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合”就是辩证法中的“第三种思想”。这就是黑格尔体系中最著名的“三一式”结构。黑格尔强调,任何一个辩证环节基本上都含有这个结构。例如,逻辑学的“三一式”就是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自然哲学中的“三一式”是力学、物理学和有机物理学;精神哲学中的“三一式”是主观精神(心理学)、客观精神(法律、道德和伦理)和绝对精神(研究艺术、宗教和哲学)(张世美,2003)。?
黑格尔的“三一式”结构强调,第二项是明显同第一项直接对立的,例如“有”(第一项)和纯粹的“无”(第二项)的对立;好与坏的对立,这种对立不是绝对的。在这些“三一式”中,第三项是介于前面两项之间的一个明显的选择,如尺度就是质和量的结合,第三项仅是前两项在其中相结合的产物之一。以下这个简单举例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这一原理。有一个当事人与一个治疗师正在交谈 —— 当事人说:“我认为毒品是好的东西,它让我感到轻松、快乐。”治疗师回驳道:“不对,毒品是不好的东西,它会让你成瘾,会毁了你的心身。”辩证行为疗法治疗师会这样说:“使用毒品是能让你感到一时心情好一些,让你缓解你的内心压力,但是它同样会带给你太多的麻烦。”第三者的思维方式就是应用了辩证法并强调了恶与善的对立和恶与善的共存。辩证法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强调了所有命题能够包含其中共存的正反面。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所有机能紊乱之中包含了机能正常;所有曲解之中包含了理解;所有破坏之中包含了建设。?
3. 不断变化原则?
现实世界不是静止不变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极性即矛盾性。例如,好与坏,正与负,高与低,孩子与父母,病人与医生以及人与环境等等。两极性之间存在着一种驱力,有时这种驱力只是暂且达到一定平衡而处于“休止”状态,冲突被隐藏起来。但最终这种驱力在不断变化而使事物发生改变。黑格尔说:“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 . . . . . 大凡环绕着我们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看做是辩证法的例证。. . . . . . 一切有限物并不是坚定不移,究竟至极的,而毋宁是变化、消逝的。”(张世美,1997)“这种转变是从量到质的变,这就是辩证法原则的根本。”(Pomer,1986)事物的变化是呈螺旋型而不是直线型的。?
赖汉博士认为,变化(过程)比结构或内容更是生命的自然基础。个体的发展或进步,作为一种贯穿生命旅程的变化过程主要由个体与环境这一系统中的自我保存和自我转变的驱力所完成。在这种暂时休战及发展平衡中,个体创造了世界而世界也创造了个体。在这平衡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体是怎样获得平衡,同时也看到了他又怎样再次失去平衡,看到了一种新的趋向性,看到新的变化。?
赖汉博士还指出,辩证法这一特性与心理动力理论(psychodynamic theory)比较相似,都强调了冲突和对立在发展和变化中所扮演的与生俱来的角色。这一特性同时也与行为理论相符,都强调了环境和个体以及个体间的关联在导致变化时中的整体性(Linehan,1993a)。
6.辩证行为疗法理论(2)
三、 辩证行为疗法?
1、 定义?
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是在传统认知行为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方法,由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玛莎·赖汉博士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该疗法以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为理论基础,强调病患与治疗师之间,理性与感性之间,接受与改变之间的辩证交换与协商。该疗法的中心方法是策略的应用和社会心理技能训练。它的治疗风格整合了西方大多数治疗的精华以及东方的正念训练。目前,许多研究结果证明辨证行为疗法是治疗边缘人格障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近年来也有其他一些研究证明了DBT可用来治疗多种精神异常疾病(如DSM- IV 轴一、轴二共病的疾病),以及一些难治的慢性心理异常患者。?
2. 玛莎·赖汉教授简历?
赖汉博士是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精神科及行为科学系教授,同时任行为研究及临床治疗机构负责人,该机构设立在美国西雅图市。行为研究及临床治疗机构主要对人群中重症精神病和患有多种精神异常病患者进行研究并发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对新方法的评估。赖汉博士最初研究方向主要是应用行为模式去治疗自杀者、吸毒者和边缘人格障碍患者。?
赖汉博士在临床和研究工作中作出了杰出贡献,曾获得多种奖励,其中包括自杀领域组织颁发的“终生成就奖”,美国心理学协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颁发的“杰出自杀研究奖”,美国应用及预防心理学协会颁发的“应用心理杰出贡献奖”,美国行为治疗推进协会颁发的“临床活动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学协会临床心理学分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等等。她曾任美国行为治疗推进协会主席,现任美国心理学协会和美国心理病理协会荣誉委员以及美国行为心理学委员会决策人之一。?
四、 辩证行为疗法基本原理?
前面我们讨论过行为疗法注重直接地转变当事人的不适宜行为,治疗师往往以奖励、强化和脱敏等手段达到消除或减轻不适宜行为的目的。认知疗法是确认和修正当事人对自己周围环境发生事物的曲解想法,因为这些想法导致他们的感受和行为。治疗师的目的就是要更换当事人的错误想法并让他们产生一些更适宜的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则是结合了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改变他们的悲观想法、悲观信念和不适宜行为,使他们能自我管理好自己的症状并享受有价值和低压力的人生。?
辩证行为疗法作为第三代行为疗法或认知行为疗法其基本原理包含了3个方面:①行为科学原理;②辩证法哲学原理;③东方佛教禅学原理(Barlow, 2001)。概括地说,辩证行为疗法中的改变行为技术(取之于行为科学原理)和接受及容忍(取之于禅学原理)形成了矛盾的对立双方,而这种极性状态在一个辩证法体系中达到平衡。?
