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2.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的理论和认知发展阶段性的划分,6岁、7岁一11岁、
岁的小学儿童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进人逻辑运算时期。其主要思维特点是:
(1)掌握守恒,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
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也就是说儿童的认识能力不再因为事物的非本质
特征(如形状、方向、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能够达到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本质不变性。
(2)思维具有可逆性
思维的可逆性是指思维活动既可以向一个方向运行,也可以返回,向另一个方向运行。
思维的可逆性活动有两种。第一种是反演(或否定)可逆性,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
幼儿认为香肠形状大于球形状,小学儿童就认识到改变了形状还可以改回来,所以两者仍
然一样大小。这说明儿童对物体的变化已有了可逆推理的能力;第二种是互反可逆性,如
A)B,它的反运算则是B≤A,两个运算之间是等值的。
(3)“补偿关系认知
如果把两个相等的胶泥球中的一个压成饼形状,幼儿会认为饼状大于球状,小学儿童
就认识到饼形状虽然比球形状大,但同时它也薄了,所以两者仍然一样。这说明儿童已能
从两个维度的补偿关系上认识事物的不变性了。
思维运算是以某种守恒性为前提的,思维运算的守恒性又与思维活动的可逆性、补偿
关系的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新的思维结构形成,使儿童认识事物容易把握本质特征,从而为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
的发展奠定基础。进行推理还必须掌握类别体系化和序列化等推理规则,童年期儿童具有
了掌握基本推理规则的能力。
(1)类别体系化
类别体系化是一种重要的分类能力,也称类群集。按类别体系分类,实际上是将子类
包含到一个更大、更普遍的类中去的过程,这是类包含问题,如图3—4所示:
可以表示为A+A,:B, B+B,:C, C+C,:D,
D
图3—4 类别体系化示意图
B
、√\
·150·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像松树(A)、树(B)、植物(C)、生物(D)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呈这种树叉状的类
别从属关系。当儿童理解了大类和子类之间的包含关系,就能够在各层级类别之间自由地
往复思考。
(2)序列化
序列化也称关系群集。序列化主要反映儿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知。在对称关系中,
序列化的演绎表现为:在A、B、C中,已知A:B、B:C,儿童能推论出A:C的结论;
在不对称关系中,儿童可以根据A<B、B<C演绎出A<C的结论。
序列化的能力还表现在儿童能将两组相对应的项找出来。如能将图3—5中的人形按
A1<Bl<Cl……的高矮序列排出来,将拐杖按A2<B2<C2……的大小序列排出来,尽管它
们原有的系列是混乱的,儿童也能完成任务。
飞非‘SZ
拐杖
图3—5 序列化研究图例
(引自田岛信元等《现代心理学①卞卞的>,福村出版,1988年版)
分类中的类别体系认知和关系认知中的序列化能力都是思维发展具体运算阶段智慧发
展的重大成就,它保证着个体认知活动对分类和关系(序列化)的运算,从而形成童年期
这一思维发展阶段的类和关系的逻辑。但是这一时期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还是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的,思维活动还不能超越具体事物。
二、童年期个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自我意识是在幼儿期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
展进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
升期中的快速发展期。
第二,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
识发展的一个平稳过渡期。
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是上
与六年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是自我意
第三,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从而进入从对行动性理解向对内部品
质理解的发展水平。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以上发展阶段的特点说明:就小学阶段整体而言
展的;发展的趋向从具体向抽象概括水平过渡。
(二)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但不是匀速发
批判性提高的表现: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他人的能力;低年级评价
标准具有片面性;高年级的评价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性,并能对自己“一分为--.。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蒙达·哈特尔(1982)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
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
儿童自我观念的恒常性要到幼儿期末,小学低年级才开始出现,因此小学低年级自我
评价的稳定性较差,到高年级则有明显提高。
总体而言,整个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是从对外显
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
三、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对权威的认知
达蒙(Dg助n)把4--9岁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 ·
水平0(4--7岁) 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与权威的要求,但到阶段后期开始注重服从
权威的实际效果;
水平1(7--9岁) 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认识到不顺从会招致不好的结果,
也认为服从权威才是对权威的帮助和爱护的回报;
水平2(9岁以上) 认识到对权威服从可以有两种表现——自觉自愿和被迫。
(二)童年期的社会交往
童年期的社会交往主要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伙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非
常重要的途径。小学儿童的同伴经历、与同龄人结合的伙伴关系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社会
性(包括道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在特有的儿童社会中,通过解决个人与
集体之间的矛盾、解决个人与伙伴成员之间的矛盾,学会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立场,经验协
同和竞争之间的矛盾。他们在这种横向的人际交往中学习社会生活所必要的技能和态度,
使社会性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小学儿童的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可以区分为三个时期:
(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 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在踏入学校这个新的环境的初期阶段,
要经历许多与幼儿园不同的新的体验,许多孩子产生陌生感、不适应感和不安全感。在适
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过程中,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就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他们的人际
联结关系首先是教师,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尚处于薄弱地位。
(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 小学三、四年级,儿童之间通过非常活跃的活动交往、通过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学习生活和各种集体组织的交流,不同个体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分化,他们开始
按照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相似性以及个人需求的雷同性等,组成团伙并经常在一起活动。
于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与伙伴协同的社会交往趋势。
(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儿童伙伴社会交往倾向更加突出。这
个时期对父母和教师的依从关系明显下降,他们更注重的是与朋友间所共有的价值观,更
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和地位,更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研究表明,对同伴的依存性
从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五、六年级一直表现上升趋势,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
期。
有人对儿童形成伙伴关系(或团伙)的年龄进行了调查(通过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回
忆),调查结果如图3—6。
人数(%)
50
40
30
图3—6 儿童结交朋友的年龄变化趋势
(引自《目义,品L丙教育心理学),于力二}干出版,1981年版)
从图3—6中可以看到小学六年级是儿童开始结成伙伴关系的人数比率最高的时期。
第四单元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期是儿童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青春期。青春期分
为少年期和青年期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均属过渡期,但心理发展特征各有侧重。
一,少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少年期是指11岁、12岁到14岁、15岁,这个年龄阶段大体相当于初中时期。由于这
个期间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
发展不平衡、自我成熟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特殊变化。
(一)发展加速现象
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也是初步性成熟的初期阶段。这个时期的身体和
生理机能都发生急剧的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叫第二加速期(第一加速期是
0口1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肩宽、胸围等的成长速度都在迅速增加,这叫做
成长加速,性功能迅速成熟叫做成熟加速。总之,作为一代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的
现象叫做发展加速现象。这种现象在40多年前就有学者指出,它是世界性的问题。实际上
近百年以来就已经出现加速发展的苗头。
在此期间,出现青春期缩短现象。乳房发育、体毛发生、变声等第二性特征,以及月
经初潮、遗精现象都提早出现,并在短期间内达到初步成熟,从而形成青春期缩短化的现
状。
由于生长发育加速的不平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