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
心理咨询
强迫症
抑郁症
社交恐惧症
焦虑症
神经症
照片
心理治疗
心理学
心理学家
爱情婚姻
精神分析
心语专栏
心理医生
咨询流程
咨询范围
咨费表
系统治疗
治疗反馈
心语心
心理治疗首页
|
心理治疗
|
精神病
|
心理影视
|
艺术治疗
|
精神障碍
|
成瘾行为
|
催眠治疗
|
身心症
|
精神疾病
|
情绪管理
|
心理疾病
|
家庭治疗
|
专题
当前位置:
心理治疗首页
>>
心理治疗
>>
精神疾病的心理动力治疗 (33)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
www.xlzxs.net
心理咨询邮箱362890071@qq.com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一横,放下病人不管,或是在态度上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变得一点都不体谅,使病人在最脆弱的时刻受到伤害。同样的行为模式可能也会出现在治疗关系中,由于个案一再地拒绝帮忙,治疗者的态度也跟着冷酷、刻薄起来。
K 先生的案例也告诉我们,治疗严重忧郁患者时,把家人带进来是很重要的。有关忧郁症家属的文献资料指出,复发的机率、病程以及自杀行为等,都和家庭功能有关联性。在另外一项研究里,复发最好的预测指标是患者觉得另一半的态度过于严厉。和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有类似的结果,倘若家庭成员有高情感表露(high expressed emotion)的特性,复发的机率也会比较高。由于忧郁症患者经常引发家人的敌意与施虐的欲望,临床工作者也要帮忙家属克服由此而生的罪恶感,使他们明白这样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适应症与禁忌症
对大部分的忧郁症或轻郁症患者来说,合并心理与药物治疗是最恰当的处置。尼莫洛夫发现,尽管大约有65% 的个案使用单一种抗忧郁药便有不错的反应,在症状严重度量表下降了50% 的幅度,然而,能够恢复到原先情绪状态的却只有30%而已。西斯等人也发现对于比较严重的复发性忧郁症个案来说,合并两种治疗有明显的好处,然而如果症状较轻微的话,合并药物治疗与单作心理治疗的效果似乎差不多。一般说来,药物对于程度轻微的忧郁疗效不佳,这类的患者往往需要心理治疗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功能。
忧郁症患者没有好好服药的原因有很多,比方说有的人觉得自己不值得变好,有的人则觉得吃药代表被贴上精神疾病的污名标签。狄琼等人作出这样的结论: 忧郁症的合并治疗明显要比单用药物治疗来得有效,研究中接受合并治疗的那一组,对于药物或治疗的遵嘱性高得多,因此较可能复原。接受合并治疗有个好处,便是可以更有效而适时地在心理治疗时讨论药物遵嘱性的问题。
有些病人会坚持不要吃药,有的人因为身体的问题没办法吃药,有些人则受不了药物带来的副作用,精神动力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对个案所代表的意义,以及他们不想吃药的原因。过去的临床经验显示,有些病人得经过一阵子的动力取向心理治疗作为准备,之后才愿意接受药物的帮忙。
有些病人则是接受了各种治疗但仍旧没有改善,或者是改善的程度还不够。当个案已经吃过各种药物,也接受过短期的心理治疗,效果却仍旧不佳时,此时也许可以进一步试试看长期的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对于这一类的个案,临床评估必须要怀疑下面三种可能:一、除了第一轴的重郁症之外,合并有第二轴的诊断;二、忧郁性人格;三、人格疾患之下与性格相关的忧郁。对于第一大类的个案来说,有不少研究已经指出某些人格疾患是忧郁症的维持因子,而性格因素也和不遵从医嘱有关,因此动力取向的心理治疗可能是必须的。
至于第二大类的个案,关于忧郁性人格是否能与轻郁症作区分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数据显示两者的区分在临床上的确是有用的。对于前者,心理治疗往往需要比较久的时间;轻郁症的患者可能也需要适当的合并治疗,尝试作一阵子的动力取向治疗则有助于进一步厘清诊断与共病症,对于疾病的复原也很有帮助。
第三大类指的是那些带有严重人格疾患的个案,特别是指边缘性人格,他们经常会抱怨感到忧郁,却不太符合DSM-Ⅳ-TR中的第一轴诊断。这些个案不管是对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来说都是一大挑战,而美国精神医学会的执业准则中建议要实行合并治疗。
自杀患者之治疗
在精神科医师的执业生涯中,大概没有什么事情比患者自杀还要更让人难过的了。在一项研究中,曾经遭遇患者自杀身亡的医师里,大约有一半左右的人承受的压力相当于丧亲之痛,进一步的研究也指出,若干使得医师在患者自杀后感到沮丧的特定因素,在34 名参与研究的治疗者中,有高达38% 感到严重地沮丧;主要的四个导因包括:对于有即刻自杀危险的患者没能安排住院、治疗者认为某个处置的决定可能和患者自杀有关、从治疗师所属的机构得到若干负面反应、害怕会被患者的家属提告等。自杀身亡的个案提醒了我们,无论治疗技艺如何精湛,总是有其极限。不管是在医院执业或是在心理治疗的情境下,尽可能地阻止患者自杀是身为治疗者的自然倾向,采取合理的手段预防病人自杀不但是临床上合理的判断,从伦理的角度来看,也是负责任的行为,即便从医疗法律的观点来看,这也是审慎的防御性医疗。