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你内在的小孩会觉得,比父母活得更好、更富裕、更满足或更成功是对父母不忠诚——这样会让你内疚。而通常失败或不幸的感觉比内疚容易得多。记住你并不是有意识去做这些事的——它通常是一些你完全没察觉的事情上。 如果你发现有这样的东西发生在你的生命,那么想象你是一个父母,自问一下,你想你的孩子为了要表现对你的忠孝而跟你一样不快乐,还是你喜欢他们比你更快乐,答案是什么?当然你会喜欢他们更加快乐!但是我们很少问自己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没有察觉在我们的无意识里面有着这个忠于父母的盲目机制。 如果你明白了,那么想像你看到自己对父亲或母亲说“如果我活得比你好,请你友善地看着我”。注意这带给你内在的感觉,你应该会感到一种释然,一些旧有的紧绷消散了。这将让你的生命更充实更喜悦!而且当然,也将让你的父母感觉更满足。
为什么对父母感觉平和如此重要
厘清头脑内你和父母的关系对你生命的任何一方面都很重要:你和其它人的关系;成为一个充满爱和支持孩子的父母;你生命中的能量和成就,甚至你的健康。 正如我们谈及关系的那章里面提到,如果你和父母之间有未完成的问题,那么你可以把健康的恋爱关系忘掉,你也可以忘掉成为一个好父母这回事。想象你对你的孩子说,“我恨我的父母但我爱你”。你认为你的孩子会有什么感受?嗯?你认为这可以是信任的基础吗? 记住,只要你排斥自己的父母,你便限制了你生命的能量和限制了使你幸福圆满的能力,这样做值得吗?
第八章 对状况说“是”
用心看实际情况,现实真相,而不问为什么,不迷失在头脑为状况创造的戏剧里。
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想要把情况变得不一样——“要是……就好了!”要是那人没有死或没有离开我,要是我有更多钱或有一份更理想的工作,或生活在一个不一样的社会或一个不一样的家庭,那么每一件事都会变得不一样。 会吗?就算我们的愿望实现了,那同样的总在比较和抱怨的头脑仍然在这里。 就算我们得到更事的钱,更好的工作或一个新的家,同样的头脑不会满足于我们所拥有的,很快便会对我们所得到的感到不满足。 我们对于我们所拥有的东西适应得很快——我们开始觉得理所当然——然后头脑会再找出新的对象来比较,想要更多。我们换了台新款汽车或手提电话,而当六个月后推出了更新的款式,我们又想,要那个了,是不是? 你知道吗?研究报告显示即使那些中了巨额奖金的人,不久后还是回复到曾经的那个不快乐的自己里。就算渴望已久的梦想成真我们也会很快习惯。 这是头脑的天性,它从不满足。它不停地需要某种紧绷,持有目标是其中一个让它保持紧绷的方法,而头脑是感受挫折不可或缺的要素。 所以当我们让头脑支配我们,我们对我们所拥有的将永不满足,无论我们拥有了多少。 假如头脑不在比较.那么它便在抱怨,尝试把你的悲惨,你的问题的责任推卸到别的事物上,去抱怨“境遇”。 不管你的环境怎样改变,同样的头脑仍会继续寻找逃避责任的去路,不愿为你所选择的生存方式负上责任。 你真的肯定当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变得不同吗?你会以你的生命冒这个险吗?
让境遇奴役就是让自己成为受害者
想想只要我们从外在寻找造成我们生活现状的原因,抱怨境遇,它又怎么可能改变呢?我们没有力量,没有能力控制外在事件。我们只是觉得造化弄人,而这就让自己成为了受害者。 假如我们有了受害者的心态,那么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境况我们都将是一个受害者。不论我们是没得到想要的那份工作或者升迁;想要的那个伴侣;甚至只是想要的那个火车或飞机上的座位,抱怨的头脑总会把焦点集中在“可怜的我”的故事上,而不是寻找生命里正在发生的正面的事情。 某种角度来说,当一个受害者还挺舒服的,它是一个很好的借口让我们不负责任,不进取,不去目险。“这不是我的错”,“我做不了什么”,或“这不公平”,而这些的意思即是我不需要做任何事,而且我有很好的理由去抱怨和替自己感到难过。 做境遇的囚徒也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不让自己把生命活得圆满,不去活得快乐:“看看我的状况——我怎么能呢”。 “我怎么能够享受生命?我有太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倍受青睐的注意力宠臣。如果我没有问题我还有什么话题可言?还有谁会怜悯我?我们的“问题”带给我们的远远超过我们意识到的,事实上我们太过于执着它们——它们成为了我们身份、我们性格的一部分。 这种执着是无意识的——我们当然不是故意过着不幸的生活。但事实上我们活得并不快乐,所以——要么我们是环境的受害者,又或者我们无意识地在不断创造和执着于我们的“问题”。 做受害者的弊病是,只要我们依然为了我们所遭受的苦难去指责外在事件或其他人,我们就无法脱离这些苦难,因为它超越了我们的控制范围。而且,作为一个受害者,我们不可能活出一个丰盛喜悦的美满人生。 当我们感到被境遇折磨,我们通常有两种反应。要不就是抛出白旗认输,然后像个梦游者一样恍惚度日,生活在狭窄的生活里,得到我们能得到的“最好”。要不然就是对抗,试图改变状况,试图把它变得不一样,不愿意接受现实,于是我们活在压力中,因为事情的状况就是那样的,而我们的抗拒将不能改变什么。 两种方式都让我们不满足于我们的生活。 还有别的选择吗?有的。但只是对于愿意踏出限制他的头脑舒适区的人而言。
另一个选择——对你的反应负责任
另一个选择是自己负起责任来。不是对状况本身负责任,状况可能根本不是你能控制的,你是要对你对状况的反应负上责任——是你对状况的反应导致你受苦。 是这样:状况就在那里……事情发生了。状况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激起我们内在的受害者反应,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诠释它。假如我体验到痛苦或恐惧,或任何负面反应,这都是我的反应,基于我对情况如何理解。某些人也许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因为他们在不同的角度下看待那个状况。 21/28 首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