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为疗法发展历程?
美国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行为疗法的产生及发展经历了4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经典行为理论(behavior theory)产生时期。该时期标志着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研究人类的心理(mind) 转向为研究人类的行为(behavior),行为治疗的应用在此阶段极为少见。第二阶段为行为疗法应用时期。治疗师们应用新行为主义理论(neo-behaviorism)和行为分析理论(behavior analytic theory)去解决人类心理障碍。第三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类精神心理学的重新兴起以及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的产生。最后阶段,也就是近10多年间,行为疗法进入了一个成熟时期:一方面,认知行为疗法和新行为主义者的行为疗法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经验临床治疗主流;另一方面,就“行为”而言,出现了一种重新恢复活力的情境行为方法(contextualistic behavioral approach),这种行为的形式被称之为“心” (Gurman & Messer,1995)。?
第一阶段:行为科学?
当谈到行为主义(behaviorism)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7 — 1936)的研究成果。读者们也许都熟悉巴甫洛夫的实验。简单地讲,在这个实验中,他发现,当把混有肉类的食物一起放到一只饥饿的狗面前时(一种无条件刺激),这只狗会分泌唾液(一种无条件反应);后来巴甫洛夫重复地将肉类食物与其他中性刺激,如一种铃声、一种音调等一起放到这只饥饿的狗面前进行实验;最后,他只将那些中性刺激而没有肉类食物放到这只饥饿的狗面前时,发现这只狗同样会分泌唾液(一种条件反应)。巴甫洛夫的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刺激 — 反应(S — R)即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 conditioning)理论,也称之为巴甫洛夫模式。?
深受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影响,20世纪初,一位年轻的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 1879 — 1958)开始酝酿他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观点。华生对动物心理学的偏爱使他逐渐与曾经“哺育”他成长的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断绝联系。他强烈反对把内省法的意识分析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适当目标,并取而代之地强调以客观的、实验的模式进行行为研究(陈书凯,2004)。他声称心并不存在,而所有心理学家只能研究有机体的外显行为,只有行为才是心理学所要面对的问题。?
20 世纪20年代华生建立了行为主义理论体系,并开始应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在这期间,他与妻子罗莎莉·瑞娜(Rosalie Rayner)一起完成了一项闻名世界的“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实验。该实验主要是让一个名叫艾伯特的婴儿产生对老鼠的害怕(fear)。实验开始时,小艾伯特对老鼠的出现毫无反应,没有任何害怕的表现。然后华生和瑞娜将老鼠与其他音调较大的噪音同时出现在该婴儿面前,他开始有害怕的反应。到后来,当单独把老鼠放在小艾伯特面前时,可怜的小家伙同样出现了害怕的反应。实验表明,华生和瑞娜成功地让小艾伯特对先前中性或无反应的刺激物反应出了害怕。实验最后发现,小艾伯特不仅对老鼠害怕,继而扩散到对所有毛皮类东西都害怕,例如小白兔、狗、毛衣服、针织物以及华生的头发等。有趣的是小艾伯特不会对非毛物产生害怕。?
通过这个成功实验,华生和瑞娜声称害怕的行为是可能学来的。尽管他们没有证明所有神经质的异常行为是由条件反射而产生,但他们至少说明了恐惧反应可能会由这种方式发展而来。此外,从另外角度来看,这对夫妇的实验给人们一个建议,那就是类似这样的一种逆条件作用(counterconditioning)技术,如应用一种消退程序(extinction procedure)能减弱病患的不适宜行为。第一位利用这种技术成功治疗一个患恐惧症的小动物的人就是华生的学生玛丽·琼斯(Mary Johnes)。?
其实,当今在美国的行为主义领域里,主要的行为疗法理论依据的已不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而是斯金纳(B. F. Skinner,1904 — 1990)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operant conditioning)。?
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心理学体系在国际心理学界曾引起巨大的反响。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年在美国出版后,迅速风靡欧美,到1963年就先后印刷9次,成为20世纪最畅销的心理学著作之一。?
对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巴甫洛夫模式来讲,所有行为的产生是一种学习过程,是对环境刺激因素的条件性反应。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则强调行为的产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视为一种对先前刺激的自动反应,它包含着称之为A — B — C 体系。该体系表明,先前条件或刺激(A)影响行为(B)。在任何先前条件下是否会产生行为主要取决于该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C)。例如,一位教授正在讲课(一种刺激,A)。一位学生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行为,B)。如果这位教授微笑着并表现出赞许这位学生的见解(比如,他说:“非常好!”),这种赞许就是结果(C)。那么这位学生因受到鼓励,他会在以后的课堂中更乐意发表自己的见解。相反,如果当这位学生在发表见解时(B),教授常打断他并表示出不赞许(C)的态度,那么,这种结果对该学生带来不悦的心情或说是对学生的一种惩罚,在以后的课堂上,该学生也许就不会或减少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强调了行为的结果能影响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
斯金纳模式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从此在现代心理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直影响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3.行为疗法及其发展过程(2)
第二阶段:行为疗法?
在这一阶段中(20世纪60~70年代),行为主义理论被系统地应用到了解决人类实际心理问题当中。从1963年开始到70年代末,大量专业性和权威性行为疗法杂志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踊跃出现。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两大不同的传统应用行为心理学群体。一是以美国心理学界为代表,他们以斯金纳的操作心理学和激进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理论为基础;另一组群是以英国和南非心理学界为代表,被称为新行为主义者(Gurman & Messer,1995),他们以刺激 — 反应(S — R)学习理论为基础。?
