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某重点高校外语学院学生萧冰(化名),开学后本该上大四了,在过去的两年里,由于患有“双向情感障碍”,他四度出入武汉市第二精神病医院。昨日,该院心理疾病科主任白汉平说,像萧冰这样的大学生占该科室患者总人数的1/3,是人数最为集中的一个群体。
白汉平介绍,仅今年5月入住该医院的55个病人中,有22个是大学生。而该医院只是武汉市多家精神康复机构中的一所。
该科室住院医生陈婷婷说,该医院长期和华师、地大等在汉高校进行联动救助,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前者可归结为适应障碍。适应障碍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人际交往困难最为突出,其次是网络成瘾和学习困难。因治疗期一般长达数月,而且可能病情反复需多次住院,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均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
武汉大学近两年对该校新生进行的心理测评发现,每年约有700余名学生(占新生总数的10%)可能存在心理问题,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
令人忧虑的是,通过“心理追溯”,绝大部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病根”大多是中小学期间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陈婷婷说,一类是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情感交流极少,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性格;一类是家长过于溺爱,或者包办孩子的一切选择。
“大学生不值钱”论让他倍感焦虑
萧冰不久就要离开武汉市第二精神病医院返回学校了,这是他第四次来这里接受治疗,医生说他现在已基本恢复正常。
3年前收到武汉某重点大学通知书时,萧冰为自己“天之骄子”的身份感到无比自豪。进校不久他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如想象般美好,大把的时间不知该如何打发。
“常能听到‘大学生不值钱’的议论,说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我是从农村考出来的,还携带乙肝病毒,我觉得‘天快塌下来了’,对四年以后的未来有一种极度的焦虑感”,萧冰说。
不甘失败的萧冰几乎将全部精力倾注社团活动中,在大二上学期时他已是该校三个社团的负责人。他感到身负重任,为了将社团“发扬光大”,他经常逃课做活动策划书,晚上没有电脑用,他就到网吧通宵准备社团建设的材料。他时而异常亢奋,喋喋不休地跟室友讲述活动方案或创业想法,时而情绪抑郁,对自己全盘否定。
心理危机爆发前的一周,从周一到周五他连续五天不吃不睡,一直在做活动策划案,仅仅喝一点水。
室友发现了他的异样,学校将他送进了武汉市第二精神病医院,医生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
回顾这两年的经历,萧冰认为跟他的家庭状况有一定关系,他的父母从他初二起闹矛盾,直到他高三时离婚,整整五年萧冰都处于一种压抑状态,父母也很少关心他。
萧冰对即将进校的大学生提出了忠告:大学的社团活动应该适可而止,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本末倒置;要放低姿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交几个可以谈心的朋友,有心事时可以倾诉。
“小皇帝”大学生疑人鄙视自己
小游现在家里平静地度着暑假。半年前,他被送入武汉市第二精神病医院,被确诊为患有精神分裂症。
小游的老师说,2006年9月初,大二开学前,小游呆在家里迟迟不肯去学校报到。他告诉母亲,“学校有个同学老是针对我,斜着眼鄙视我,我受不了”。游妈妈带着儿子赶到学校,找到老师,叫他一定要调查此事。通过调查,老师发现小游是一个异常偏执的人,与同学不多的相处中,他总要求别人顺从自己的意见,而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另外他还犯有多疑症,总怀疑别人针对他。
小游的住院医生陈婷婷分析,通过追溯病史,小游的病症与家庭的过分溺爱分不开。小游的父亲是县里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母亲是专职家庭主妇,家庭条件一般,但父母却尽一切努力满足他的要求。他小时候只要和邻居小朋友打架了,他妈妈非要去将对方教训一顿,他才善罢甘休。
陈医生说,正是这种过分溺爱造就了小游的自我主义。一旦离开了家庭的宠爱环境,他就不懂得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周围环境,总想着周围的环境来适应他,“这就很难和人相处,出了家门就会四处碰壁,甚至寸步难行”。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