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宣扬精神实体“真如”为宇宙本体。真如并不存在于人心之外,而是存在于人心之内,它即是人的自性。万物的好与坏、喜与悲都在每个人的心中。“万法在自性”“于自性,万法皆见”这也是禅宗的解脱观 —— “明心见性”“于自心中顿现真如本性”(李淼、杨尚东,2005)。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表述这个世界观,那就是用自己的心看待世界,容纳世界,面对现实。?
“明心见性”是禅宗的根本悟道方法和解脱方法。禅宗强调人人都有佛性,本性清净,都具有善提智慧,只是因为被妄念浮云覆盖,自性被迷没。而禅宗的自力自度又突出强调修行悟道“解脱成佛”全靠各人自己,只有靠自己明心见性、去妄除尘,才是唯一解脱之道。主张顿悟是禅宗又一鲜明宗旨。所谓顿悟,是强调单刀直入、瞬时开悟(李淼、杨尚东,2005)。“顿悟之理主要在于‘道体无物’,无名,无相,无念,无思,是不可知解的。. . . . . . 只有靠消除妄念,做到无相,无念,无思,内外明彻,明心见性,即可成佛,而妄念是可以消除的。”(李淼,杨尚东,2005)。?
禅是通过静坐沉思而达到修行、开悟;达到以明镜止水般的心观察实相,获得正确的智慧。禅宗的目的就是依静得慧。?
自20 世纪30年代禅被最初传入欧美国家以来,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对它产生浓厚兴趣而热衷于对它的研究和练习。目前在西方,“禅”已不单代表着一种宗教文化,而被视为一种哲学,一种智慧,一种生活态度及其处事方法。甚至还有人把“禅”视为一门艺术和一种治病方法。美国哈佛医学院的哈伯·班逊(Herbert Benson)医师是放松反应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真正的宗教信仰能使人们获得意料之外的身心利益。耶鲁大学的外科医师伯尼·席格尔(Bernie Siegel)教授描述到禅修的若干利益:“禅修可以减血压、脉搏和血液中的压力荷尔蒙。它能改变脑波的模式,减低兴奋的程度……也能提高痛阈,降低生活老化……总之,它能降低身心的疲惫,帮助人们活得更好、更长寿。”东方佛教的禅现已实实在在深入到西方人的生活当中。?
在辩证行为疗法的根本原理中“接受”的根源就是来自禅学,来自禅宗的“自性为宇宙本体的世界观”。接受是关联的、辩证地理解世界。世界万物其实就在每个人心中,无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只要你的心完完全全接受它,你认为它好,它就好,你就能得到解脱。汉斯(Hayes)等强调,辩证行为疗法中的接受是一种极端的接受。所谓极端的接受是完完全全去经历此时此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并正视现实,没有任何的曲解、任何的判断;没有评估以及企图去保留或摆脱现实,而是彻彻底底地承认现实(Hayes等,2004)。这就是禅学中的“无名、无相、无念、无思”,只有做到“内外明彻”、“使心空明”、“明心见性”,你才能获得顿悟,从而对现实才有个正确的理解或适度判断,做出迅速确切的处置。?
另外,辩证行为疗法也要求当事人试着接受自己和认同自己。该疗法假设每个个体都有智慧去处理自己的生活,尽管这种智慧并未显示出来或还未达到,但我们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好象我们每个人都有心脏,我们不能说看不到自己的心脏就否定心脏的存在。因此赖汉博士指出,治疗师要相信每位当事人都具有自己的潜力能改变他们自己。发掘每位当事人的个体潜在价值比维护他现有的价值更为重要(Linehan,1993a)。辩证行为疗法的这一假设正符合禅宗强调的“人人都有自性、佛性;即人人都有真如本性。”?
辩证行为疗法也同时应用了禅的静坐沉思方法和理论,并为当事人进行正念(mindfulness)技能训练。该项技能训练是辩证行为疗法重要治疗技术之一。在后面章节里将有详细介绍。?
六、 治疗师与当事人的辩证关系?
