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母爱成为“母碍”
文/王模东 权方英
张女士来咨询是因为她10岁的儿子逃学厌学、脾气暴躁、违反纪律等等。孩子过去学习好、听话,比同龄的孩子更早熟更懂事。但自从两年前孩子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之后,情况就变了。张女士把满腔母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她放弃了自己一半的生意,每天接送孩子,陪做作业,家里有一张严格的学习时间表,自己省吃俭用却尽量满足孩子。她说孩子失去了父亲本来就够可怜的了,不忍让孩子在其他方面输给别人。所以,她从每一个细节照顾孩子,而自己没有了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没有朋友圈子,因为她觉得朋友会看不起她。近来跟孩子的争吵中她看到孩子愤怒和仇视的眼神,她想起来就后悔和害怕,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一心一意为孩子好,但现在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过度的爱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我从十几个相似的案例中选出了这样一个,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父母的过多干预会变成孩子反抗的“动力”。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为幼苗,父母就是栽培幼苗的园丁。园丁大都是辛勤的、细心的、周到的,为了幼苗茁壮成长,园丁必须要给幼苗浇水、施肥、杀虫、剪枝……父母是慈祥的、包容的、付出的,为了孩子,不少父母牺牲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弄得心力憔悴,仿佛这样的父母才是伟大的父母。
在做了很多有关亲子教育的个案咨询之后,一个声音由我心底涌出:父母过度的爱成了“碍”,更令人担忧的是父母们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他们的心声是:我一心一意为了孩子好,没想到今天却得到这样的结果。父母们撕心裂肺的哀怒和孩子们被动无奈的逃离常常搅和在一起。眼里只有规则的父母,通常孩子都会逆反,因为孩子的心灵需要空间,而父母的控制只会制造反控制的力量。
一个朋友的孩子孝顺、独立、有主见,学业也很优秀,还经常组织同学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通过交流,我总结出她教育成功的原因:首先是父母有健全和健康的人格,如果父母本身有严重的心理创伤,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那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灵成长;其次是心中有爱,并且会表达对孩子的爱,这份爱是孩子自我价值的来源;再次是父母以身作则,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任到底,孩子看到父母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他也会重视责任。
我们不免要问:用同样的爱的方式,是不是只会塑造出孩子相同或相近的品质?父母身上似乎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孩子培养出某种相应的习惯和相应的品质,就好像被早已设计好的程序一样。乐观积极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被教育成怎样,部分原因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而教育方式与父母的性格、气质、心态、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很大关系。
作为父母,可以问问自己,我希望孩子有怎样的素质?孩子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我现在的行为会让孩子有怎样的反应?我的所作所为是否超过了应有的范围?孩子内心真正需要什么?在教育孩子时有几句口诀:分享而不教导,关怀而不干涉,宽容而不纵容,邀请而不要求,温柔而不妥协,帮助而不代替。
(摘自《心理与健康》2011年第2期)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