赖汉博士最早尝试用辩证法原理去治疗自杀患者和边缘人格障碍者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她是一位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师。通过几年时间的临床观察,她发现行为疗法中仅仅注重改变行为对许多创伤性精神病患者或抵制感受患者是一种不被认同或不合理化(invalidating)的经历,致使他们过早退出治疗计划或抵制去改变自己。她还注意到忽视当事人对改变的需求同样也属于一种不认同形式,这样也不可能使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得到改善,反而导致当事人感到无助和想要自杀。?
实际工作中,赖汉博士慢慢发现一些新的现象出现。首先,她和她的同事们证实了他们可以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这类患者,这是当初他们所计划的。然后,她感觉到她同时也在应用一些传统认知行为疗法不相干的其他治疗技术。这些技术就好像把事件的内涵故意作很生硬或不带感情色彩的夸张,比如当事人说:“我想自杀。” 治疗师马上用生硬的腔调回应道:“啊,这个问题很严重哦,你得马上住院。”同时,这些技术鼓励当事人趋向于接受而不是改变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现实状况,如同东方传统佛教禅学强调的那样“顺其自然”。另外,赖汉博士认为与传统标准认知行为疗法相比,这些技术更接近了反常疗法或诡疗法(Paradoxical Therapy)。反常疗法是指治疗师要求当事人反复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或自己要求不愿去做的事,最后达到治疗效果。更令她确认的是她在治疗中的言语风格也就是谈话风格迅速发生了改变,其一方面反映出像个人中心疗法那样对当事人的问题都接受和深表同情;另一方面有时又表现出直言快语或对抗的语气(Linehan,1993a)。?
赖汉博士最终感觉到她所应用的这个治疗方法部分理论同属于行为理论,部分治疗程序和策略则融入了精神动力理论、个人中心理论、辩证法哲学理论及认知理论。在如何为该疗法命名时,她自然地选择了“辩证行为疗法”。之所以为“辩证的”,她声称,在这个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和当事人犹如处在矛盾对立的“极”之上,就好像一个跷跷板一样,当事人在板上的一端,治疗师在另一端。两人既相连但又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整个治疗过程与玩跷跷板一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两个人一会儿滑向前,一会儿滑向后,都试图达到平衡而再向更高点活动。这个新高点表明了成长或发展,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理论中的“合”(synthesis);接下来,新的跷跷板过程又重新开始,两个人又试图再创新高。?
其实,辩证行为疗法不仅在当事人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上强调了辩证法,而且在治疗策略、技能训练及交谈风格等方面都贯穿了辩证法的3个基本原则(在以后章节里作详细介绍)。例如,在技能训练中,治疗师应遵循辩证法的内在相关性和整体性原则,将当事人所有的行为视为整体,并强调每个行为的关联性,因此,在训练中要求一种技能的获得与另外一种技能的学习有着紧密的相关性,比如,情绪控制训练的同时也训练痛苦忍耐技术。治疗中,治疗师要求当事人能接受自己此时此刻的一切行为的同时要求他去改变这些行为,这就是辩证法中的极性原则。遵循辩证法中的不断变化原则是,在技能训练中治疗师要强调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每个个体与环境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同时治疗师也要打破训练过程中的一些固定状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变化因素帮助当事人适应变化,并打破他们那种僵化的思维模式。治疗中,治疗师必须警觉自身的转变而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布迪斯克(Brodsky)和史坦利(Stanley)指出,若将辩证法的哲学观点应用到辩证行为疗法之中,我们假设有以下8种情况,可以帮助治疗的有效地进行:①当事人正在尽他们最大所能而努力配合;②当事人需要改善现状;③当事人有愿望要做得更好,他们正在努力尝试并被治疗师激发去改变;④当事人的问题并不一定全是他们自己所造成,但他们不得不去解决这些问题;⑤当事人的生活是痛苦的,如同现在一样;⑥在实际生活中,当事人必须学到新的行为;⑦当事人不能被淘汰,否则治疗将失败;(8)治疗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师必须得到各方的支持(Brodsky & Stanley,2002)。假设中的①和 ②鼓励治疗师在面对很难治疗的当事人的行为时采用非评判的方法并打消悲观想法;假设中的③和④使当事人需求改变合理化,强调不要指责或评判当事人,增进有效地解决当事人问题;假设⑤认同当事人的痛苦并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解决问题,才能创造有价值的生活;假设⑥阐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不管当事人的情绪有多么的糟糕、多么的极端,他们有需求去学习怎样管理自己,治疗师的角色就是鼓励他们自己照顾自己而不是靠治疗师照顾他们;如果当事人在治疗中没有进展或变得更糟就退出治疗;假设⑦表明在增强当事人的自我能动性方面,该治疗师是失败的,尽管如此,也不应指责当事人;假设⑧显示,治疗师也需要其他辩证行为疗法治疗师的咨询和鼓励来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动性。简而言之,在辩证行为疗法治疗中,当事人的能动性主要靠治疗师的合理化认同以及非评判的鼓励来调动;而治疗师的能动性则靠承认对当事人要尽责任和其他同事的认同和支持(Brodsky & Stanley,2002)。?
前面我们提到辩证行为疗法最根本的原理是接受策略(acceptance strategies)和改变策略(change strategies)的矛盾平衡。这个原理决定了辩证行为疗法的独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认知行为疗法的不同之处。这一原理始终贯穿着该治疗的整个过程。接受策略包含了合理化认同当事人的现有生活状况的行为,一种主动的交流风格以及环境的调整。改变策略包含了解决问题、改变当事人现有环境及不适宜行为和不礼貌谈话风格。?
7.辩证行为疗法理论(3)
五、 辨证行为疗法与禅(Zen)?
什么是禅?按传统说法,认为禅初创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后被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禅宗思想的根本宗旨是自性为宇宙本体的世界观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