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斯的理情行为疗法提出了一个非常特殊并与情绪困扰有关的ABC理论。这个理论是说,当人们遭遇逆境(adversity)而有不安的结果(consequence)时,大部分是由于他们的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与逆境相互作用而导致功能丧失的结果(刘小菁,2005)。一个人可能认为是“A”(刺激的事件)导致“C”(该事件引出的结果)。其实,事实上是“B”(非理性的信念系统)导致“C”,个体对事件的理解和解释产生出相应的结果(Schwartz,1982)。 ?
REBT运用了多模式(multimodal)方法,也就是把认识、情绪和行为的方法综合为一体。通过帮助当事人看清楚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当事人将非理性信念转变为理性信念,进而改善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功能。?
艾伦·贝克是一位美国精神科博士。在美国费城行医时,他曾受训于精神动力治疗法。他最初的研究方向是抑郁症的精神分析治疗。在工作中,他越来越注意到人们的错误信念和错误结论对他们的疾病发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 世纪60年代初,他开始探索认知方法在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实验中他发现,病患的思维方式与症状的表现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他指出,人们的问题多数是由于对现实错误提前下结论和假设而曲解,所造成的。他强调,治疗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当事人解开扭曲的思维方式,并学会更切实地思考继而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贝克的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也让当事人履行一定责任。例如,当事人必须要意识到自己到底在想什么;在治疗师的帮助下,他必须认识到哪些想法是不正确的和必须清醒地用正确的想法去替代不正确的想法。?
简单地说,贝克的认知疗法包括以下两大类。一种是“解决问题法(problem-solving approaches)”,治疗中治疗师必须非常慎重而不慌不忙地教导当事人认识不适宜想法。该方法比较接近艾里斯的REBT。另一种为“冷淡、重新组合和去中心化(distancing, reframing and decentering)",“冷淡”是一种客观思索的过程,是个体冷静下来重新评估自己对事件的解释是否合理,并确定自己先前的错误思维方式以及具有能力去区别“我相信”和“我知道”的不同,因为两者混淆不清常常是众多异常的特征,如焦虑、抑郁及一些偏执状态等。“重新组合”是在认定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是不合理之后,个体通过再次反审该事件,并能专注地对事件作出最合理和最符合逻辑的解释。“去中心化”指个体有能力减少主观性和增加客观性。?
贝克和艾里斯各自独立地研究他们所认定的认知疗法,但他们所得到的结论却大致相似。他们都在确认信念系统是怎样成为行为的基础以及“应当”和“必须”又怎么作为行为根源可能或者必须通过认知策略被改变。?
贝克和艾里斯的认知方法被赖汉博士等行为心理学家划分为“第二代行为疗法”(Linehan等,2004),其特点包括:①“认知(cognition)” 基本上归之于思考、想法、信念或推测等方面常识;②通过应用与这些常识有关的问卷和面谈方式,治疗师学会去确认病患的认知错误并直接去纠正它们;③基本上还是属于“一级”改变方式,只是扩展了治疗范围,治疗方法和治疗模式;④不适宜的想法或思维能通过被查知、纠正、测验和争辩等手段而减弱或消退。
? 4.行为疗法及其发展过程(3)
第四阶段:成熟传统时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大量年轻心理学者的涌现,这个研究领域的人们思维更加活跃。研究者开始思索现有模式以外的东西,一些有趣的新发现和新方法层出不穷,使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开始出现改变而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行为疗法中的新行为主义分支大部分又纳入到认知分支,其行为部分明显地被削弱。从某种意义来讲,行为疗法则成为了一种简单的经验临床心理学。拥护者们指出,重要一点是这段时间的行为疗法再也不是哲学性或理论性方法而是更趋向于被经验论证了的技术学。?
这个时期的行为疗法被称之为“第三代行为疗法”。建立在一种经验、关注原则的方法之上,第三代行为疗法不是看重治疗形式,而是重视心理现象中的情境和机能敏感。因而这一批行为疗法被称之为情境行为主义疗法。该疗法趋向于强调情境和经验的行为改变策略,以及用直接的和教诲的方式帮助病人改变行为。它还趋向于寻找广泛、灵活和有效的全方位技能架构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当事人和治疗师的行为互动同样重要。?
第三代行为疗法与传统疗法的不同之处包括:①放弃了“一级”改变模式;②接纳了更多情景主义假设;③接纳了更经验的、不直接的改变策略;④更加关注行为的变化而不是行为的完全纠正(Linehan等,2004)。?
第三代行为疗法的主要代表有接受和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及专注认知疗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等。?
什么是ACT疗法?美国ACT疗法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史蒂文·汉斯(Steven Hayes)指出,ACT是一种用语言行为的方法。ACT原则确定,通过当事人对周围世界的直接经验建立一种行为来防御另一行为,其结果行为并未改变(Hayes等,1999)。他认为ACT最根本的治疗目的是改变刺激物机能籍以减少常规认定的那些行为,并增加当事人直接地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敏感性。比如说有一位当事人有抑郁感觉或悲观想法,在治疗中,ACT治疗师不打算直接改变这些不适宜想法而是鼓励当事人去感受悲伤(如果当事人真的感到悲伤),同时要求他不带任何相信或不相信色彩去观察个体悲观思想的发生。当事人可能被要求反复大声说出自己的悲观思想,以至于这些想法的本意或直意可能缩小。读者也可以试试:如果当你遇到某些事而产生这样的想法 —— “我好可怜”时,你就大声重复喊出“我好可怜!”到最后,这种想法定会减弱。由此可见,ACT的目的不是扭转想法,也不是减弱想法的原意,而是通过大声自语,让话中的字就只是字而已,而失去原本含义的功能(Gurman & Messer,1995),这就叫做缩减本意法(deliteralization)。?
