玩。最不喜欢的事情是有人招惹她。还有一个形象叫小兰,也是一个十三四的女孩,外貌像小红,但是更弱小,需要别人的帮助,胆小,紧张。
小红和小兰是她性格中两个很接近的侧面,区别是小红更活泼外向,而小兰胆小一些,但是她们都关注着别人,依赖着别人。小红快乐的前提是要有别人和她一起玩,小兰则最需要别人的帮助。这样的性格说不上不好,但是,在失去依赖对象时,她们就会在情绪上受到比其他人更大的挫伤。
同一个人还有另外的两个动物意象,一只是母猫,白色的,长毛,眯着眼睛。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主人怀里或身边听主人讲故事,让主人抚摸它。它的性格是温顺、听话、依赖。
还有一只小狗,也是白色的,总是欢蹦乱跳,扑到另一个子人格少爷的腿上,让少爷逗它。
除了可爱的动物外,依赖性的人还有一些可怕的动物子人格,比如吸血的蝙蝠。“吸血”象征着从别人那里吸取生命的力量,而这是依赖性的人所常做的事情之一。当然,这不是他们希望自己表现出的形象,毕竟蝙蝠不美丽。不过,这也并不是最坏的形象。因为在被依赖的一方,还会有更不美丽的比喻。有一位先生,他的妻子依赖性太强了,他实在受不了了,他竟然把妻子比喻为蚂蟥。
如何应对儿童和小动物呢?
依赖者的儿童和小动物子人格都很可爱,一般不需要改变。如果感觉过度了,可以在想像中诱导儿童长大,长大后,他们的依赖性有可能会有所降低。
吸血的蝙蝠、蚂蟥等动物形象虽然看起来很可十白,但是实际上没有什么可怕的。蚂蟥在吸血的时候,你越往外拽,它就越用力吸。可以用转换想像的方式来减弱它的“依赖性”。首先,可以让来访者想像那不是一个蚂蟥,而是一只饥渴的小猫,正在吮吸猫妈妈的乳房。也就是说,你不能用蚂蟥的方式来依赖,不能伤害别人或者强夺别人的血,而可以用小猫的方式来依赖。如果原来是蝙蝠,可以想像那不是蝙蝠而是蝴蝶,是在吮吸花蜜。这样,就可以把矛盾减少化解。
第三节 依赖的理由——病人
得病是得到关怀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因此,依赖性的人几乎必然有“生病”的子人格。
例如,荣荣,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她瘦弱,有病,贫血。她面色苍白,眼睛小,尖下颏,营养不好的样子。她天生一副让人怜惜的样子,性格懂事,体谅父母,不提无理要求。
在其他依赖性的人,有病的子人格可能样子会不同,比如,眼睛也许会是大眼睛。但是,面色一定是偏于苍白的。也许有的子人格会有咳嗽或疾病的症状。
假如依赖者的“病人”子人格占据了他人格中的一个主要地位,这个人就有可能真的得病。因为一个人是不是得病,除了身体素质的原因,病菌的原因等等之外,心理和情绪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像中医所说的,“七情可以致病”,消极的子人格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和身体变化,很有可能引起真实的身体疾病。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会比较难以分辨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因为他先得了病,然后才出现这个“病人”子人格呢,还是因为他有依赖性,然后产生了这个子人格,然后才得了病。不过,我们也不大需要搞清楚孰先孰后,因为有一点是清楚的。“病人”子人格的存在会增加他得病的可能性,而得病的事件也会加强他的“病人”子人格,而且可能会加强他的依赖性。这两者之间有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只要削弱了其中一个,另一个也会随着削弱。
假如一个人的“病人”子人格占据了心灵的主导地位,而他的身体却偏偏比较强健,并没有出现身体疾病,潜意识中的压力就会引起一种心理症状——疑病症。一个有疑病症的人会不停地怀疑自己得了某种严重的疾病,比如癌症、心脏病等。即使在医院检查后,医生说他没有问题,也不可能消除他的疑心。他会怀疑医生没有认真检查,怀疑医生知道他有了不治之症而对他隐瞒真相。即使多次找不同的医院检查而没有发现疾病,他也不可能消除怀疑。因为他有一种感觉
“我明明是有病,明明是非常不舒服,怎么会是没有病呢?”某种意义上,他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他的子人格中的确有一个“病人”,的确有疾病,难怪他总觉得自己有病。但是,他不知道,病了的是想像中的一个子人格,而并不是这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身体。他把想像的世界、心灵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混淆了。
如何应对“病人”呢?
