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俗称"歇斯底里"。在ICD-10和DSM-IV中称为分离性和躯体形式障碍。该症是由明显情绪因素所诱发的精神障碍现象,起病甚急,主要表现为感觉、意识或运动方向的障碍,症状无气质性基础。
癔病在儿童情绪障碍中与其他几种类型的疾病相比,患病率不高,男女均可发病,但在青春期后似以女性较男性高,年龄较长一些的儿童又较幼童多见,文化和经济水平不发达地区还有集体发作。 许多患儿有不良的素质因素及家庭环境,大多数患儿往往在负性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突然的不幸事件,均可导致发作。但在首次发病后再次发病时不一定具有明显的精神因素。也可能是遇到与第一次发病因素在内容和情景上有关的因素诱发,亦可能在别人谈论其发作或患儿本人回忆第一次发作的体验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下发病。因此,应避免当着患儿的面谈论其发作的表现和经过,若有躯体疾病、月经期、疲劳、睡眠不足等情况均易促发。 癔病集体发作的原因是各种能够导致团体成员产生恐惧、焦虑的因素,如考试、不受欢迎的老师或领导、家庭与学校之间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疲劳,体弱等常与事件的发生有联系,而迷信、灾难、战争、社会变迁等往往是集体发作的直接原因。对个体来说,平时较为神经质,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消极情绪,应对能力差而依赖性强,体质较差,都是易引起发作的不利因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与它相比。归纳起来,可分为躯体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两大类。
儿童期癔症,是由明显精神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小儿感觉或运动障碍,或意识状态改变,症状无器质性基础。1982年我国调查资料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约为3.55%。5~6岁时男女发病率相近;以后年龄越大,女性所占比例越高。
一般认为癔症性格与遗传有关。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富于幻想。许多患儿有不良的家庭背景。委屈、气愤、紧张、恐惧是癔症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常有癔症集体发作,如在某地接种乙脑疫苗时,被接种学生集体出现“异常反应”,表现头痛、头晕、脸色苍白等,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后证明是一起癔症集体发作。
癔症的精神症状有:(1)情绪爆发:如嚎啕大哭、大嚷大叫、肢体抖动、哭诉自身的不愉体验。情绪变化激烈,伴有戏剧性表情或夸张动作。(2)意识变化:最常见的是晕倒。晕倒虽自诉什么也不知道,但倒下动作缓慢,多发生在没有危险的平地或床上,所以很少引起自伤。有的先有爆发情绪(如大哭、大笑),有的则同时出现痉挛发作。发作时间有长有短,通常十几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癔症的躯体功能障碍有:(1)痉挛发作:或四肢直挺,或角弓反张,或捶胸顿足,无明显。发作中无摔伤、咬破舌头、大小便失禁和缺氧等。面色如常,瞳孔对光反应存在,其与癫病发作有显著区别。(2)有失明、失聪、失音、口吃、声嘶等感觉言语障碍。(3)瘫痪:多见双下肢同时瘫痪,亦有上或下肢单瘫。但是,患儿的肌张力和被动抵抗力都存在,提示无神经受损迹象。在不同的发作过程中,瘫痪部位会出现变化。发作和好转都比较突然。
癔症的主要诊断依据有:尽管症状多样,但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症状变化迅速,经常;有明显的诱发性精神刺激;在引人注目的场合发作,症状具夸大性或表演性,有人围观时加重;有躯体功能和意识改变,但无遗忘性、神游症和多重人格变化;暗示和自我暗示在症状的发生、加重、消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发作时主要使用心理治疗,如:(1)消除周围人的语言、行为等不良暗示作用。(2)消除紧张和焦虑气氛,不表示过分的关切和照顾。不作无必要的医学检查,以免强化其症状发作;3)使用针灸、穴位注射、电刺激、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等方法,既起良性暗示作用,又改善发作后的头晕、头痛,心悸、肌肉酸痛、焦虑等症状。
