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节 精神卫生概述 精神疾病包括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常由躯体、心理、社会、文化和遗传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 - 精神卫生的社会服务 近几十年来,有效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制和应用,精神病人离开医院回归社会已成为可能。随着非住院化运动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让精神病人置身于家庭和社会之中。 已有研究显示,精神病人和其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能够改善或加重其病情,因此,家庭治疗已被用来对慢性病人进行干预,并能有效地预防复发,减少反复住院。今天,精神病的家庭比过去更多地参与了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家庭医生在促进病人康复和回归社会中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需要住院的病人也不像过去那样受到隔离和严厉的管束,他们常常很快就出院,而被转入部分治疗的医疗机构和日间治疗中心。这些医疗服务的重点是对病人进行集体治疗而不是个体治疗,病人常在夜间返家或去社会康复训练所。由于工作人员相对较少,病人在这些机构花费亦要少得多。 然而非住院化运动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那些对自己和社会没有危险的精神病人可以不再住院或接受治疗,因此很多精神病人变得无家可归,这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法律政策虽然是用来保护人权,但在为那些明显失去理性的病人提供必要的治疗时,它也造成很多麻烦。 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来满足需求、得到照料并在情感上得到支持,尤其是处在应激状态的时候。已有研究证实,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明显地促进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康复。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的由家庭和邻居提供的支持已经减少了,同时,自我照料小组、互助集体也在社区蓬勃发展起来。 有些自我照料小组,如嗜酒者互诫协会、麻醉剂成瘾者互诫协会,其主要目标是摆脱或改造成瘾行为,其他类似的相互提供帮助集体有残疾人互助会和老人互助会。另外的一些团体,如全国精神病联盟,还要为重病患者的家属提供支持和帮助。 - 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 在医学各个领域,疾病的分类是随着知识的更新而不断变化,精神医学亦是这样。关于大脑的功能及其受环境和其他因素影响的生物学机制是非常复杂的,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关于大脑生理功能的知识仍然少得可怜。很多研究证实精神疾病已经能够比较可靠地互相鉴别,但标准的诊断系统还是需要越来越完善。 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952年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Ⅰ),最近新版是1994年出版的DSM-Ⅳ。此分类是根据症状(即由病人所说和所做来反映其思维和感受)和病程把精神疾病进行归类。 《国际疾病分类》(临床用)第9版(ICD-9-CM),由世界卫生组织出版,其中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DSM-Ⅳ相似。这说明某些精神疾病的诊断已变得比较规范,并且在世界各国都很一致。 在诊断方法上也有新的进展,一些新的脑影像学技术,如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后者可以测量特定脑区的血流量(见第60节)。这些影像技术已被用来衡量正常或异常的脑结构和功能,使科学家们能够深入了解精神病病人和正常人的脑功能状况。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的研究,使其诊断标准变得更为严谨和精确。 - 精神疾病的治疗 精神疾病治疗基本上可以分为躯体治疗和精神治疗,躯体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而精神治疗则包括心理治疗(个体、集体、家庭),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以及催眠治疗。许多精神障碍都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联合使用。事实上,很多研究均证实,对于重型精神病,药物和心理治疗的联合应用,比单一治疗的效果要好得多。 . 药物治疗 近40年来,有大量精神药物问世,这些药物疗效肯定,已广泛被精神科和其他科医生接受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