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为普遍的情绪调整环节可算是调整情绪表现或表达行为。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最初的情绪表现行为对相对应的感受产生只起到很小的作用,只要有效地马上修正或缓解情绪反应,就不至于在内心产生一种明确的悲观感觉。?
2. 纳安·福克斯(Nathan Fox)的多样现象模式?
与詹姆斯·格茹斯的理论相似,纳安·福克斯认为情绪调整不是一个独立现象而是多种相关现象参与过程。纳安·福克斯模式包括有:神经生理成分(neurophysiological constituents)、注意过程(attention processes)、情绪唤起事件解释(construals of emotionally arousing events)、内部情绪暗示(internal emotion cues)、利用应对资源(access to coping resources)、调整日常情绪发生地点(familiar setting )(Nathan Fox,1994)。?
A. 神经生理成分?
纳安·福克斯指出,情绪调整的重要过程是机体的神经系统通过兴奋或抑制相互作用机制达到调整情绪唤起。神经系统的这些功能在个体出生时就已产生但非常不成熟,它们需要在个体的儿童或少年时期才逐渐发展和巩固。个体与个体之间这些系统的差异性(生物差异和个体体验差异)能够影响个体的人格形成和社会功能作用。那么,情绪调整到底调整了些什么?纳安·福克斯认为,随着个体神经生理系统的逐渐成熟,从根本上调整或控制情绪唤起过程。他承认,个体神经系统的不同反应性决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气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显示出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调整的差异性。比如,内向性格和压抑性格的个体普遍都有较低的大脑边缘结构活动阀值(threshold),因此,比较容易产生害怕情绪和应用防御机制调整情绪。?
B. 注意过程?
与詹姆斯·格茹斯理论相同,纳安·福克斯也强调管理个体对情绪唤起信息的注意力能调整情绪。人类在婴儿时期就开始有注意力调整情绪现象。不过,这种过程仅仅是直接地由父母或照顾婴儿者通过指导分散注意力来进行。随着年龄增长,大约3~4岁,儿童可以自己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调整情绪。比如,刚看到一只有害的蜘蛛时,小孩会立即用手蒙住双眼或者把头转过去,以免看到蜘蛛而产生害怕情绪。?
进入少年时期以后,人们的注意力调整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完善,其中包括了注意力的内在重新定向。比如,在情绪不佳时,多想一些开心的事;当面对困难时,多关注它的乐观后果;等等。?
C. 情绪唤起事件解释?
这一观点与詹姆斯·格茹斯认知改变过程相同,都强调了个体可以通过自己对引发情绪的信息进行重新认识或解释来自我调整初级情绪。纳安·福克斯则强调,这种调整过程可以通过自我防御机制完成,如,否认、压抑作用、投射(projection)以及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指个体为免除冲动、内疚或焦虑等心理困扰的潜意识的适应性反应。否认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是回避现实中的某些痛苦,对现实事件的拒绝承认,常用语言为“这不可能”“绝对不会”“这不是真的”。压抑作用指个体将自己不能接受的,使自己感到困扰和痛苦的经验或欲望从意识中强行压制到潜意识,试图忘掉它,以免形成焦虑或愧疚。投射作用是个体把自我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感情、观念等转移到或归于他人或周围事物身上。比如,一位丈夫非常想寻找一种婚外恋情,但又感觉内疚和犯罪感。于是他不断指责或控诉他的妻子对他不忠(实际上他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妻子不忠)。合理化作用是指个体受挫后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加以夸张的解释,用被社会认可的“好理由”代表“真理由”,以减轻受挫后的紧张情绪或者掩盖内心的不平衡,如,自我解嘲的“酸葡萄心理”或自我安慰的“甜柠檬心理”(黄希庭,2005)。?
此外,人们对情绪唤起事件的解释还包含关注个人目的是否成功或失败,以及造成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极其影响情绪结果。?