1O岁以下患儿一般不使用药物,以免反而增加负性暗示作用,使病症发作习惯化。平时应注意解除不良刺激因素,改善周围环境,帮助患儿培养健全的人格。随着年龄增大、认识水平提高,癔症发作次数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消退。
癔病在儿童情绪障碍中与其他几种类型的疾病相比,患病率不高,男女均可发病,但在青春期后似以女性较男性高,年龄较长一些的儿童又较幼童多见,文化和经济水平不发达地区还有集体发作。
许多患儿有不良的素质因素及家庭环境,大多数患儿往往在负性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突然的不幸事件,均可导致发作。但在首次发病后再次发病时不一定具有明显的精神因素。也可能是遇到与第一次发病因素在内容和情景上有关的因素诱发,亦可能在别人谈论其发作或患儿本人回忆第一次发作的体验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下发病。因此,应避免当着患儿的面谈论其发作的表现和经过,若有躯体疾病、月经期、疲劳、睡眠不足等情况均易促发。
癔病集体发作的原因是各种能够导致团体成员产生恐惧、焦虑的因素,如考试、不受欢迎的老师或领导、家庭与学校之间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疲劳,体弱等常与事件的发生有联系,而迷信、灾难、战争、社会变迁等往往是集体发作的直接原因。对个体来说,平时较为神经质,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消极情绪,应对能力差而依赖性强,体质较差,都是易引起发作的不利因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与它相比。归纳起来,可分为躯体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两大类。
癔症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可因心理因素急骤发病,也可通过恰当的心理护理迅速恢复。
护理应侧重于心理护理。
癔病患儿平时多有特殊的性格特征,如易被暗示,自我为中心,发病前多有受批评、恐惧等精神刺激。要求家长在平时了解其性格特点、身体、精神状况及兴趣爱好等,主动接近并倾听患儿的诉说,提供情感宣泄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给患儿以安慰、解释、劝导,以消除其不满心理。而心理暗示常能取得较好效果。 注意让孩子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使他们正确对待各种冲突和挫折。 避免对患儿的过渡关心。避免在患儿面前谈论其病情,以免带来不良暗示,预防复发。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
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在ICD一10和DSM-Ⅳ中称为分离性和躯体形式障碍。该症是由明显情绪因素所诱发的精神障碍现象,起病甚急,主要表现为感觉、意识或运动方面的障碍,症状无器质性基础。
【儿童癔症发病率】
国内12地区1982年进行的调查表明,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约为3.55%。关于儿童癔症早在16世纪即有叙述,18世纪始有文献专论儿童癔症。进入20世纪中叶,儿童癔症的病例报道显著增多。国内尚缺乏儿童癔症的权威性流行病学调查数字。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对前后住院儿童1155例资料作分析,报道其中癔症59例,占总数5.1%。儿童癔症有明显的集体发作特征,近年来国内儿童集体癔症发作的报道有所增加。如有报道某小学学前班多名学生发作癔症,占该班学生总数28%,随后迅速发展至各个年级学生,共52名学生癔症发作,占学生总数46.4%,女生多于男生。另有报道某山区小学学生因注射乙脑疫苗而引发全校多数儿童集体癔病发作。一般而言,儿童期癔症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女童多发,农村患病率较城市高,经济文化落后地区集体癔病发作频率较高,如我国雷州半岛地区发生的所谓"缩阳症"(癔症的一种表现形式)流行发作就很具代表性。
【儿童癔症病因】
通常认为癔症性格与遗传素质有关。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富有夸张表演色彩,且富于幻想。目前关于癔症有无遗传特性尚无定论,亦有争议。不过有研究发现,一些癔症儿童的父母本身就存在癔症病史或人格问题。儿童期癔症发作常由于情绪因素所诱发。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突发生活事件等均可导致发作。若加之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更易促发。这类儿童大多存在性格方面的幼稚特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轻浮、易受暗示等。导致前次发作的类同情景、事物、谈话内容等因素均具暗示作用,可诱导患儿癔症再次发作。有时首次发作后再次发病时不一定有明显的情绪诱因。患儿若有躯体疾病、月经期、疲劳、体弱、睡眠不足等情况也容易促发。儿童癔症的集体发作往往出现在教室、课堂、操场、集体宿舍或医院病房内。相关诱因可导致集体性恐惧和焦虑而发作,如面临考试、教师过于严厉、计免注射、类似病人的表现、同班同学死亡或受伤、脑膜炎流行等。而有些宗教迷信活动、灾难、突发生活事件、战争、社会变迁等也可促发集体癔症发作。
