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首页
心理咨询
强迫症
抑郁症
社交恐惧症
焦虑症
神经症
图
心理治疗
心理学
心理学家
人格障碍
家庭治疗
爱情婚姻
精神分析
心语专栏
心理医生
咨询流程
咨询范围
咨费表
彻底治疗
治疗反馈
心理咨询首页
|
心理咨询
|
性格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心理案例
|
心理辅导
|
青春期
|
成功心理学
|
女性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大学生心理
|
中学生心理
|
心理测试
|
性心理咨询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当前位置:
心理咨询首页
>>
教育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9)
2008-04-22 10:27:10 转载请注明
华人心理咨询网
http://www.hrxl.cn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电话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
鲍尔和希尔加德指出,经验主义对人的认识的分析具有四个特征:(1)感觉主义,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2)还原主义,认为复杂观念由简单观念构成,它们又可以还原为简单观念;(3)联想主义,认为通过时空接近,一起出现的经验的联想过程、观念或心理成分可以联合起来;(4)机械主义,认为人的心像一架机器,可以由简单成分构成,没有任何神秘的东西。(G.H.鲍尔、E.R.希尔加德著:《学习论——学习活动规律的探索》,邵瑞珍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经验主义理论包含反思(reflection)观。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的心(mind)能从记忆中回忆起单个观念,比较它们,而且能得出某种结论。该结论可以作为另一种联想而被记录下来。反思观可以用来解释从抽象、推理和演绎中得到的知识。例如,人们从广泛经历的不同例子中抽象出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形成一类事物的概念。经验主义者认为,由于有反思,人的心不是一系列感觉经验的被动记录器。
唯心主义或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
唯心主义或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与经验主义相对,又称唯理论。它认为,经由先天的理性作用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而且由理性获得的知识,远比由感性知觉获得的知识高级、明确。
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或理性主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认为,“真理存在于人的灵魂中”;他的学生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主张,“认识就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从学习来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或理性主义观点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孟子(约公元前327—公元前289年)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又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铸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仁义礼智根于心”。(高觉敷主编:《中国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8~59页。)
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儿(Descartes, 1596—1650)和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1724—1804)。理性主义者对于感觉资料在我们构建现实中的作用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对经验主义者来说,我们的经验是感觉资料的复本;对于理性主义者来说,感觉资料是无结构的、未分化的混沌体,它们仅对理解机制提供原始材料。这些原始资料只能按照某种形式才能得到理解。精确地说,心先必须具有某些类别的先天知觉假设(innate perceptual assumptions)才能理解这些原始材料。
这些形式或先天知觉假设是什么?不同的理性主义者有不同的观点。例如,其中一个假设是,事件总是出现在时空框架中:物理事件(甚至大多数我们所谓的心理事件)出现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笛卡儿和康德认为,我们的空间知觉只不过是我们生来具有的不证自明的欧几里德几何真理在外部世界上的投射。康德不同意贝克莱按经验主义对深度知觉的解释。新近的研究表明,深度知觉的先天假设是成立的,如新生儿似乎生来就有深度知觉;黑暗中驯养的白鼠被突然置于光照下,表现出深度视知觉。
现代学习论流派演变概况
在19世纪后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率先用严格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人的记忆和遗忘,此后学习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学习的研究约占整个心理学研究中的一半。随着学习研究的范围扩大和深入,带着不同哲学观点的研究者,对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以后形成了许多学习论派别。鲍尔和希尔加德的《学习论》(1987)介绍了学习理论的12种重要派别。它们被分成两个阵营:行为与联想论(behavioral?associationist theories)和认知与组织论(cognitive?organizational theories)。属于前一阵营的派别有桑代克联结主义、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说、格斯里接近条件作用说、赫尔的系统行为论、人类联想学习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埃斯蒂斯的刺激抽样论以及新近的行为主义论,属于后一阵营的派别有格式塔理论、托尔曼符号学习论、信息加工理论和新近的认知建构理论。