依赖者也不可能整个人都衰弱,“病人”子人格衰弱只是因为这个子人格上的心理能量太少了。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守恒的。这个子人格上的心理能量少,必定会有另一个子人格的心理能量多,只要我们借助那个心理能量多的子人格,就可以使心灵中的“病人”子人格康复。
依赖者常常有一个“魔女”或者“疯子”的子人格,后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她。这个子人格很凶、很疯狂,这是由于,魔女和疯子是有着较大的心理能量的,是有力的。中医说,一座山上有毒草,就必然有能化解这毒草的解药。当然,这解药有可能本身也是一种毒草,但是它可以以毒攻毒。魔女就是病人的解药。假如我们让来访者在想像中让病人和魔女交朋友,让他们互相帮助。在魔女发疯的时候,病人帮助她安静下来;病人自感衰弱的时候,魔女可以给她支持和鼓励。这样,这两个子人格都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化。
如果没有“魔女”或者“疯子”,也必定会有其他有力量的子人格,但是在依赖性的人身上,这个子人格一定是被强烈压抑的。因为一旦他的力量被“靠山”发现了,他也就失去了依赖的理由。为了继续依赖,他必须压抑这个子人格。而心理咨询师所要做的就是逐步帮助他减少依赖,获得更多的独立;帮助他发掘、培养这个被压抑的子人格。
第四节 愤怒的女神——“魔女”
依赖,可以像天堂一样美丽,也可以像地狱一样可怕。最美丽的依赖是新生儿的依赖,他绝对的无助、绝对的信任、绝对的依赖。他可以唤醒别人天生就有的母性或者父性。让这样一个小孩子在自己的怀里,感到自己被这样一个小孩子依赖,这是人最大的幸福之一。
但是,当孩子长大后,当他应该独立的年龄到来之后,依赖就未必一定会可爱了。当然,我的话不应该说得太绝对,有的时候,依赖也是可爱的,妻子可以模仿小孩子的样子依赖丈夫;丈夫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唤起妻子的爱怜,这些都无可指责。只要使用的适当,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如果一个人是因为害十白危险、逃避责任、不愿努力而必须依赖别人的时候,他对别人的依赖就会变得过度。某种意义上他成为了一个寄生者,完全靠依赖别人生活。这样,他的依赖就不再可爱,而成为了别人的负担。如果他格外害怕失去这个“寄主”,他就会死死缠住这个“寄主”,这样,依赖就不再是一个有趣的游戏,而会使对方感到窒息了。于是,对方就会努力摆脱这个依赖者。而这会使依赖者非常恐惧、愤怒,于是“依赖与保
护”的游戏变成了“纠缠和挣脱”的战斗,严重的时候,双方都会感觉如同生活在地狱中。
纠缠着对方的依赖者,肯定有一个子人格会像一个魔女。
这个魔女的衣服的颜色大多是黑色的,个别时候也许会是白色的或者大红色,但是很少有其他颜色。她的外貌中,最引起人注意的就是她的表情,那是疯狂的、或愤怒的、或执著的、或警惕的,眼光发直。还有就是她的头发,长而披散着,或黑或白。长发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她对感情的极度重视,披散着则意味着愤怒和疯狂。这个魔女和表演性人格中的恶鬼很相似,有的时候是一样的。因为依赖性人格和表演性人格本来就有许多类似之处。
如何应对“魔女”或“疯子”呢?
“魔女”比较容易转变。在想像中,我们允许她表达自己的愤怒,并且强调“魔女”的力量,让她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当她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后,她就会有所转变,变得更加独立。
依赖者不独立就是因为她没有发现自己的心理力量。她没有发现自己的心理力量是因为她压抑自己的“魔女”,压抑了自己的力量之源。她压抑自己的“魔女”是害怕得罪了自己所依赖的人。她害怕得罪自己所依赖的人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力量独立生存。依赖者走进了一个死循环,她误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而没有寄托于自己那有力量的子人格。
“魔女”独立后,可能会变成更有力量也更美的形象。比如,变成太阳女神,变成“大母神”等等。
“疯子”稍微难处理一点,因为疯子没有魔女心理力量强,而且定力也弱一点。但是,在处理原则上,和对待魔女是一样的。过分依赖别人的人必定要被轻视,被轻视必定会愤怒。这愤怒就是自救的基础,因为愤怒表明这个人有自尊。过去,她的其他子人格必定是在压抑着这个愤怒,而我们允许她愤怒,即使在愤怒的时候,她可能有一些不公平,我们也暂时不管。这样,疯子也一样可以转化为有力量、自信的其他形象。
第五节 不幸的象征——“乞丐”
“乞丐”是依赖者具有的一个子人格,外形和我们见到的乞丐一样,破衣烂衫、灰头土脸,甚至有身体的残疾。
让我们从生活中的乞丐说起,按道理说,乞丐只不过是比较穷而已,穿破衣烂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什么脸上要到处是泥呢?难道找一点水洗洗也非常困难吗?应该不是。
也许我们会说,因为乞丐生活不如意,心情不好,所以没有心思洗脸;或者做乞丐的人性格疏懒,没有兴趣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