与所有心理治疗方法一样,辩证行为疗法也是通过治疗师与当事人的对话并建立一定关系来进行的,然而,与其他治疗方法所不同的是辩证行为疗法还强调了治疗师之间的对话和关系对治疗效果也至关重要,并强调了这些对话和关系都是辩证的。?
辩证法所指的“改变”是通过说明、劝导和应用固有的治疗关系中矛盾的处理而达到的。经过治疗中矛盾双方的对立,当事人和治疗能达到一个新的目标。这个新目标也包含着旧的内容(Linehan,1993a)。新的目标更接近治疗前的计划。?
辩证行为疗法的对话风格主要是“辩证法”中的 —— 辩论和互相交换意见。依据当事人的个体情况,首先治疗师与当事人确定一个辩论主题,双方根据这个主题进行讨论。通过辩论、说明和劝导,最后双方对这一主题达成共识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接下来,又以新的起点开始,再确定另一个主题,如此类推。如前面所提到的,这种共识就等于辩证法中的“合” (synthesis)。“合”既包含有“正”的基本元素也包含了“反”的基本元素。因此,“治疗师和当事人双方各自原来的‘位置’已发生改变,没有哪一方是绝对的正确。”(Linehan,1993a)。由此可见,真理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相对的,它是一种发展演变过程,一种不断被重新建构的过程。这种以劝导和说明形式的辩证交谈是由一些特殊的辩证策略所表现,在以后章节里我们将作进一步介绍。?
巴路(Barlow)指出,这种辩证法的交谈方式在治疗师之间的咨询工作中也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减少心理动力治疗师常发生的“团队裂缝" (staff slitting)现象。团队裂缝就是当治疗师在讨论一个案例时所发生意见不统一或争论(有时甚至相当激烈)。导致这种裂缝的部分原因是治疗师各自都认为自己才是真正了解这个案例的。?
在辩证行为疗法中,治疗早期的治疗师与当事人的和谐气氛的建立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效。我们必须明白,该疗法中的当事人多数为有自杀企图或多次自杀行为者。他们往往在过去看过或更换过不同的治疗师。他们对治疗师既抱有希望又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因此,治疗初期治疗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更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治疗师首先要打消当事人的自杀念头,然后增加他们的配合行为,让他们能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治疗师的一切问题能作出回应。如何成功建立这种关系?赖汉博士指出,我们不仅需要同其他心理治疗方法那样,对待当事人要热情、诚恳、保证诺言或倾听等,我们还必须营造一种辩证气氛和建立一种辩证关系。与其同时还可以应用一些特定的策略,比如相互自我揭示策略、环境干预策略、称赞或承认策略、“啦啦队”领导(cheerleading)策略以及辩证法策略等等。?
七、 辩证行为疗法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辩证行为疗法的主要结构包括5个方面。①一个心理障碍的社会生理理论,该理论强调了生理性倾向与环境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②一套治疗阶段性的发展构架,其中包括3个平面:第一个平面为行为分析如治疗自杀行为、干扰治疗和干扰自身生活品质行为;第二平面为减少创伤后的心理压力;第三平面为建立自尊目标、行为概括化、整合化等。③每个平面中都有治疗目标的分类以及治疗先后秩序的设立。④治疗所必须达到的功能描述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治疗方式。⑤一系列接受策略、改变策略以及辩证策略。?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辩证行为疗法对5种功能的建立负有责任:增强行为能力;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新的能力能掌握自然环境;能建构一种治疗环境,其中能基本上支持当事人和治疗师的能力;增强治疗师的治疗能力以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有效治疗当事人。?
八、辩证行为疗法的应用范围?
辩证行为疗法最初是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治疗所有有自杀行为的病人。以后逐步发展为边缘人格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前该疗法的应用范围正逐渐扩大,在治疗其他情绪失调疾病,如严重抑郁症、进食障碍、焦虑症、人格障碍以及成瘾症(吸毒者、酗酒者)等方面都有明显效果。?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咨询人士认可辩证行为疗法在非精神异常人群中的应用。他们应用辩证行为疗法,尤其是应用该疗法中的社会心理技能训练去帮助人们掌握社会心理技能,以增强他们的人际关系,调整紊乱的情绪和解脱危机下的痛苦。
8.辩证行为疗法理论(4)
九、辩证行为疗法临床研究结果?
