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咨询心理学 ·249·
他不去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认为即使是思维,也不过是由内部语言所引起的
喉头肌肉运动,情绪不过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它们都是可以客观记录的行为。华生
(1924)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从而他否认遗传。他夸口说:“给
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任意挑选其中的一个婴儿,
不管他的才能、嗜好、性格和神经类型等种种因素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
任何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乃至乞丐和小偷”(转引自陈仲庚,1994)。
华生的机械主义观点不久受到新行为主义者的改良,托尔曼(E.C.Tolman,
1886--1959)提出刺激和反应之间,即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这
就是有机体的内部因素。他用公式表述为:B=f(S、P、H、T、A),其中,B为行为,S
为环境刺激,P为生物内驱力,H为遗传,T为训练和过去经验,A为年龄。也就是说,行
为是环境刺激、生理内驱力、遗传、过去经验或训练以及年龄等这些实验变量的函数,而
不仅仅是由环境刺激所决定的。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Skinner,1904--1990)以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
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提出了R=f(S.A)公式,其中R为反应,S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
研究中所控制的实验变量,即“第三变量”,这一模式不只考虑了某一刺激和某一反应之间
的关系,而且也考虑到了改变刺激与反应关系的其他条件的作用。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可观察到的相互关系,对反射“进行
操作分析”。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有“前因一后果”关系,即前一个行为的后果,可以是
后一种行为的激励因子并决定以后的行为,这就是他所谓的“强化作用”。斯金纳花了大量
时间研究强化的作用,涉及强化物的种类、性质及强化物的实施程度等。操作行为主义用
这一理论广泛地解释了学习现象,程序教学就是在这个原理的基础上创建的。
新行为主义学派另一个杰出代表班都拉(Albert Bandura,1925-),同意学习理论,但
是,他更加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出了新的“社会学习理论”。也称模仿学
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既不是由单纯内力驱动,也不是绝对由环境决定。人有
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参与、获得和维系行为模式的重要因子。
班都拉的“新社会学习理论”有以下几个基点:
(1)人能够操纵符号,思考外部事物,预见可能性。这种学习,叫作
或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2)人可以自我评价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批判,自我强化。
(3)人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受外界左右。
(二)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认识
替代性学习”
按照学习理论,行为咨询与治疗实质上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过程:不良行为既然是经环
境作用与强化作用而生,便可经环境改善与消退作用而去除。反之,良好行为亦可通过营
造环境和强化作用形成。
三、存在一人本主义理论观点
(一)基本理论观点
·250·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来的,它从现象学存在主义中吸取其哲学的基础,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发,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尽管它被炒作为“第四浪潮”,但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理解,它并未具备系统的研究方法或者严谨的论证手段,它仅仅是一般的哲学说词,即便在咨询和治
疗方面,也无规范的操作格式,仅仅给出了某些建议或注意事项而已。这一派理论具有四个共同的认识:
1.强调着重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2.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的意义。
3.人的意识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4.人性研究的重点是意识经验,应该遵循现象学途径。
存在一人本主义理论中,有些问题尚值得质疑,如“需求层次论”、“潜能”、“超越自我”等等。
四、认知心理学与心理咨询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潮流,并非学派。由于它通过实验证明,认知理解对环境条件、刺激强度、情绪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起调节作用,所以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可以被用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认知心理学与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外部刺激进人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恰恰是“黑箱”中的认知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所作出的预期。认知是与情感、意志、动机和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认知理论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那里继承了许多有价值的方法,把视野限制在矫正特定的认知过程以使个体达到适应当前的生活,使用的方法是对具体的认知过程进行细致的、客观的科学研究。
五、人性主义心理学与心理咨询
经过对各种心理学理论的比较与思考,郭念锋(《临床心理学导轮》,1986;《临床心理学》,1995)认为只有从人的本质属性,即从人性出发才能正确地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发展、心理病理化、临床心理诊断与矫治等问题。只有把握住人性,才能走进人类心理世界的殿堂。
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一个类,其自身有若干与其他动物类别相区分的质的规定性,这些质的规定性的总体便构成所谓人性。它包括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的生物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前提和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
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属性等等。上述三种属性,对人来说缺一不可,也不能再复加,所以它
们被叫做基本属性。这三种基本属性的有机组合便构成人的本质,或称之谓人性。人性中
包含的三种基本属性不是绝对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和包含,在地
位上可以互相转化,正是这种辩证关系使这三种属性可以同归于人所有。他认为,人的心
理动力是需求。但他与其他心理学观点不同,他断然否认人有绝对的单一需求,因为人的
需求发自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三种基本属性的综合,所以人的需求也永远是综合性的,
尽管有时某种需求从形式上占主导,但其内涵也是混合的。吃饭,从形式上是满足生物需
求,但它的内涵包括了精神性质和社会性质。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不能同意“力比多”、
“内驱力”作为单一心理动力,也不同意将需求分为高低层次,它只承认发自人性的精神、
生物、社会三位一体的需求是人的真实心理动力。
人的个性只是一般人性在个体人身上的具体体现。而人性是个性的一种抽象,抽象掉
了个体之间在精神、生物和社会属性方面的差异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个体差异。如是,在
讨论个性时,不但要讨论某一个体的生物、社会和精神方面的特点,同时要讨论精神、生
物和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某一个体身上表现,换句话说,就是不但要讨论个体的德、
智、体的各自特点,还要讨论德、智、体之间的关系在某一个体身上如何表现。
从种系进化角度看,自人类最终形成至今,虽然人类的最一般的本质属性未曾变动,
但其具体内涵却不断地经历着种种演化。人类造就着社会历史,社会历史不断丰富和改变
着人性的内涵。从个体发育的角度看,个性的发展如同人性演进的缩影,个体人的本质属
性虽然在一生中不会变动,但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在不同的认知能力水平上和在不同文化
环境中,其具体内涵却要发生某些特征性的变化。个性变化发展总是遵循着生物学规律,
因袭着社会文化传统,在人类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制约下进行。
人具有一定的自我平衡能力来应付各类冲突和压力,但这种能力不是无限的,所以,
在现实的个性发展中,在成长的各个阶段上都会因为不能恢复人性的平衡状态而给个性留
下创伤和斑痕。这是现实个性成长的特征,几乎每个现实的人都无法逃脱这种命运。现实
的个性只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现实的个性发展总是在不断地突破稳定状态向更新的状态
变化,以适应不断改变的生存与发展条件。所以,个性的变化和不稳定是绝对的。这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