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情绪反应性是指情绪反应非常极端,其中包括了悲观情绪和乐观情绪。就悲观情绪而言,同样一件事的发生对正常人可能只会引起困窘,出现面颊发红,但对边缘人格障碍者则完全不同,他们会感到莫大耻辱,暴跳如雷。就乐观情绪而言,异性的一个微笑,也会让那些激烈情绪反应者感到爱情降临。他们往往容易经历快乐,一句美言能使他们兴奋不已。?
情绪平息缓慢是指情绪反应持续时间较长。正常情况下,情绪反应只能持续几秒钟或几分钟。大量研究已证明,情绪状态的形式与个体的各种认知过程有关,如记忆、回忆、学习、解释、想象、预测及判断等。值得注意的是边缘人格障碍病患对接着将会出现的又一种情绪刺激的高敏感也是造成情绪平息缓慢的原因。因此,赖汉博士强调,在治疗中千万不能对病患说只需要几次治疗就能恢复正常之类的话。?
(2)无能力调控情绪?
情绪调节(modulation)包含两方面的策略:一方面,人类必须首先学会经历情绪和懂得不同情绪的含义;另一方面,人类必须学会减少引起情绪发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导致再次情绪反应或产生二次情绪反应缺陷。换句话说,一旦激烈情绪反应出现,个体必须有能力去抑制或用一些与心境一致的活动去干扰情绪,如残像、追悔、后评估、后期望等(Linehan,1993a)。?
提到情绪抑制,赖汉博士特别强调,抑制情绪的产生或切断不好情绪的出现似乎会造成一系列情绪技能缺陷的后果。其一,抑制情绪能导致个体忽略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激发情绪产生。一个从未经历过发怒的人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很难记住不公正情节;一个永远没有罪恶感、羞耻感或从未感到对不起他人的人在人际关系行为上一定存在问题;一个从未经历过害怕的人可能不会回避一些非常危险的处境。如,美国电视台曾报道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女孩患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病 —— 没有任何痛觉,长到3岁多经历过无数次碰伤、跌伤、烫伤或烧伤。因为不知道疼痛,她也不知道害怕,不知道什么是危险,对任何障碍、任何危险从不回避,毫不在乎。虽然鼻青脸肿、全身伤痕累累,但她还在尽情的玩,还在继续跌伤。
21.情绪调整和情绪失调(5)
其二,情绪抑制或切断悲观情绪的滋长会增加情绪回避。比如,在一个典型的非合理化认同的家庭里,当小孩因害怕独自在房间玩而哭闹时,父母就指责她:“不许哭,不许害怕。有什么害怕的?你不应该害怕!”而当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有时发脾气时,父母又大声指责:“不能发脾气,发脾气不是好孩子。我们家不允许任何人发脾气. . . . . . ”渐渐地,这孩子学会了避免任何不良情绪的出现或表露,似乎患了“不良情绪恐惧症”。从此,她再没有经历过任何不良情绪,当然,她也没有学会如何忍耐情绪以及不懂得有时表达任何情绪后可能不会得到惩罚。?
据赖汉博士介绍,情绪调节能力包括:①抑制与激烈悲观和乐观情绪有关的不当行为;②自我调节激起情绪的生理唤起(如心跳加快);③随时关注激烈情绪的出现;④自我整理与自己生活目标相对应的行动,这些目标并非由自己的心情决定而是受现实生活环境的的影响。?
赖汉博士又指出,靠改变或反抗与情绪相关的行为来调节情绪的原则,是行为疗法暴露技术的重要原则之一。实际生活中目标的对应行动能保持生活一步步向前推进,这些行动能使乐观情绪持续时间更长,并能减轻情绪易发性。根据最简单的The James-Lange情绪理论,一种情绪激起刺激产生一种生理性反应(生理唤起),然后产生情绪。靠改变生理唤起而改变情绪也是情绪调整原则之一,其具体技术包括放松疗法、应用部分药物或进行呼吸训练等。不过,修正生理唤起,不仅仅是减轻高亢唤起(如与愤怒、恐惧等情绪有关),也包括增强低调唤起(如与悲伤、抑郁症有关的情绪)。?