然而当拯救者的角色无限上纲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首先,临床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真正一心向死的患者终究会找到机会自杀的,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再怎么多的身体约束、再怎么紧密的观察与临床技巧都没有办法阻止铁了心的病人。曾经有个病人被隔离在保护室里,里头除了一块床垫以外什么都没有,他的衣服和个人物品都被拿开,一天二十四小时里面,工作人员每十五分钟便会前往探视一次,然而就在某个间隔的十五分钟里,他努力地在床垫上跳跃,反复地用头撞击天花板,最后把脖子给撞断了。像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工作人员必须要认知到这个再清楚不过的事实,即便在住院的环境里,也不可能预防所有的自杀事件。欧林曾经这么说道,如果某个医院里从来没有人自杀成功,这家医院的工作人员恐怕是为患者的行为扛了太多责任了。反过来说,工作人员必须反复地向患者强调,他们自己有绝对的责任要在自杀意念见诸行动前说出来,寻求医疗方面的帮忙。
患者自杀身亡之后,医护人员可能会对自己未能实时警觉到某些危险的迹象而感到内疚。尽管在自杀的短期或长期危险因子方面,已经累积了非常多的研究,然而,要预测个别的病人会不会自杀仍旧非常困难,哥斯坦等人收集了1906名罹患情感性疾患的住院病人,使用危险因子的数据,利用阶段式的多重罗吉斯回归分析发展出一个统计模型,然而这个模型却没有办法成功预测任何一个病人的自杀与否,最后研究者只好不甘愿地承认,即使在高危险族群中,仍旧无法依靠现有对自杀的了解来预测自杀。在一般临床情境中,预测立即的自杀危险仍要靠对方的口语表达,或是能够观察到一些明显带有自杀意图的行为,治疗者毕竟没有读心术,不需要为了在个案缺乏口语或非口语表达的情况下误判情势,而感到自责,甚至贬低自己的能力。艾索梅沙等人的研究发现,在571 名自杀成功的案例当中,只有36% 的比例在接受精神科治疗的过程中曾透露他们的意图。
忧郁症合并自杀的处置通常包括药物治疗或电痉挛治疗。应评估几个自杀的危险因子,包括无望感、严重的焦虑、恐慌发作、物质滥用、最近的压力事件、财务问题、失业、独居、离婚或配偶死亡、男性、超过六十岁等。如果患者已经有了确定的计划,看起来也像是要立刻采取行动的样子,那么住院接受治疗有其必要;如果自杀的危险性没有那么急迫,可以找家属或亲密他人来协助处理。个案是否有可能拿得到武器也必须要列入评估考虑之中,一些文献回顾显示出枪枝等武器的可取得性与自杀的危险有显著的关联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与个案保持固定联络,而物质滥用方面的问题也必须要加以探问。在严重焦虑或恐慌发作的情况下,须考虑使用benzodiazepine类的抗焦虑药物。心理治疗则可以给予额外的帮忙,使我们能够了解个案为何要自杀,他们期望死后会发生什么事。
动力观点的临床工作者一般来说都会同意,如果治疗者落入想要拯救患者免于自杀的幻想里头,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严重自杀患者往往有个很重要的心理需求,便是希望有个无条件给予爱的母亲来照顾他,有些治疗者失之于企圆满足对方的这种幻想,而满足患者的所有需求,最后变成不论早晚、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得接听个案的电话,即使是在休假中亦然。他们可能一周七天每天都安排会谈,甚至不顾一切地为了满足对方无止境的、与忧郁症有关的需求,而与患者发生性关系。这一类的行为印证了海丁曾经指出的,自杀患者最致命的特点便是把挽救自己生命的责任转移到别人身上去。在企图满足个案节节高升的要求时,治疗者共谋构筑着患者的幻想,彷佛真有一个与众不同、愿意无条件付出的母亲在那里供人予取予求。然而,治疗者不可能无止境地维持这个幻象,企图这么做的治疗师,终将让患者陷入幻灭,更增加了自杀的危险性。
有些治疗者掉进了拯救者的角色里,他们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认为自己可以提供别人给不起的爱与关怀,进而像变魔术一样地把个案的死亡企盼转变为生存的欲求。这类的幻想是个极大的陷阱,海丁曾经说过:“个案经常隐藏着这样的动机,希望能够证明治疗者无论做什么都不够,如果治疗者把自己当成是救世主,反而会蒙蔽了自己,看不到个案已经把执行死刑的任务丢给自己。”当治疗者努力地理解与分析个案自杀欲求的原因,而不是把自己紧紧地和对方绑在一起时,对个案的帮助反而更大。
治疗者必须要留意理想化的移情。当个案期盼拯救者的出现时,这类的移情关系特别容易出现。事先预料到它的出现,早点诠释移情中的失望,可能会对治疗有所帮助。有些治疗师会坦然承认自己没有办法阻止个案自杀,但是愿意提供机会来了解为何患者认为自杀是唯一的选择,通常这种坦承有稳定局面的效果,能够促进彼此合作。
明确地区分治疗(treatrnent)与处置(rnanagernent)是很重要的,后者包括持续观察、身体约束、移除危险物品等措施,这些举措尽管可以避免患者有机会将自杀意念付诸行动,却往往无法避免个案继续藉由伤害自己来解决问题,反过来说,所谓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以及以了解个案自杀的内在与外在因素为主的心理治疗,才是能够处理自杀欲求的有效方式。