第一群体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有唐纳森·贝尔(Donald Baer)、托德·瑞斯里(Toald Risley)、狄奥多·阿罗(Teodoro Ayllon)和拿但·阿日瑞(Nathan Azrin)。他们习惯把自己称之为“应用行为分析师”或“行为修正者”。他们治疗的对象多数为异常儿童和一些精神病院住院病人,因为他们的治疗技术非常依赖于在一些特定环境掌控中直接操作。例如,1961年阿罗和阿日瑞在美国伊利诺州安娜州立医院首创了代币物奖惩法(token economy)。该疗法通过强化作用来增加患者适宜行为的发生频率。比如,他们用代币物(token)鼓励病人去清洁自己的房间,或帮助厨房做事,或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等等。病人每做好一件事,就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物。病人可以拿这些代币物到医院的小卖部去换取香烟、牙膏、糖果等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由于受到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影响,这段期间,行为心理学家们先后发展出多种行为治疗方法。例如,为让病患学会新的行为,可应用成形治疗(shaping)、链锁行为法(chaining)、促成和减弱(prompting and fading)等;为增加病患的适宜行为,除可应用前面提到的代币物奖惩法外,还可用正强化法(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列联合同法(contingency contracting)等;若为减少或减轻病患的不适宜行为,可应用惩罚(punishment)、消退(extinction)、反应代价(response cost)、间歇(time out)以及非共存行为强化法(reinforcement of incompatible behavior)等等。所有这些方法反映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所强调的有机体行为产生于当时的处境,而这种处境包括过去所发生的事和现在正在发生的情景,并且行为是一种逐渐演变的过程并在一定特殊环境中出现。?
另外一群体的代表人物包括有约瑟夫·渥尔普(Joseph Wolpe)、阿诺德·纳诺罗斯(Arnold Cazarus)、史坦利·雷其门(Stanley Rachman)和汉斯·埃森克(Hans Eysenk)等。他们更趋向于称自己为“行为疗法治疗师”。他们所治疗的对象多数为院外精神病成年患者,关注的是如何建立新的行为去取代旧的行为。?
约瑟夫·渥尔普是出生于南非后来移民到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他的主要治疗手段被称为“通过系统脱敏而相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 through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系统脱敏是一种渐进过程,病人首先学会放松自己,然后慢慢地、系统地接近一些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如蛇、蜘蛛等)。如果说刺激物能自动引起焦虑反应,那么,约瑟夫·渥尔普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病人去产生一种抑制反应,这种反应则不能与焦虑反应同时出现。放松自己(relaxation)就是属于这种抑制反应。约瑟夫·渥尔普强调,一个个体在同一时间不可能同时出现焦虑和放松状态,因为人的神经系统不能够简单地同时完成这两种相反或相冲突的精神传递。个体在充分放松自己的前提下,当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接近害怕物时,对这种害怕物就会逐渐地失去产生焦虑的能力,因此,该个体就被脱敏了。?
约瑟夫·渥尔普的工作成果后来影响了许多同时代的美国心理治疗师,他们把这种方法广泛应用到其他心理异常患者治疗中。?
无论是巴甫洛夫 — 华生 — 渥尔普模式(根据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综合应用脱敏及厌恶过程),还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模式(一种应用行为分析过程和A-B-C体系),在美国行为心理学家玛莎·赖汉(Marsha Linehan)等学者们的眼里,他们都同属于“第一代行为疗法”(Linehan, 2004),因为他们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①他们在治疗慢性心理异常过程中采用的是简单的直接的成形法;②他们关注的是如何直接缓解病人的症状;③基本上,治疗的目标包括了“一级(first-order)”改变。比如,一位患恐惧症的小学生不想去学校上课,那么这种因去学校而产生焦虑就是首先治疗的目标。?
第三阶段:认知疗法?
20 世纪60年代末期,认知心理学已成为实验心理学的主流。新的精神科学研究开始应用行为学方法去评估心理(mind)技能。认知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第一代行为疗法治疗师也很快意识到他们需要更直接或更侧重地去面对人类的思想感受(Linehan d. ,2004)。于是他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情感是与人类的行为交织在一起的。因此,一批认知行为学家开始诞生,一种新的行为疗法开始出现,这就是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认知疗法趋向于帮助当事人通过理解各自导致行为异常的思维过程去真正理解各自的行为。此外,还可以检查人类在对事物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活动有所了解后所采取的行动是否能有助于对异常行为的纠正。一些实验结果开始表明,若不改变认识,改变了的行为也不会持久。?
在这一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可以说是艾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e)和艾伦·贝克(Aaron Beclc)。?
艾里斯是一位多产著作者。20世纪40年代他曾是一位精神分析师和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几年以后,他发现这套治疗方法无效。特别是受到许多哲学家理论(也包括古代亚洲的佛陀和老子)的启发,1953年他与精神分析治疗法完全决裂,并着手建立自己的心理治疗理论,终于在1955年,他建立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理性治疗法(rational therapy)。1961年该治疗法被称之为理情治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目前人们也称它为理情行为治疗法 —— REBT。?
艾里斯强调,人类的心理问题是由于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