D. 内部情绪暗示的解读?
情绪唤起不仅靠重新解释引发情绪的情境,也靠重新解读人体内部存在的一些生理情绪唤起暗示(如,心跳加快、呼吸增加或减少、出汗等)。一个人想要控制发怒情绪,在他要开始出口伤人之前,先确定自己生理上有哪些发怒情绪暗示,以便首先调整这些生理反应(如面部肌肉放松,做深呼吸,放松拳头等)。?
E. 利用应对资源?
什么是应对资源?应对资源主要指个体的外界环境支持,包括家庭成员和朋友的建议、意见、安慰等。当个体遭遇焦虑、愤怒、内疚等悲观情绪时,这些应对资源能很好地帮助他达到情绪调整的目的。?
当然,应对资源也包含某些物品,如:音乐CD、电影、食品、衣物、化妆品等。这些物品的使用同样能帮助你转变心情。我们在“有效情绪调整技能”章节里将比较详细介绍如何应用这些物品来进行自我情绪调整。?
F. 调整日常情绪发生地点?
纳安·福克斯还指出,情绪调整通常包括预测哪些环境可能容易出现情绪和控制通常产生情绪的日常生活环境,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和创造能更好管理情绪需求的生活环境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体验。比如,为了避免婴儿出现情绪不稳定或经常哭闹,父母尽量让婴儿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长,不要经常更换地方、更换婴儿照顾者以及尽量保持婴儿生活规律化。〓对成年人而言也是这样,尽量生活在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以及随时可以利用应对资料。比如,当你面对某种不利情境时,你能及时寻求到帮助(来自家庭和社会机构)及时调整你的情绪。?
20.情绪调整和情绪失调(4)
二、情绪失调(emotion dysregulation)?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明白了情绪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对环境情境的适应性反应。情绪具有辩证现象,既调整行为反应,也能被其他因素调整。情绪调整是一系列内向性和外向性过程,通过监测、评定和修正情绪反应以实现个体的目的和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那么,什么是情绪失调?情绪失调是否等于缺乏情绪调整?或者是否是个体不会情绪调整?情绪失调是如何发展的?它与心理异常疾病有何关系??
(一)情绪失调概念?
首先,我们要肯定情绪失调不等于缺乏情绪调整。当个体与情绪相关的行为表现出极端和“出格”时,我们说他的这些行为属于没有得到好的调整或者是错误地调整,但是,他的情绪调整过程还是存在的。?
我们之所以选择“失调”(dysregulation)而不是“缺乏调整”(unregulation),是因为当情绪失调时,个体还是有常规的调整过程,只是这种过程是以功能紊乱性形式出现, 也就是此时的情绪调整包含着紊乱的、损伤的、不适宜方式的和受限制的功能。情绪失调将引导情绪朝着不适宜的目标方向发展。?
情绪失调通常以两种形式出现:过度调整和调整不足。个体也许在表达情绪的强度上出现调整不足,而在某种特殊情绪上又表现出调整过度。比如,一位行为呆板、怪异、情绪不稳定者非常固执地避免自己体验痛苦,不允许自己表达出任何的痛苦情绪。这种过分调整情绪表现或表达往往是为掩盖人的内心高度的痛苦情绪。?
情绪调整不足则主要体现在调节情绪唤起不足或者应用不足。当人们感到情绪失调时常常声称感觉“失控”或“不能正常生活”,他们一是感到情绪“过度表现”,认为情绪的能量远远大于自己控制它的能量;二是感觉到“失去”情绪,对周围环境“提不起兴趣”“没有反应”。?
我们必须明白,人们正常的情绪调整也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发展成为情绪失调,这决取于个体的应对风格,应对风格有时也会损害人的正常功能而处于心理危险之中。当然,正常人在面对某些特殊事件时也有短时期的情绪失调表现。如果这种失调持续了一个较长时期,这种失调才会产生一些心理病理症状,最终导致心理疾病出现。?
因此可见,情绪失调是指一系列没有得到很好调节的情绪反应。个体面对他人、环境或事物时并没有采取一种通常被人们认可的正常情绪反应。比如,一个人因不小心把指甲弄破而大发雷霆;因忘记赴约而歇斯底里。?
