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55岁,本科学历,已婚,XX大学出版社美术编辑,病退。因该求助者不满子女婚恋对象为此导致心理问题。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可排除重性精神病;根据引发症状的冲突为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根据求助者的内心痛苦程度、病程时间持续为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社会功能轻度受损并出现泛化,可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经和求助者协商后决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行为治疗,改变求助者存在的“儿子一切选择都得遵从我意愿”的不合理信念。经过诊断、领悟、修通和强化四个阶段之后,情绪得以改善,症状基本消除,不合理信念得到改变和修正,效果良好。
关键词:常形冲突 出现泛化 严重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行为治疗
一、一般资料:
主诉:求助者父亲是国家某部前任部长,母亲原是某军区医院护士。家中有一妹妹。自认从小受父母关心少,从上学到工作都是靠自己努力。儿时个人表现:听话、懂事,父母操心少。后经朋友介绍认识现在丈夫。对丈夫评价:家境一般,努力上进,“知冷知热”,“听从使唤”。婚后三年生子,对儿子呵护有加。儿子不满周岁时,丈夫出国留学五年。回国后在同一所大学从事外联工作,工作繁忙,时常出差。因此,抚养教育由求助者一人承担,直至儿子大学毕业。半年前儿子认识一女校友,该女生于两年前考取美国一知名大学读博。随着网络的交往,很快二人确定恋爱关系。后经来访者了解得知,此女生家庭清贫,原有一男友,因知其患有某种免疫系统疾病而分手。求助者因此不允,可儿子仍坚持不肯分手。两个月前,无意看到儿子的聊天内容与结婚有关,为此,来访者对该女生更是怀恨在心,认为儿子不孝,因此异常烦躁、寝食难安,常感头昏脑胀,无法做事;觉得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只要见儿子听电话或上网,就会坐立不安,手脚冰凉,心慌难受。可有时冷静下来,又觉得没有必要这么着急上火,可就是控制不住。近来常埋怨父母和丈夫平日对儿子不够关心;并不断寻求亲朋、邻居以及儿子同学对儿子进行劝说。
心理测试结果:
1、《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成人版》测验结果:结果有效;
E:65分;P:55分;N:65分;显示该求助者的气质类型为胆汁质。
2、《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验结果:躯体化2.4;人际关系2;焦虑3.6;敌对2.2;其他2.6。
3、《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标准分为68分,未超过69分为中度焦虑。
二、个人主述:
儿子现年26岁,性格内向,自小听话,容易教养,尤其聪明过人,初中时IQ测试高达137。因高中时贪玩,以至高考失利,只考取了一所外省大学。担心儿子在外地会不适应,于是借助关系,让儿子报读离家很近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建议儿子出美留学,但考试未通过。不久前,儿子情定一位有望拿绿卡女校友,但经核实该女生的确患有免疫系统疾病,便整日忧心忡忡。两个月前的一天,无意看到儿子的聊天内容与结婚有关,便担心儿子会不顾母亲用心,打算私定终身。故“近两个月来,经常感到苦恼,做事没有兴趣,茶不思,饭不想,整夜难以入眠”;认为“儿子没出息,想要不计代价地依附他人出国”;认为儿子“被迷心窍,担心那女生看她儿子老实,所以想利用儿子”;担心“那女生因病不能完成学业,会拖累儿子,拖累他们整个家”;萌生“要杀到女生老家去闹事” 的想法。有时也觉得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可就是控制不了。因此,与丈夫一同前来求助。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衣着整洁,行为常态,表情痛苦。在谈话过程中思维清晰,言词犀利,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丈夫陈述:妻子在家占主导地位,喜欢追求完美。十年前因心脏问题实施手术后,就退休在家休养。平日不常出门,与亲朋好友,邻居同事关系一般,尤其与父母小妹关系甚疏。一心在家“琴棋书画”,相夫教子。近半年来,一直心情不佳,尤其是这两月因儿子的问题,感到恼怒、恐惶、食欲不好,经常失眠,有明显消瘦,并常无端向本人发火,说“儿子要不回头,这家就得散了”的话,以示威胁。期间,偶感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认为心脏病随时有复发的可能,经检查并无明显病理性症状。
四、评估与诊断:
通过对所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依据心理评估与诊断原则及相关标准,对求助者做出如下初步评估与诊断:
1、 属于正常心理状态
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无家族精神病史;依据判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⑴求助者主观认识及感觉和客观事件是统一的,自己清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知道自己情绪发生了什么样变化;⑵虽然发生了烦躁不安、紧张等情绪情感方面的一些变化,但与认知及意志行为还是相对协调一致的;⑶没有人格异常的表现,从整体上看人格是相对稳定的。
2、 当前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
依据:求助者出现了明显的情绪方面的变化和相应症状,表明其心理活动正处于动态失衡的过程中。
3、 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依据:⑴心理问题是由于儿子结交患病女友等现实生活因素而产生,属于常形冲突;⑵时间持续为2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⑶不良情绪反应不易被控制,⑷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⑸激发因素出现泛化。
4、 不良情绪为焦虑
依据:⑴具有忧虑、烦躁、痛苦等症状;⑵伴有相应的躯体症状,如失眠、消瘦、胸闷憋气等;⑶心理测验(SCL-90、SAS)的结果支持焦虑的诊断。
5、 焦虑严重程度为中度
依据:⑴焦虑情绪伴有躯体症状;⑵社会功能轻度受损;⑶心理测验(SAS)结果显示中度焦虑。
6、 总结造成以上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⑴无法接受儿子结交身患疾病的女友这一现状;
⑵人际关系(与父母关系、朋友关系及家人关系)交往模式不良;
⑶更年期综合症(建议:入院接受系统检查与药物治疗)。
7、 鉴别诊断:
⑴抑郁情绪:有抑郁情绪的人也可伴有焦虑,但抑郁有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动作减少等特征性症状,而该求助者没有。
⑵可疑神经症和神经症:按许又新教授着《神经症临床评定方 法》,未达到可疑神经症形和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医院开具诊疗证明:除更年期情绪表现异常外,并未发现其他明显病理性症状。建议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心理辅导。
结合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善不良情绪;学习放松训练。使求助者加深对更年期生理、心理知识的了解;增强与家人的沟通,了解儿子的真实想法;学会理性接纳现实问题;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培养积极心态;改善求助者与丈夫、与儿子之间的互动模式。
