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对立情绪和内在的否定意识。由于个体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社会水平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青少年时期的个体都要经受较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外部冲突的磨练,有时情感两极分化明显,易出现挫折、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因此常把青少年的这一时期称为“暴风骤雨时期”或“危机时期”。在这段青少年时期必然要经过的特殊时段里,逆反心理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家长、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最头痛的问题。
一、逆反心理的产生
首先这与青少年青春期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年岁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强化,他们的人格或个性模式往往会较多地倾向于自我评价;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情感还处在“否定期”,难于接受与他们情感不相适应的各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青少年很多行为仍然依靠外部评价、同龄人的反应来定向,因此对外部评价的反应往往较为敏感和强烈,对同年群体具有较大的求同倾向。由于家庭教育的某些不当和失误(如父母溺爱、父母百依百顺、隔代养育等),许多独生子女进入了新的环境或进入青春期,在与不同层次或年龄的人相处时,很容易表露出逆反的心态。
态度和偏见是产生逆反心理又一个因素。社会心理学调查表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态度越接近,就越具备交往的稳定性;对其人格特征也因为意气相投而容易接收和认同。相反,人们相互之间态度出现明显差异时就容易发生情绪不协调。心胸狭窄常会导致对对方人格不认可,这也就是偏见(狭隘、嫉妒等)。而这些难以在一个短时期内改变。学生家庭背景不同,与教师本来就存在许多差距(特别是思想、意识形态等观念上),因此师生在思想行为上的冲突就不可避免。而长期以来我们恰恰忽略了青少年个性塑造方面的心理卫生问题,疏于辅导和勾通,因此因为逆反心理而导致的悲剧如体罚、自杀等时有发生。可以说传统的师道尊严,学生要言听计从的观念是逆反心理产生的思想根源。
社会认知中的方法失衡在青少年当中是常见的现象。为了保证社会认知的一致性,人们一方面是努力接近所认知的对象和领域,另一方面在认知的方法上也力图统一。可是在实际操作上,人们并没有按照统一方法模式实现目标,青少年的独创性和大胆尝试,常遭到大声呵斥或冷眼相待。认知方法的失衡带来的自然是青少年逆反心态的产生和滋长。
当然逆反心理的产生还有其他原因,但我们得承认,以上几点应当是最主要的。
二、面对逆反心理,我们该怎么办? 一般来说,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很容易显现出来,有时还带有挑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行为上的违拗 违拗是指有意不服从,就好比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一样。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而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在有关自我管理上,在和异性的交往上,等等,他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要知道,他们这个时期很稚嫩,对世间的善恶是非很模糊,有些根本就茫然无知。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他们当人看待,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必不可少,但也应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如参观烈士纪念馆,走访弱势群体家庭,与监狱里的少年犯交流等,让他们体验生活的艰难,有时甚至可以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恰当的情境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感化人,更能淡化逆反心理。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号码217271074【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