此外,ACT的治疗方法还包括理由给予(reason giving)和控制内心活动(control private events)等。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在个体治疗中,ACT比贝克的认知疗法能更有效地治疗抑郁症患者,在团体治疗中,ACT同样优于认知疗法,但差别不很明显。ACT多数用语言治疗情感异常,如焦虑症、抑郁症或受过重大打击的悲伤情绪。?
辩证行为疗法是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第三代行为疗法。它是行为疗法的创新和突破。它一方面与ACT疗法一样强调情境行为主义,其每个行为的定义视当时的情境如何而定,譬如,一个人在流眼泪和另一个人在流眼泪的行为定义可能完全不同,前者可能是悲伤,后者可能是高兴。另一方面,它强调行为的辩证关系。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将会给读者详细介绍辩证行为疗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5.辩证行为疗法理论(1)
我们知道,在心理学领域里,每一种理论或治疗方法的建立,都依据一个基本的世界观。例如,罗杰斯(Rogers)的个人中心理论(Client- centered Theory)及治疗方法依据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从根本上讲是好的,都有一种先天驱力去达到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弗洛伊德的假设是人们先天寻找快乐和避免痛苦;班杜拉(Bandura)强调,行为都是后天学习而来。?
那么,辩证行为疗法的基本世界观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辩证法。在具体介绍行为疗法之前,我们将对辩证法这一哲学概念作一些简单介绍,其目的是让读者懂得辩证行为疗法的真正含义。?
其实,要清楚解释什么是辩证法并不那么容易,因为辩证法的范围非常广泛,有东方辩证法和西方辩证法;有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有黑格尔、康德、马克思等哲学家从不同观点去阐述的辩证法。由于本书不属于哲学书籍,因此,我在这里也只是从世界观或整体观的角度对辩证法作大致介绍。?
一、 辩证法(Dialectics)定义?
“辩证法”在拉丁语里是逻辑(dialectica)的意思。目前英文中的“辩证法”一词主要起源于希腊语中的dialektik(辩论的艺术)。辩证法其实在西方古代进行论辩的形式中就已存在,如在爱利亚学派反对运动的论证中;在苏格拉底的讽刺及其冒牌定义的一般标准中;在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的对话中都可以看到,直到康德(Kant)的二律背反出现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egel, 1770 — 1831)看出了辩证法的最明确的现代表述。康德表明了我们的时间、空间和因果性等概念能以自相矛盾的方式展开,矛盾是世界发展的推动力。我们以后将要讨论到的辩证行为疗法中的治疗策略中,有些也就是采用了矛盾双方的互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最终解决问题。?
什么是辩证法?美国传统英文字典解释为:①辩证法是通过逻辑争论而达到真理境界的一种艺术;②一种辩论的方法,是系统地权衡矛盾双方事实或理念,找出真正解决或似乎解决矛盾的新论点。?
英国学者们认为辩证法是通过理性辩证或讨论解决事物正、反方的不妥协状态。?
梅瑞安 — 威伯斯特字典(Merriam-Webster‘s)直接将辩证法解释为:①是苏格拉底揭穿错误信念而引出真理的对话法;②是柏拉图对永恒理念的调查方法。?
哲学家缪勒则认为辩证法是事物在各种程度上的对立面的统一(张世美,2003)。?
二、 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辩证法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个世界都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切事物和现象联系和发展的实质在于自身的矛盾性,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综合各方辩证法理论,尤其受到黑格尔及马克思辩证法观点的影响,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玛莎·赖汉博士从自然界和人类行为的角度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归纳为 3个方面:内在相关性和整体性原则、极性原则和不断变化原则。?
1. 内在相关性和整体性原则?
辩证法首先强调局部与整体的相关性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关性。如果我们把一个系统看做是一个整体现实,如果我们只分析系统中的局部或分析个体,其分析结果毫无价值,只有当我们分析每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或局部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系统。?
赖汉博士在她的著作中引用了这样一段话并进一步说明个体间或局部间的内在相关性:“局部和整体的演变是由于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的结果,然而这个内在关系本身也在演变。许多事物的嫡属关系都可能称之为辩证的。一个个体离开另一个个体是不能存在的;一个个体需从与另外一个个体的相互关系中获得利益,两个个体的共同利益是由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产生”(Linehan,1993a)。?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局部)是社会(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与社会有着紧密的相关关系,而个人与个人之间同样存在紧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缺少。社会与其相关联的每个人本身是共同采取行为的关系网络,这个网络中所交织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相互交换和束缚的社会系统。?
2. 极性原则?
我们知道万物都有它的极性,小到物理学中的正极和负极,大到地球的北极和南极。这种极性也就如同我们所说的矛盾性。黑格尔辩证法的主要论点认为,辩证法是通过“正”(thesis)和“反”(antithesis)互换或影响产生出一种结果 —— “合” (synthesis)。这个合包括了正与反的价值特性并解决了正与反的矛盾冲突。这个合又可成为另一个正而进入下一轮辩证过程中,就像我们把一长条磁铁(含有南北极)从中央切断,而正中断面又成为下一半磁铁(1/2)的北极;如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