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工,女性,46 岁,工程师。找心理咨询医生求教,说她有些问题不能
理解,不知如何处理。叙述如下:
刘工的丈夫是工程师,现年48 岁。她26 岁和丈夫相识,两年后结婚。
当时夫妇在两地工作,婚后五年,调在同一城市工作两人虽不在同一单位,
但是同行,相处极好。由于丈夫的原因,未能生育。1986年抱养了一个女孩,
双方都喜爱。
1995年底,丈夫做胆囊切除手术,术后一个月即上班,很忙。业余时间
还学外语,晚上连电视都不看。刘工劝他,不听,反而表现不耐烦。曾为此
事争吵过 1次,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1996年 1月,即刘工来咨询门诊前约一年时,丈夫到外地出差,2 月份
回来。一天晚上,刘工和女儿看电视,丈夫表现烦躁,关了电视机。刘工还
认为他在开玩笑,即作罢,没有发生纠纷。次日早晨,丈夫突然说对刘工已
没有感情、要求离婚,刘工仍然以为丈夫在开玩笑,以后也未再提此事。
1996年4 月,丈夫又到南方出差,迟迟不归,比原定日期晚回来22 天,
也没有写信通知她。丈夫回家后,什么也不谈,只是坚持要离婚,但所提的
离婚理由都不能成立。询问为什么要离婚,不再回答。不管刘工如何向他解
释都不听,丈夫还指责刘工,说她近三四年以来早就想离婚了。实际上并无
此事。
1996年6 月,丈夫搬到办公室去住。在刘工出差在外时,他自己回家看
望女儿。平时也偶尔来家,对刘工表面上有说有笑。家中有吃的也拿来吃,
和以前一样,但不留宿。据说,丈夫在单位里工作和以前一样,没有发现任
何异常行为。
刘工对家中出现的这个变化不理解,很烦恼。曾怀疑丈夫精神失常,并
单独请教过几个精神科医生、都说丈夫可能精神不正常。因医生未见到丈夫
本人,不能确定诊断,丈夫也拒绝去医院。
医生嘱咐她找丈夫坦率地谈谈这个矛盾,如果不是这方面的问题而丈夫
仍坚持要离婚,可再来找医生商量。
但她没有再来。
□帮助来询者增加自知之明,改善人际关系
人们往往对别人的缺点、别人的心理问题看得很清楚,而对自己的缺点
和心理困难的真天上原因反而认识不清。所谓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对
自己思想作风的优缺点也是如此。在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纠纷中,双方往往
把引起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推给对方而看不清自己的缺点,造成心情烦
恼。一个人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明 “自
知之明”之可贵。许多有经验的教育家、政治思想工作者,都会有同样的体
会。
心理咨询医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应帮助来询者清醒而客观的认识自
己,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一:武女士的人际障碍
武女士,1958年生,某图片社业务员。1996年 1月,由丈夫陪伴来心理
咨询门诊。
武女士一开始就向心理咨询医生说。她心里老是感到苦闷,容易生气,
她 “心灵手巧”,外貌也好,对人热诚,对工作’过分认真”,而且为人正
直,爱打抱不平等等。两年前,一位男上级生活作风不严肃,她提出意见,
得罪了他,处处给她 “穿小鞋”。还说,有不少同事在拍领导的“马屁”。
说她不好,因而使她非常气愤。一个多月以前,这位领导因男女关系问题犯
了错误,被降了级。证明她提的意见是对的,心中稍为平静一些。但周围的
同事仍不说她的好话,实在使她烦恼,感到无处发泄。最后,她自己评价说,
她有 “六分思想问题,四分病”。
在病人诉说告一段落后,医生直率地问她,她和同事们的关系如此紧张,
曾否想到她自己要负哪些责任呢?有哪些困难是由于自己的缺点造成的呢?
她向医生倾诉了这些烦恼,希望医生怎样帮助她呢?是否希望医生夸奖她如
何正直来获取某种心理满足呢?