由此可见,情绪调节不足可能使人难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抑制由心情决定的机能缺陷行为;②调整自己行为去实现合理化的非情绪决定的目标;③增加或减少需要的生理唤起;④从引起情绪刺激中分散注意力;⑤经历情绪时既没有立即撤回情绪,又没有产生一种极端的二次悲观情绪(Barlow,2001)。?
?
?
1. 生理性情绪调控系统机能缺陷?
虽然我们对最初环节的情绪失调及情绪调控机能缺陷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对生理性因素引起情绪障碍的发生是清楚的。比如,有专家假设,边缘人格障碍病患的情绪调控不足与儿茶酚胺功能不稳定和过度反应有关。其实,情绪失调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 —— 人体基因因素、妊娠期或生产期伤害大脑因素以及儿童时期精神创伤而影响大脑功能发育等因素。?
(1)人体基因因素?
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明确什么样的基因容易引起情绪调控系统机能缺陷或情绪失调,但是有专家指出,60%的严重情绪失调者有遗传因素。由于与情绪有关的基因的改变,会导致体内大脑或神经系统生理功能的紊乱或不足。?
我们知道情绪的生理反应是在我们的激素系统和部分大脑组织中。情绪活动开始于大脑的网状激活系统(RAS)。该系统涉及到注意力或警觉外来的刺激的能力,位于大脑脑干。与情绪有关的激素或神经介质主要在大脑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该系统与情绪调节有直接关系。在复杂的情绪产生过程中,大脑皮质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涉及到悲观和乐观的情绪过程。有研究表明,左侧大脑半球多涉及到乐观情绪,如愉快;右侧大脑半球多涉及到悲观情绪,如发怒或抑郁。体内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也参与情绪过程。?
实验研究显示,边缘人格障碍和一些严重情绪失调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边缘系统活动方面有较低的阈限(threshold)有关。低阈限还与其他疾病或症状有关,例如癫痫间歇性发作或偶尔控制技能缺陷。抗癫痫药对治疗边缘人格障碍有效也证明了这一说法。边缘系统活动不足与注意力机制不足也有直接关联。?
其他研究也表明,与抑郁症病患相比,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有显著的脑电图(EEG)节律障碍(Linehan,1993a)。此外,有研究表明有过激冲动行为的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脑电图不正常(Santoro & Tisbe,2006)。也有研究显示,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表达不足和分裂症状(如 “好或坏”)与中脑的海马组织有关,5-羟色胺减低或机能缺陷与病患的冲动行为和心境障碍有关。?
近年来,对个别家庭成员的调查以及对双胞胎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严重情绪失调疾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基因因素。?
(2)妊娠期异常因素?
与其他精神障碍疾病一样,严重情绪失调的另一重要发病原因是病患在出生前其母亲怀孕期间的种种影响因素导致胎儿神经系统机能发育不正常。这些不正常增加了发病的危险性。是什么引起胚胎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改变?有以下两种可能性。第一,据统计,大脑有上百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按特定方式排列组合成大脑组织,并完成或控制大脑功能。如此巨大数额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组织之间的排列和连接不可能有百分百的正确不误。正常人的神经系统组织也有可能出现少量错误,大脑神经系统连接错误越多越有机会出现精神障碍;第二,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也有可能是:在怀孕期间外在生理因素损害或阻止了大脑系统正常发育,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妊娠期母亲营养不良,胎儿供血不足,先天性病毒或细菌感染,药物或其他有害物质造成胚胎中毒,如毒品、酒精、特别药物、金属物等。?
(3)产时、产后因素?
母亲生产是否顺利也很重要。难产过程有可能造成新生儿脑部受损,如直接损害或供血供氧不足。婴儿出生后的营养问题,居住条件(如放射性强的环境)等,都有可能影响新生儿大脑的发育。当然,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孩子个性的形成。?
2. 家庭环境机能缺陷?