辩证行为疗法在治疗边缘人格障碍、抑郁症、有自杀倾向者或者治疗严重情绪失调病患方面是否真的有效?对此,应用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
1991 年,为评估辩证行为疗法对治疗慢性准自杀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有效性,赖汉博士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临床研究。对照组则应用边缘人格障碍的常规治疗方法(TAU)。这项研究选取24名女性病患接受辩证行为疗法(DBT);23名女性病患接受TAU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为一年,每4个月评估,选取一次。赖汉博士发现3种主要结果:①在接受DBT治疗病患中,准自杀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医疗危险情况比对照组明显减少(DBT∶TAU=1. 5∶9);②接受DBT 治疗病患出现明显的继续保留治疗(病患减少率:DBT=16. 7%,TAU=50%);③接受DBT治疗组病患住精神病院时间减少(DBT组=平均 8. 46天/年,TAU组=38. 86天/年)。另外,她发现两组病患在出现抑郁症,无希望情绪,自杀想法或为什么要活着等现象方面没有明显区别。这项研究的不足是病例数量较少和研究对象为同一性别(Linehan,1993a)。?
1993 年,赖汉博士对以上研究项目中的病患进行了一年的自然随访调查,其目的是了解辩证行为疗法的效果是否能持续保留下去。共有39名病患参与了随机调查。结果表明,在12~18个月期间,与对照组相比,曾接受辩证行为疗法的病患的准自杀行为明显减少,并且接受医院治疗的情况也较对照组少;在18~24个月期间,两组调查结果无明显区别(Cigna Healthcare Coverage Position,2005)。?
1994 年,赖汉博士报告了1991年那项研究中病患的人际关系结果情况,随机从中选出26名女性病患接受DBT治疗,另外26名女性病患接受TAU治疗。结果显示,接受过DBT治疗的病患有明显减少愤怒发生率和明显增加“全面测试量表”(Global Assessment Scale, GAS)数据。?
1999 年,赖汉博士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控制型研究,其目的是评估是否辩证行为疗法对边缘人格障碍且有毒品依赖的女性病患有疗效,对照组仍旧是接受TAU治疗。 28名年龄在18~45岁之间女性病患被随机抽样分为两组(DBT=12,TAU=16),他们均接受一年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①接受DBT治疗组的中途退出率为45%,而TAU治疗组中的中途退出率为81%;②接受DBT治疗组中吸毒情况有明显改善;③DBT治疗组的治疗保留率为64%,明显高于 TAU组的27%;④就社会和全面调节技能来看,DBT治疗组中有明显提高(Cigna Healthcare Coverage Position, 2005)。?
1997年,美国杜克临床研究中心对26名老年抑郁症病患进行一项研究。他们将病患分为辩证行为疗法治疗组(15人)和常规治疗组(11人),治疗时间为一年。结果表明,辩证行为疗法对纠正病患的不适宜行为有明显效果。?
2000 年,伯修斯(Bohus)等开展了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该研究是评估精神病医院住院的边缘人格障碍病患接受辩证行为疗法治疗的情况。研究假设辩证行为疗法能加速改善住院病患的病情。24位女性病患接受3个月的DBT治疗,与未接受DBT治疗的病患相比,他们的抑郁症、分裂症状、焦虑发生率显著得到改善,而且准自杀行为发生率有明显降低(Cigna Healthcare Coverage Position,2005)。?
2001 年,克乌斯(Koons)等人应用随机抽样控制型研究方法对20名患有边缘人格障碍的女性退伍军人进行研究。这20名病患随机分为两组(DBT组和TAU 组),并接受了6个月治疗。结果显示,DBT组病患中自杀想法、抑郁、无希望、愤怒等症状明显减少。两组病患都没有明显的改善分裂、焦虑症状。?
2001年,阿革阿某件(Agras)和赖汉博士对44名进食障碍者进行应用辩证行为疗法研究。他们将这些病患随机抽样分为DBT治疗组和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