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小男孩”简直就是教师、家长眼中的乖孩子,做事极其认真:每抄一次作业,都与黑板核对三遍。“不能有一次失误!”这种类型属“强迫性神经症”,不可等闲视之。
有一天,我从初一某班教室门前经过,见一男孩正仔细地对照记事本上抄的作业是否与黑板上写的一致。年轻的班主任高兴地告诉我:这个同学真听话,开学第一天他记掉了一题,老师批评他太粗心。从第二天起,他每堂课后都会重新对照黑板检查好几遍,到今天已经是第八天了。科任老师们在全班表扬过他好几次……
听到此,我不由得一颤,其实小男孩就坐在第一排的中间,完全没有必要反复对照黑板……我想起了半年前遇到的那位人人佩服、业务好、责任心极强的科研工作者。
当时她作为新一任领导上任不到三个月,便发现自己再次陷进了难以自拔的怪圈。早上出门后,总是要倒回去五、六次检查是否关好门;外出开会前总是要反复检查五六次,看该带的文件是否装进口袋;一个实验总是要反复做六七次,才能放心……她为那些自己总是赶不走的念头和不断重复的动作感到苦恼、甚至恐惧,体力不支……心理医生揭开了谜底??她是一个“强迫性神经症”患者。
从小她就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在她小学三年级时,学习、劳动、体育比赛就总是拿第一。可是在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县上的竞赛中,因一时的疏忽名落孙山。为此她伤心了好些天。老师几次语重心长地告诫她“记住,你是学校所有孩子的楷模,你在各方面都得比别人做得更好,不能有一次失误!”从那以后,她时时告诫自己“我是楷模,不能有一次失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认真反省,今天自己有无失误?在老师和家长的一再赞扬声中,渐渐地她拥有了极强的自我约束力。可是几个月后,她发现自己做任何事似乎都失去了往日的自信,明知没有必要,却又难以克制地要反复检查两三遍。如果不这样做,就坐立不安……为此她付出了大量的休息娱乐时间。结果她真的成为了同龄人中名副其实的楷模,班主任一直为自己说过的那句“名言”而自豪,然而这句“名言”,给她带来的除了成功,还有难以摆脱的“强迫性神经症”。
如果当她偶然失误难以原谅自己时,老师能积极引导,而不是提出“不能有一次失误”的要求;如果在她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性动作时,老师和家长不对其行为“大加赞扬”,施加错误的强化,还可能通过时间的流逝,逐渐地摆脱困境。但遗憾的是完美主义的观念束缚了人们,导致又一例师源性心理疾病的出现。
这类疾病儿童时期的症状对个体的适应能力妨碍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担任领导后,学习、工作任务的日趋繁重,社会适应要求越来越复杂。这些强迫症状自然会严重地妨碍个体履行职责的能力。
年轻的班主任听完这段叙述目惊口呆……她立即联合各科任老师转移男孩关注的焦点;创设种种情景,通过游戏如“比比谁记得快”等活动,终于让男孩在丝毫不察觉的过程中,恢复了正常,杜绝了这类师源性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出现。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