(二)情绪失调产生因素?
个体为什么会出现情绪失调?是什么因素导致情绪失调?众多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情绪失调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有两大因素影响:先天生理素质趋向性(innate predisposition)和后天社会生活环境(socialization)。先天因素主要指不同的神经系统通路和个体的气质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先天因素包括了神经解剖结构中的相互交叉组织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后天因素主要指家庭、朋友、同伴以及社会文化等对个体的影响。比如美国Rochester大学教授Ann shields 和Dante Cichetti曾对267名儿童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受家庭虐待儿童比没有受过家庭虐待儿童更容易去恐吓和欺负他人,同时也更容易被同伙们嘲笑和欺负。因此,这类儿童欺负他人和被他人欺负都将导致他们情绪失调。反过来,受家庭虐待儿童的情绪失调更加重了他们出现发怒情绪和欺负他人的行为以及增加了被他人欺负机率(Ann Shields 等,2001)。?
美国心理学家Brain Vaughn Abbotti(2005)指出,儿童跟家长和照顾者的接触关系与儿童情绪调整发展是否正常有非常密切的相关性。父母亲和照顾者对儿童的精心照顾和关怀为儿童情绪调整的正常化发展以及掌握情绪调整技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指导。相反,父母亲和照顾者对儿童的照顾和关爱不够,让儿童产生不安全感,或者他们的情绪失调表现以及经常发怒和愤恨等都将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情绪调整建立,以导致他们情绪失调。?
美国行为学家赖汉博士以边缘人格障碍病患出现的情绪失调为例所提出的社会生理理论(biosocial theory)比较清楚地阐明了情绪失调的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关系。基于这个理论,赖汉博士发展出一系列辩证行为疗法策略,而这些策略正是辩证行为疗法的重要方法之一。?
什么是社会生理理论?赖汉博士综合了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生理心理学理论以及通过对情绪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社会生理”理论。该理论阐明边缘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病是由于生理性情绪调控系统机能缺陷和生活环境机能缺陷这两个因素的长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致(Linehan, 1993a)。?
赖汉博士强调,边缘人格障碍的所有临床行为特征都与情绪失调有关。也就是说,情绪失调导致病患其他功能也失调,如,人际关系、痛苦忍受、行为冲动及思维方式等功能失调 。?
图5. 4 社会生理理论简图?
?
?
?
〓〓〓〓〓〓〓〓〓〓〓〓〓〓〓〓 ?
情绪失调是由于病患有较高的情绪易发性和无能力调控情绪所致。一般来讲,越容易引发情绪的人,越需要更强的控制情绪能力以使情绪能及时得到缓和。问题就在于,边缘人格障碍病患往往比一般正常人有更高的情绪易发性、更差的情绪调节技能。而这两个因素的来源就是生理体质和特殊环境经历。提到情绪失调,人们很可能想到只是对悲观情绪或不良情绪的失调,其实,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同时也缺乏对乐观情绪或者良好情绪的调控。?
(1)情绪易发性?
什么是情绪易发性(emotional vulnerability)?情绪易发性是个体感觉正在受到情感上的伤害或威胁,易马上作出反应。据赖汉博士分析,情绪易发性包含着对情绪刺激的高敏感性、激烈情绪反应性以及情绪平息缓慢。?
高敏感性意味着个体在情绪活动中因为自身情绪激发底线较低,使之情绪反应迅速出现。比如,一群职员聚集在老板办公室等待老板发薪水,一会儿老板出来说:“非常抱歉,今天大家暂时拿不到薪水,因为我们的会计在计算上出了点小差错。明天一定会发给大家。”其他职员尽管也觉得很失望,但对此意外却能理解而纷纷离去。但是情绪高敏感者则不同,他会马上对老板表示出不满,甚至会冲进办公室与老板大吵一番。边缘人格障碍病患普遍为情绪高敏感者,难怪他们的家庭成员或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