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 ·245·
是全盘接受了西方学者的观点。张人俊等(1987)对心理咨询下的定义是,心理咨询是通
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
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
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马建青(1992)在其《辅导人
生——心理咨询学》一书中,认为心理咨询定义为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
解决咨询对象(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包括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来维护
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赵耕源(1987)在《综合医院心理咨
询》一书中,提出我国的心理咨询概念是:向已经有了心理刺激而尚未发病的人,或已有
某些心理疾病(变态心理)或躯体疾病的人,进行心理指导,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帮助
他避免或消除不利于心身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或认识这些心理社会因素在已发生疾病中
的作用,因此能增强其对心理刺激与冲突导致疾病的防卫能力,减轻已经发生疾病者的心
理负担,树立起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从而能预防某些精神病,神经症或心身疾病的发生,
使工作、学习、生活更美满或促使病者向良好的痊愈方向发展。”
上述各位作者,费尽移山心力给心理咨询下的定义,使人颇有“同一事实,不同表述”
的感觉。在科学领域中,给某类事物下定义,按规则,应当是用最概括的语言说出该事物
的本质。比如,给心理学下定义,我们只能说:“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
学”,而不能说:“心理学是使用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等科学方法,在与被试搞好关系
的条件下(对动物的研究要使动物安静下来),为了探索人或动物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对正
常人和动物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按后一种说法,不能说不对,但它只是对心理
学工作的描述,而不是符合规矩的科学定义。从科学定义的要求来看,陈仲庚教授的定义
简练,比其他人的繁杂描述更具概括性。但内涵方面欠缺一点。
按照规则,给心理咨询下定义,只有一句话:“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
心理问题的过程。”
至于这种协助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进行,由什么人来操作,求助者的有关问题是什么,
运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咨询最终达到什么目标等等,都是对
该定义的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本不应放人定义之中。这正像给心理学下定义一样,
只能说,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至于心理学如何研究,采用什么方法,
研究哪一类心理现象等具体操作问题,都是对心理学定义的解释和说明,不能放人定义之
二、关子心理治疗
在讨论心理咨询问题时,本不应涉及心理治疗的问题,因为,尽管两者目前都归属于
心理学的同一分支学科——临床心理学的范畴,但它们确实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操作。可是,
目前在学界有许多作者喜欢对两者进行比较,并很认真地指出它们的异同,所以,在这里
不得不赘述几句,以说明这种“比较”是否具有真实意义,是否对临床实践有充分价值。
为了说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必然先给心理治疗下定义。按照给各类事物下
定义的科学原则,心理治疗的定义也只有一句话:“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
·246·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从定义的内涵来看,两者并无相同之处。一个是“协助”,即协商和协同地进行帮助,
另一个则是“矫治”,即有强制性的矫正和按治疗师的方法进行调治。这显然是性质不同的
操作。至于两类操作的对象、操作条件和操作目的等等,即便有所雷同,也属非本质性的。
在认知过程中,着眼非本质属性进行比较与分类,属无效思维。如:用“红”属性将红苹
果、红枣、红桌子认定为同一类东西,而把黄色的梨子当作例外排除,那么就不能依本质
属性形成“水果”这一概念。可见,依照“红色”这一非本质属性分析事物,无法科学地
抽象、概括,这种认知策略,显然是无效的。举这个例子是从极端人手说明思维的价值和
效能。又比如,医学临床上,内科治疗冠心病,外科也治疗冠心病。虽然治疗的总目标是
为了治病救人,治疗的具体对象都是心脏的冠脉,但内科操作是用药扩冠以使血流通畅,
保证心肌供血,而外科则是搭桥或放置支架以保证心肌供血。我们绝不可能说心内科和心
外科是有共同性质的操作。
既然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操作本质上不同,为什么有人还要费心去寻找共同点呢?