欣茨曼(D.L.Hintzman,1977)的《学习与记忆心理学》(D.L.欣茨曼著:《学习与记忆心理学》,韩进之等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章。)一书对自1880~1980年间的学习与记忆研究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该书将学习论流派分为认知主义与行为主义两大阵营。属于前一阵营的人物有艾宾浩斯、内省主义者、格式塔心理学家、托尔曼、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属于后一阵营的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赫尔。它们的发展受许多相关学科的影响,其中对认知主义学习论影响最大的相关学科是哲学和计算机科学,对行为主义学习论影响最大的相关科学是生理学和动物行为学(见图3-1)。
图中的中轴线将两个阵营分开并表示各派理论所处时代。图中左右两条波纹线离中线的距离大小表示各派理论影响的大小。每隔20年有一条横线,有影响的学习论或心理学家的名字列于这些横线上下,以表示其所处时代。粗大的箭头表示相关学科的影响。
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观
联想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哲学来源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两者都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学习的决定作用。联想主义者不否认人的意识和思想的存在。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否认把人的意识和思想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前者以人作为研究的被试,后者为了避免意识,多用动物作为研究的被试。
人类联想学习的研究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
艾宾浩斯是用严格的实验方法研究哲学家们提出的联想规律的第一人。他精心地控制联想形成的条件、持续的时间以及联想得以再现的方式。
艾宾浩斯假定:被试依次学习了几个刺激物(设为 A、B、C、D和E)。每个刺激物依次在他头脑中留下相应的印象,这样,刺激物A产生印象a,后面紧跟着有刺激物B产生印象b,如此等等。根据接近律,接连产生的印象是彼此相联系的。因此,如果按顺序学习A、B、C、D、E,就会组成相应的印象链a-b-c-d-e。其结果是,在被试头脑中形成从a到e的印象链。
为了避免原有经验的干扰,艾宾浩斯创造了无意义音节,如ZOT,BOK,KIF。这种由辅音、元音、辅音组成的音节,对所有被试都是公平的,因为任何被试都未曾学过。他又创造了节省法,用来测量被试保持的程度。他研究发现了以下记忆和联想规律:
1.音节长度对记忆的影响。他发现,如果音节长度分别为7、12、16、24和36。如图3-2所示,做到正确无误背诵一遍时,7个音的词表只需平均诵读一次;而36个音节的词表则要读55次。
2.材料的意义性对记忆的影响。艾宾浩斯的研究发现,背诵无意义音节要比背诵有意义的材料难得多。例如,背诵一首诗与背诵音节长度相等的无意义音节,后者需要作出10倍于前者的努力。也就是说,前者的意义、韵律和节奏可以帮助学习者节省90%的学习时间。
3.保持间隔对遗忘的影响。艾宾浩斯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他发现了保持间隔对遗忘影响的规律。如图3-3所示,无意义材料的遗忘先快后慢。
艾宾浩斯之后的人类联想学习研究
在艾宾浩斯之后,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联想学习和记忆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基本上可以把人类联想学习的研究概括为如下三种基本范型:
1.系列学习,又称序列学习。在实验时,呈现的刺激材料的顺序不变,要求被试将学习材料根据原来的顺序依次回忆出来。学习材料可以是一张词表,一系列数字、字母或无意义音节。艾宾浩斯开创了用无意义音节进行系列学习与记忆研究的先河。在这一研究范型中最重要的发现是,系列学习与记忆中会出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因此系列较长的材料两端相对易学且保持较好,中间的部分相对难学且保持较差,这种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2.配对联想学习。在学习实验中,学习材料成对呈现;在回忆时,提供每对项目中的一项,被试要回忆出与之配对的另一项。外语单词学习符合这一范型,例如呈现“book—书”,“dog—狗”等配对词。学习时要对每一对词建立联想,测验时给出“书”,要回答“book”,或给出“book”,要回答“书”。
心理学中一般把配对项目的第一项称为刺激项,与之配对的另一项称为反应项。如,给出“book”(刺激项),要学生回答“书”(反应项)。配对联想材料可以人为编制。通过改变配对材料的刺激项与反应项的相似程度,可以研究先后学习两套不同材料之间的迁移和干扰。
3.自由回忆学习。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许多独立的项目,在学习和回忆时,不限顺序。如,给出中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名称,要求被试记住。被试在学习和回忆时不限顺序,能回忆出某个省、市或自治区的名称,就算某个项目学习成功。
自由回忆的项目也可以人为编造,如选择一系列有关或无关的图片或词等,让被试记忆。通过自由回忆学习与记忆的研究发现,被试往往采用主观组织的策略来帮助学习和记忆。
条件反应和动物学习研究
条件反应