这位个性逞强的来询者否认自己有缺点,把人际关系纠纷的责任都推给
别人。
在医生提出上面这些问题时,她的丈夫在旁频频点头。医生征得她的同
意请丈夫谈谈。丈夫说,她单位的领导人虽然有缺点,但不像她讲的那么严
重。她是业务员,工作也并非十分好,而且 “心眼儿小”,和谁都相处不好。
为此,领导找她交换过意见,也和她丈夫谈过。而她本人很骄傲,自以为是,
心胸狭窄,多疑。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出自己的 “毛病”。
她3 岁时丧父,独生寡母一直未再婚,抚育她长大,非常骄惯。但她长
大后对母亲并不关心。结婚后,丈夫在许多事情上都依从她,否则,即 “闹
脾气”。丈夫认为医生提出的问题正中了她的要害。
在医生和丈夫结合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共同对她烦恼的原因进行分析
后,她口头上承认,自己也育责任。同时也承认,来找心理咨询医生谈谈,
内心深处确是希望得到医生的夸奖和安慰,没有想到医生较多注意的是她应
当如何改正自己的缺点。
----------------------- 页面 322-----------------------
对于这位来询者一次会见不可能帮助她除掉使她形成人际关系矛盾的原
因,因个性是不容易改变的,但可以使她初步认识到在人际关系矛盾中,她
本人是负有责任的。
例二:多疑的胡嫂
胡嫂,女性。1987年某日来心理咨询门诊求助,当时已48 岁。
胡嫂是由单位负责人送来的。据同事们说,自 1979年起,她就经常和别
人争吵,性情急躁。1983年某精神病院诊断为 “精神病”,没有住院,在门
诊检查,服药。领导为了照顾她,分派她做轻工作。人少,安静,没有很多
人干扰她。而F 却认为领导在孤立她、冷落她。虽能完成任务,但 “疑神疑
鬼”。单位里的同志劝她找心理咨询医生谈谈。
医生单独会见了胡嫂,她表现得很有礼貌,愿意叙述她的生活、工作经
历。年轻时在某杂志社任会计。1963年25 岁时结婚。丈夫是 “摘帽右派”,
夫妻相处很好。 “文化革命”中,由于丈大的原因,她也被批判,被孤立,
心情很不好,只是默默地工作。1979年,国家形势好转,想好好工作,但发
现同事对她仍然瞧不起,心中不满,即表现急躁,经常为小事和同事们争吵,
控制不住自己烦恼的情绪。1982年又经常失眠,非常容易激动,从而担心自
己患了精神病,即主动到某精神病院去看病。而医生和单位负责人了解情况,
先让她服用小量镇静药。领导人和医生谈话后,在会上宣布她有病,为了照
顾她,调她做轻工作。在新环境里,接触的人少了。以后发现同事们都不理
睬她,躲着她。便推想一定是领导在有意孤立她,因而更生气,也就去主动
接触别人。记得两年前曾和一个同事吵了架,她被打了,领导没有惩罚对方。
联想起来,更肯定领导是在孤立她,欺负她,经常压抑着自己的怒气。月经
期情绪更坏。
胡嫂在叙述这些经历时,态度有些不冷静,但讲话有条理。把和同事们
关系紧张的责任归之于别人,但也并不完全坚信她自己的推论。医生让她对
自己的个性给以自我评论时,她说,自幼聪明,好学,能干,事业心强。承
认自己有些多疑。她说,自从结婚后, “一切都不顺利”,非常烦恼,觉得
周围的人都和她”过不去”。
对这位妇女进行了精神检查没有发现精神病的现象。她对自己的精神状
态很焦急,怕真地患了精神病,愿意遵照医生嘱咐服药。根据她的历史和表
现,可以排除精神病的可能。其所以陷于烦恼冲突的状态是由于她个性好强,
多疑,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造成人际关系的困难的结果。当然,和文化大革
命中长期被孤立的经历也有关。医生帮助她分析造成目前处境的个人方面的
原因,同时指出,据医生了解,她单位里的领导人确是同情她、关心她的,
不能用以前的想法来评价新环境,应跳出个人造成的孤立地位,主动和别人
交往,停用一切药物。病人冷静地接受医生的建议。医生也把这个建议通知
她的单位领导人,请他们帮助安排胡嫂做正常工作。
3 个月后,胡嫂单独来找医生,说她采纳了医生的建议,主动和本单位
里的同事接近,发现大家对她都很好,才明白以前自己太多疑了。自己有成
见,不能客观地对待和理解别人对她的关心。他说,最近她所在的科室有一
任务要到外地出差,天热,别人不愿去,她承担了下来。自称有信心成这项
任务。医生鼓励她承担这一任务,并嘱咐她正视自己的具体缺点,主动和人
----------------------- 页面 323-----------------------
交往,与人为善,好好完成任务以证明自己是有工作能力的。胡嫂表现乐观。
这个来询者的个性缺点并不突出,但生活中的坎坷经历使她心情抑郁,
变得敏感多疑,以致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不能客观地分析环境,形成人际
关系紧张并进入恶性循环。也还能接受医生的咨询帮助。一旦能冷静地分析
客观环境,认识自己,便可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善人际关系,苦恼也消除了。
有的来询者为了某些苦恼无法解决来求助,而这些苦恼来自和他们关系
密切的人如配偶、父母、子女等。由于双方自己意识不到的原因形成人际关
系紧张而无法避开或解决,心理咨询医生就要在自愿的基础上,对双方进行
咨询帮助。这就是婚姻咨询或家庭咨询了。
例三:母亲的苦恼
一个 50 多岁的母亲怀着苦恼和疑虑的心情向心理咨询医生倾诉了她儿
子近年来的所作所为。儿子的行为使她生气、懊丧、伤心。她很担心儿子是
否精神失常了。情况大致如下。
她的儿子小茂, 17 岁,高中二年级学生。父母晚婚,婚后两地生活6
年。小茂随父在北京,小茂的妹妹随母在外地。在小茂6 岁以后,全家才团
聚。小茂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母亲在政治运动中受过冲击,年
轻时未能专心干自己的专业,对小茂的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