我想这可能是由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交互使用对其所造成的误解。为
了更好地进行咨询,为了使求助者情绪相对平静,心平气和,以便可以思想交流,有时,
不得不对求助者实施放松治疗,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在心理治疗时,若遇阻抗,无法切实
地执行治疗计划时,往往要转向心理咨询,使用咨询技巧,改善求助者心态,以便使其配
合治疗。两种方法交互使用的情况比比皆是,由此便常常使人误解两者就是一回事,无法
区分开来。
有作者指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都必须以咨询师和治疗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良好关系
为基础,所以,这可视为两者的共同点。这种分析,看上去颇有道理,但仔细一想,也有
问题。在人类社会中,凡是与人打交道的事,要想办好,无不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
医生看病,讲求医患关系;售货员卖东西,讲求购销关系;科学研究,讲求协作关系;把
某个社会组织搞好,讲求内聚力和干群关系;搞好家庭,讲求家庭人际关系;稳定婚姻,
讲求夫妻关系。我们绝不能说,因为上述种种事物都以良好人际关系为基础,便确定上述
事物都有共同之处。从非本质属性着眼去分析比较种类事物,往往说不到点子上,甚至闹
出误会。再者,任何人际关系都不是抽象的。由于咨询和治疗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操作,所
以,它们各自要求的人际关系也有不同内涵。在进行咨询时所需要的咨询关系,是咨询师
和求助者之间的协助关系即平等协商、互助互长的关系;而在治疗时,则要求求助者认真
配合治疗,在执行治疗方案时,有时没有商量的余地,有一种极端的说法,叫做“治你没
商量”,这在催眠疗法中特别突出。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是启发求助者自己摆出解决问题的
几种可能性,最后通过协商,帮助求助者自己决策选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心理咨询的
本质所要求的作法。在心理治疗中,这种情况往往不能使用。比如系统脱敏疗法,在编制
治疗步骤和划分治疗阶段性目标时,只能由治疗师依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求
助者的个体心理特征来划定,求助者不参加意见,既便征求求助者的意见,也是向求助者
说明情况,以便让他更好地配合,求助者可以不同意使用该方法治疗,但一旦同意,就要
按治疗师的计划执行。
上述文字强调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本质区别和正确理解所谓的相似性,其目的在于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 ·247·
使心理咨询师在临床操作中不把两者混淆,在交替使用两种措施时,角色能随时自觉地转
换,以免发生角色混乱的错误。
第三单元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一)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1856 1939)所创立。按照精神分析学家拉伯波
特(Rapaport)的总结,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
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所谓分区观点,就是弗洛伊德对心理结构的看法: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意识和意识
两大层次,二者之间为潜意识。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
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被压抑在无意识中。无意识
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潜意识是介于无意识
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
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意识则是心理结
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对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
所谓结构观点,就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
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即生物本能欲望,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
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去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
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自我代表现实原则而起作用,它通过现实环境,通过后天的学习,
获得发展。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决定对本我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
的影响。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这样,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弗洛
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
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依
赖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的失常。
所谓心理动力观点,即弗洛伊德假定。心理活动驱动力是一种心理能量,它出自先天
的本能。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后来的学者在批判弗洛伊德“泛性论”时,对弗洛
伊德的心理动力观点有误会,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理解为单一的性本能。其实,弗洛伊
德原本假定有两大类基本的驱力:(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包括饥、渴及其他
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2)性爱的驱力,与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但是,弗洛伊德更重视性欲望,把这个概念极大地扩展到其他的欲望,
并把性欲的能量源泉,即里比多(1ibido),看成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
他的这种偏激,是引起误解的原因。可是,从他的后期著作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
心理动力观不是单一的,他把个体保存、种系的延续两类驱力都叫“生本能”,把攻击、侵
·248·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略等行为谓之·“死本能”。这些都是他所谓的心理动力。
弗洛伊德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他的心理性欲发展学说,即发展观点。弗洛伊德
认为,本我所代表的无意识冲动,在个体发育中,不同时期,发展阶段是不同的。
性欲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或时期):(1)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满足来自唇、口、手指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