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可分为两大范型:一是经典条件反射,最初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并做了详细研究;二是操作条件反应,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应,由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发现并做了详尽研究。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是一种学习现象,最早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例如,最初音叉声对于狗来说没有特定的意义,被称为中性刺激,它不能引起狗的特殊反应。当它经历若干次与食物配对呈现,食物不再出现,单独呈现音叉声,它能引起狗的特殊反应(分泌唾液)。这时可以说狗学会了对音叉声作出特殊反应。若反复呈现音叉声而不给予食物,狗的唾液分泌反应会逐渐消退。关于条件反射实验的操作过程,详见图3-4。从图3-4可见,完整的条件反射实验过程分三个阶段。
(1)条件作用前。音叉声对于狗来说是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us),不能引起狗的特殊反应(分泌唾液),而食物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里的食物被称为无条件刺激(UCS),因为其在狗身上的功能是狗本身具有的。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称为无条件反应。
(2)条件作用中。音叉声与食物配对呈现,每当音叉声响起,同时或稍后呈现食物。这时狗在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共同作用下分泌唾液。
(3)条件作用后。为了检验狗的学习是否出现,撤除食物,单独呈现音叉声,看狗是否分泌唾液。如单独出现音叉声,狗分泌唾液,这表明狗的学习已经出现。这时音叉声由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CS)。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称为条件反应。
在条件反射实验中,狗习得了什么呢?巴甫洛夫从生物学的角度采取联想主义观点加以解释,认为狗习得了条件反应。正如鲍尔和希尔加德所说:“巴甫洛夫所称的条件作用便是心理学家称作联想的现象。”
巴甫洛夫在用狗做实验时,故意不给狗进食,使之保持饥饿状态。这种饥饿刺激使狗保持对实验环境的警觉。在条件刺激出现时或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这种无条件刺激的呈现起增强学习的作用,被巴甫洛夫称为强化。强化是条件反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后面还要多次提及。
操作条件反应
斯金纳把动物和人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自发性行为。前者如风吹导致眨眼,食物刺激味蕾引起唾液分泌。这类行为(或反应)是对特定刺激的应答,具有不随意性。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主要是研究这类行为。后者如婴儿喃喃自语,鸽子不停地啄地板。这类行为不是对特定刺激的反应,而是机体自发产生的,但它们可以对环境施加影响并受意识控制,因此是操作行为。斯金纳认为,操作条件反应(operant conditioned response)实验研究的是这类行为。
图3-5呈现的斯金纳箱,是斯金纳研究操作条件反应的重要工具。饥饿的白鼠被置于斯金纳箱中,自发地发出多种行为,如闻、抓等。当它偶然踩压箱中的杠杆,杠杆与释放食丸的装置连接,能自动释放食丸至食槽中。箱中还有红绿两种灯光。假设你的目的是教会白鼠按压箱中的杠杆,那么每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立即释放食物。若干次这样的压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至22:30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hrxl.cn/xinlizixun/xinli_3151.html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9]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责任编辑:
华人心理咨询网
各类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及心理疾病心理治疗师联系方式
网上网络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
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2:30
心理咨询电话:
最新心理咨询
高考前学生家长常见心理...
为了孩子们的明天
教育儿童不可滥用惩罚
不愿上学的案例分析
改变从心开始改变从心开始
从师源性心理障碍看学校...
学理科还是文科
不想上学——高中生心理...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
孩子脾气倔为哪般
热点心理咨询
打孩子,会让他们产生人...
怎样及早发现儿童情绪抑郁
和孩子沟通的7条智慧
不愿上学的案例分析
孩子最讨厌听你说他的1...
给孩子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
从孩子怕鬼谈恐惧心理的...
教育儿童不可滥用惩罚
春天要重点进补心理营养
教你如何“教子成龙”
推荐心理咨询
相关心理咨询
溺爱导致的懦弱心理咨询...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
超过半数心理咨询者“半...
婚姻婚外恋亲子关系职业...
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心理...
完善个性 克服嫉妒——...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
走近心理咨询,提高生命...
专业心理咨询的“话疗”...
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