【儿童癔症临床表现】
癔症的症状表现多样,一般分为两大类。
1.分离型癔症(dissociative type),呈情感暴发。幼儿期表现大哭
大闹、四肢乱动、屏气、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控等;较大儿童呈烦躁、哭闹、冲动,有的儿童砸东西,有的拔头发,撕衣服,或在地上乱滚或四肢抽动。整个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发作后有部分遗忘。发作时间长短与周围人的关注态度和程度有关;在人多且易引起周围人注意的地方,持续时间较长。
2.转换型癔症(conversion type),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以痉挛发
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等为主。如跌倒昏迷状,四肢挺直或角弓反张,四肢瘫痪而不能走路或不能手活动,突然说不出话或声音嘶哑等。这类症状可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或前后出现。儿童转换型癔症发作较少见,如有类似发作多受周围人发作的暗示影响。
儿童癔症表现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症状无器质性基础,无法用神经解剖学作解释。(2)症状变化的迅速
性、反复性不符合器质性疾病的规律。(3)自我为中心,一般在引人注意的地点、时间内发作,症状夸大和具有表演性。(4)暗示性,容易受自我或周围环境的暗示而发作,亦可因暗示而加重或好转。
【儿童癔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儿童癔症的诊断要点:
(1)具有分离型或转换型癔症的临床特征。
(2)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器质性依据。
(3)有心理或情绪诱发依据,表现在时间上与应激事件、问题或紊乱
的关系有明显联系(即使患儿否认这一点)。
2.儿童癔症的DSM一Ⅳ的诊断标准:
(1) 影响着自主运动或感觉功能,并提示是一种神经系统或其他一般躯体情况的一种以上症状。
(2)可以判断有心理因素伴随于这些症状或缺陷,因为在症状的发生或恶化之前都有心理冲突或其他应激。
(3)这些症状或缺陷都不是有意识地产生或伪装的(如人为性障碍或诈病)。
(4)在适当的调查了解后,可以发现这些症状或缺陷不可能用一般躯体情况或某种物质的直接效应来解释的,也不像其文化所认可的行为或体验。
(5)这些症状或缺陷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或者要找内、外科作出评价保证。
(6)这些症状缺陷不限于疼痛或功能失调,可以排除是在躯体化障碍中发生的,也不可能归于其他精神障碍。
3.儿童癔症的鉴别诊断:
(1)癫痫大发作 癔症发作亦有四肢抽搐症状,须与癫痫鉴别。后者发作无精神诱因,发作前有先兆,发作时意识完全丧失,痉挛发作有一定规律,发作时间较短,常有大小便失禁,发作后完全遗忘,脑电图呈痫样放电,上述各点癔症多不具有,可以资鉴别。
(2)反应性精神病 此症不具有癔症的性格特征和易受暗示特点,症状变化少,病程持续时间长,且反复发作者甚少。
(3)精神分裂症 癔症患儿有时可表现为情感、思维及行为紊乱现象。其鉴别要点是,癔症一般在强烈精神因素作用下急骤起病,其情感、思维及行为不像精神分裂症那么荒谬离奇,使人难以理解。癔症呈反复发作倾向,多数患儿可获良好的缓解。
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包括心理治疗、环境治疗、暗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治疗前须详细了解病史,包括个人生长史、个性特征、家庭环境及成员之间的关系、病因及症状表现等。医师应取得患儿信任,制订治疗计划,依计划实施心理治疗。
1.儿童癔症的心理治疗: 医师须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通过谈话消除其紧张、不
安情绪,并鼓励患儿说出存在的问题和内心矛盾,共同寻找问题症结,再帮助患儿了解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