自杀行为所引起的反移情会对治疗产生严重的阻碍。有些治疗者把责任完全推得一干二净,一点也不想要照顾有自杀危险的忧郁症病人,而那些愿意照顾的人,却又常常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被对方的自杀意念给一笔勾消。事实上对治疗者来说,个案的自杀是一种终极的自恋创伤,与其说他担心的是个案的人身安危,倒不如说是害怕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治疗者也常常对别人讲一套,对自己说的又是另一套,也许在别的治疗师面前说自己不须为个案的自杀负责,私底下却十分自责,这种表里不一往往和假定别人会因此而批评自己有关。
面对严重自杀个案的治疗师,常常会觉得自己被病人的一再否定给折磨得相当不堪,恨意的反移情往往于焉而生。治疗者可能会产生一种无意识的期待,希望个案不如早点死掉算了,这么一来这场折磨才得以终止。马士伯格和布依发现敌意(malice)与厌恶感(aversion)是最常见的反移情反应,如果治疗者没有办法忍受自己对个案施虐的欲望,这些反移情反应便可能见诸行动。上述两位作者指出,尽管对治疗者来说敌意可能更难以接受,厌恶感却是比较危险的,它可能会使治疗者忽略个案,让个案有机会自杀成功。在住院情境中,“忘记”遵照医嘱上所要求的时间间隔去探视病人,可能就是反移情的表现。
反移情的恨意必须要被接纳为治疗自杀患者经验的一部分,这样的反应往往是因病人的攻击性而生。对临床工作者来说,自杀的威胁就好比是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利剑般,令人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同样地,个案的家属可能也会有类似的遭遇,深怕一不小心犯了什么错、说错了什么话,就得负起害个案真地去自杀的责任。如果这种反移情的恨意被治疗者扬弃与否认,然后投射回到个案身上,此时个案除了原先已经存在的自杀意念之外,又多了来自于治疗者的谋杀欲望。此外治疗者也必须好好地处理另一种反应——反向作用,在此种防卫机制下,治疗者反而会产生拯救的幻想,无所不用其极地预防自杀的发生,瑟席尔斯对此曾经提出若干忠告:
自杀病人会利用自杀作为威胁的手段,引发治疗者的内疚与焦虑,如果治疗者没有办法意识到自己内心应运而生的谋杀欲望,反而透过反向作用把自己变成一个万能的治疗者,不断地增加限制性的防范措施,病人可能因此会感受到极大的拘束;很吊诡地,表面上看起来最殷勤地保护病人免于自杀的医师,反而可能在无意识里把病人逼到最后一个可以展现自由意志的角落,那便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治疗师必须要帮助个案去面对支配他自己的“意识型态”以及他紧抓不放的幻想,当现实与个案狭窄的目光有所抵触时,治疗者可以帮助他们走过面对幻想失落的哀悼过程。要做到这样,治疗者反而要能够承认、接受对方的无望感,如此一来,这些失落的梦想才能够顺利地被哀悼,才有可能被更贴近现实的梦想所取代。举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薄
腾讯微薄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搜狐微博
天涯社区
猫扑推客
MSN
和讯
网易微博
百度空间
新浪博客
Myspace
谷歌
复制网址
更多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手机及微信18071122930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xlzxs.net/xinlizhiliao/xinlijibing_9999.html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33]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
64
] [
65
] [
66
] [
67
] [
68
] [
69
] [
70
] [
71
] [
72
] [
73
] [
74
] [
75
] [
76
] [
77
] [
78
] [
79
] [
80
] [
81
] [
82
] [
83
]
心理辅导电话02784530206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心理咨询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各类心理障碍电话心理辅导及心理疾病的网络心理咨询
网上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手机及微信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心理咨询电话:02784530206
最新心理治疗
DSM-4诊断与统计手册:...
医学心理学(上)
精神疾病的心理动力治疗
害怕恐惧蛇和虫子的心理...
害怕恐高的心理咨询和心...
我总是对自己很生气因为...
心理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心...
情志病所致心理障碍的案例
修炼当下的力量
非理性信念不合理想法的...
热点心理治疗
害怕恐高的心理咨询和心...
害怕恐惧蛇和虫子的心理...
精神疾病的心理动力治疗
推荐心理治疗
心理异常分类
怎样区别抑郁症与精神分...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与...
ICD-10国际疾病分类精神...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与...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精神...
相关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