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情绪易发性特质者虽然也有时常伴情绪失调,但他们未必发展成为严重情绪失调病患。因此,人们从未怀疑过后天因素特别是成长环境能够导致一个人出现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多为生理性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哪些环境因素可能导致边缘人格障碍发生?据有关方面的报道,有3个方面的假设:①婴儿或幼儿期间,有过极度沮丧感和激烈受冲击历史;②非合理化认同生长环境历史;③尤其在15岁以前,有过性虐待或身体虐待(暴力)历史。?
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非合理化认同的家庭因素。?
A. 非合理化认同的特征?
赖汉博士指出,非合理化认同(invalidating)家庭环境主要包括:第一,个体的私人经历(行为、认知和情绪)遭到不稳定、古怪的、不适合的以及偏执的回应。换句话说,私自经历的表现和表达不被他人认同,相反,还会受到惩罚或贬低。例如,一个女孩指着邻居小朋友穿的衣服对妈妈说:“她的衣服好漂亮,我也要。”妈妈回答说:“不对,她的衣服非常难看。你如果穿上这种衣服,你也会变得难看。”小女孩的想法立即遭到妈妈的否认和反对。第二,个体的痛苦情感经历不被重视。前面我们说到,每当个人有悲观情绪或遇到精神创伤时都需要向人倾诉,需要有人安慰并能与他产生共鸣。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加上生活压力重,常常有心情不好或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的所有不愉快或悲观现象采取回避态度,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倾听孩子的烦恼,更谈不上帮助孩子找出烦恼的原因并解决烦恼。渐渐地,孩子的情感压力没有得到释放,同时还经常感到无助和无奈。第三,个体对其自己行为的解释同样不被重视。例如,孩子问父亲:“我现在每天坚持训练打篮球,将来会不会能成为球星?”父亲说:“不知道。”或者孩子对母亲说:“我今天在学校把一位同学的书包扔在地上,我不应该这样做,尽管是她先对我不礼貌。”母亲似听非听,一言不发,对孩子的想法不加任何评价。?
据赖汉博士介绍,非合理化认同的基本特征有两个方面:①它让个体知道,自己对自己的描述和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分析,尤其是对什么是引起自己情绪、信念和行为的看法都是错误的;②它把个体的私自经历看成是社会不能接受的特征或人格特质。非合理化认同往往认为,个体的私自经历或思想及情绪表达,尤其是悲观情绪的表露等等都是过度反应、过度敏感、无能力认清事物真相、缺乏主动性、缺乏教养、伤害或操纵他人、偏执以及不能接受乐观态度等。
22.情绪调整和情绪失调(6)
非合理化认同常常指责个体生活经历的描述不准确,如“你很生气,但是你不愿承认”,“当你说‘不’的时候,你的意思是‘是’”等。?
非合理化认同家庭还常常表现出不能忍受任何悲观情绪的出现,家长对孩子说话的口气表面上看来是在鼓励或激励,实际是一种非合理化认同。比如,“你不应该紧张,你能拿到100分。”“你不应该担心,只要你坚持,你就做得到。”这些家长坚信,任何人只要尽了最大努力,没有办不到的事。他们认为,一个有极高价值的人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获得极大成就,受人尊敬,能够控制情绪表达(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及极少向别人索求。他们过分强调乐观态度,认为一个人不能有无助、失望或无望感受;他们把任何事看得过度简单,“只要坚持乐观,世界上没有不能被克服的困难。”“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定胜天。”他们完全忽视了一个人可能被拒绝、被批评、被不赞许、被不同意,他们不会打算因承认现实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主意或态度。?
作为成年人,读者也许会认为,这些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生活充满激进、乐观的态度或主张控制情绪表露等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是不可行。然而,作为家长或家庭主要成员给予未成熟儿童这样一个不真实的世界和提出过激的要求,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
合理化认同家庭与非合理化认同家庭比较?
?
合理化认同家庭〓〓〓〓〓 ?
?
(1)当孩子说肚子饿了:〓〓〓〓〓 ?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