2、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协助其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达到自省、自控,保持良好的情绪,培养健全的人格。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 咨询目标(见以上相关部分)
2、 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和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⑴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⑵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⑶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⑴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⑵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⑶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⑷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⑸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⑴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⑵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⑶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⑴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⑵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⑴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⑵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⑶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⑴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⑵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⑶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⑷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 咨询时间与收费
◇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首次70分钟),共5次。
◇ 咨询收费:200元人民币/次
◇ 心理测验收费:
①《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成人版》 ¥80元/次;
②《90项症状清单(SCL—90)》 ¥80元/次;
③《焦虑自评量表(SAS)》¥60元/次。
4、 主要咨询方案与适用原理:
本案主要采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合理情绪疗法
根据初步分析,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于不愿接受一向“惟命是从”的儿子突然的“背叛”,在恋爱问题上没有遵从求助者意愿,且处心积虑地为儿子假想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不利情形,这一系列不合理信念造成。恰逢更年期这一特殊时段,临床表现为:失眠、猜疑、烦躁、易怒、焦虑等综合症状不易被控制。探究其不良认知行为模式,是在长期生活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不同,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早年退休和更年期等不利因素的催化和加重。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会陷入怨恨、敌对的深渊而无法自拔,从而导致心理异常。综上所述,考虑求助者文化背景,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七、咨询过程(注:需药物治疗配合):
1、 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的咨询分5次进行,每周1次。咨询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布置家庭作业。
2、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⑴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⑵心理帮助阶段;
⑶结束与巩固阶段。
3、 具体咨询过程
◇ 第1次
目的:
⑴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
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⑶确定求助者的主要心理问题;
⑷探寻求助者的咨询目的和改变意愿;
⑸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观察法、会谈法、心理测验、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⑴请求助者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⑵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做EPQ,SCL—90和SAS测验,了解求助者成长经历,有无重大事件。探询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的意愿;
⑶确定咨询目标;
⑷对求助者做出初步问题分析;
⑸布置家庭作业:
a. 遵医嘱服药;
b.让求助者通过书籍等渠道加深对更年期生理、心理知识的了解。目的:分散其注意力,并使其了解近来情绪体验与可能更年期有关;
c.增强与家人的沟通,了解丈夫和儿子的真实想法。目的:增进夫妻与母子间的情感,了解事实的进展程度,如病情的发展,结婚的打算等。
◇ 第2次
目的:
⑴加深咨询关系;
⑵确定求助者智力水平、心理健康状态;
⑶实施并指导放松训练;
⑷缓解求助者因不良认知所产生的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⑴作业反馈: 经了解 “自我保护的日趋成熟” “事无巨细”的操心是更年期人格特点;得知儿子目前并无结婚打算;
⑵将上次测验结果反馈求助者本人,让求助者了解目前状态,再做进一步问题分析;
⑶与求助者初步探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缓解求助者的不当情绪;
⑷使用并使其学习放松训练;
⑸布置家庭作业
a. 遵医嘱服药;
b.与儿子以朋辈的口吻面谈,把自己的顾虑告诉对方,了解儿子的想法,了解儿子的“女友”,找出认识上差异,加强亲子沟通;并引导他向积极方面发展,帮助他避免消极方面的想法;
c.比较现在的自己与退休前的自己,找到真实的自我;
d. 在出现较强情绪波动时,学习控制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