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
心理咨询
强迫症
抑郁症
社交恐惧症
焦虑症
神经症
照片
心理治疗
心理学
心理学家
爱情婚姻
精神分析
心语专栏
心理医生
咨询流程
咨询范围
咨费表
系统治疗
治疗反馈
心语心
心理治疗首页
|
心理治疗
|
精神病
|
心理影视
|
艺术治疗
|
精神障碍
|
成瘾行为
|
催眠治疗
|
身心症
|
精神疾病
|
情绪管理
|
心理疾病
|
家庭治疗
|
专题
当前位置:
心理治疗首页
>>
心理治疗
>>
精神疾病的心理动力治疗 (51)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
www.xlzxs.net
心理咨询邮箱362890071@qq.com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治疗考量
治疗暴食最重要的原则,是针对病患量身订作治疗计划。一个完整的治疗计划应该同时考虑合并的精神疾患,诸如忧郁、人格疾患和药物滥用。对暴食症病患一视同仁的“生产线式的治疗计划”,无法辨识及体认暴食病患族群固有的异质性,所以只能帮助一部分的患者。大约占三分之一、相对上较健康的暴食病患对于短期认知行为治疗和心理卫教等治疗模式,有时间限制的治疗方法有相当好的反应。像过食者匿名会(Overeaters Anonymous,以下简称OA)之类的支持团体可能就足以支持上述这类的患者,而不需其他治疗。
追踪研究显示,许多病患的困难在于暴食症状的稳定经常只是暂时的。在一个包括88个暴食个案追踪研究的回顾中,凯尔和米契尔发现,大约50%的女性在发病五到十年后完全康复;有20%的病人持续符合暴食症的诊断;另外约有30%病患的暴食症状在病程里反复地发生。在一个为期十六周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中,达到完全戒除暴食和催吐的病患,在之后接受四个月的追踪,研究者发现,其中有44%的患者出现复发的现象。一个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暴食症患者的回顾研究显示出治疗这类病态的困难,在治疗终止时,超过一半尚未达到完全康复的病患中,持续的暴食行为平均为每周2.6次,而催吐则为每周3.3次。
即使动力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病患,大多数暴食病患仍旧可能从中获得改善;在未获得改善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二可能同时有边缘性人格疾患,其余的则可能合并其他的人格疾患,或具有显著的忧郁。这些病患可能需要长期的表达性-支持性心理治疗,并且时常必须合并使用精神药物。许多病患明白表示痛恨针对暴食症状所进行的行为疗法。只关注病态的外显行为,却忽视其内在世界,可能重演了病患与重视表面甚于实质的双亲相处的成长经验。叶格表示,大约50%的暴食病患对其所接受的行为改变治疗并不满意,一些病患甚至觉得记录每天的饮食日记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她们认为自己的饮食问题其实来自其他更根本的难题。一个未能符合病患利益和信念的治疗,注定会失败。
暴食症可能会危及生命。过去曾发现病患造成的严重电解质失衡,可能足以促使心脏停止。血液生化监测是门诊治疗应注意的一环,而住院治疗则被视为重要的后援。由于许多暴食病患同时也有边缘性人格疾患或重大情感性疾患,因此出现自杀行为或严重自残时,住院治疗可能是必要的。医院的治疗除了透过浴室上锁、正常饮食规划、由营养师提供心理卫教支持,以及鼓励记录日记等措施以控制症状外,必须针对个别考量来施行完整的治疗计划。住院治疗时常能够提供治疗者一个更加了解病患内在客体关系的机会,促使诊断理解更细腻、治疗计划更精准:
w 小姐是一位兼有暴食和厌食症状的十九岁大学生,在“开除”了她的心理治疗师、对暴食和催吐完全失去控制之后住院了。她的父母带她来住院,他们被她的行为弄得焦头烂额,因为无法使她正常进食而感到绝望。住院第一周时,W 小姐告知她的医师,她预备维持冷淡和距离,因为她不想再一次仰赖医师,结果却还是失望。即使安排了规则饮食和团体会议的治疗计划,这个病患却拒绝用餐或参与团体。她坚持,只有依从自己想要吃的时间和食物,她才能够进食。她向医师指出,自己的体重没变化,不须特别担心。
由于w 小姐完全不配合,渐渐激怒了护理人员。当病患变得愈固执和抗拒时,工作人员就愈坚持她必须遵守医院治疗的结构。在一次病房讨论会上,医师观察到,病患已经成功地重演她家庭的情况,藉由坚称自己应该控制自己的食物,激发起其他人控制她饮食的企图,按着,她感到成为周边控制力量的被害者,就如同她感觉被父母所迫害一般。
医师与W 小姐会面,并在会面中向W 小姐指出,她试图激怒工作人员、重演她家庭中情况。医师要求W 小姐反省自己究竟可以从中获得什么。W 小姐回应说,她对谈话一点兴趣也没有。三天后,她告诉她的医师,为了自杀,她在病房一个上锁的抽屉里藏了药和尖锐物品。她说,因为她真的不想死,所以决定告诉医师这件事情。她也表示,跟医师沟通她的感受走极端困难的,因为她相信她,将会因此变得无法控制地依赖,并失去自我。她坚称,对医师的依赖将导致医师根据自身的需求,而非她的治疗需求,对她予以剥削和不当对待。
这些资料帮助工作人员理解到W 小姐对治疗结构的阻抗。借着拒绝合作,她试图建立一种独立于他人要求和期待之外的自我感。与护理人员和医师合作所带来的风险,是她可能会如同在家里一般,再次变成只是他人的延伸物而已。当这个潜藏的焦虑浮出台面后,工作人员允许W 小姐对其饮食计划表达更多意见,她可以与一位护理人员合作,并遵从双方都能接受的治疗计划。
w 小姐似乎出现一些进步。然而,圣诞节的早晨,当医师在家准备与家人一同拆礼物时,却接到来自医院的电话。医院护士打电话告诉医师,W 小姐偷带泻药进病房,并大量服用,整个早上都在泻肚子。护士担心W 小姐可能需要紧急的医疗处置,所以医师不得不回医院去探视她。两天后,当w 小姐身体状况稳定时,她的医师面质她催泻行为背后相关的移情敌意,并表示或许W 小姐就是希望毁掉医师的耶诞早晨。虽然病患平淡地否认这种可能性,她的医师仍得勉力压抑住对W 小姐强烈的愤怒,她竟选在这个时候遂行其动作。医师逐渐明了,催泻的行为使病人得以排解她自身的攻击性。也因此,她无法明了医师将她的行为诠释为敌意的展现;医师在不知不觉间被当成病患投射之愤怒的涵容者。
虽然这个个案是一位合并边缘性人格疾患的难治型病患,但此种移情-反移情的挣扎,在个别治疗师面对暴食病患时,却并不少见。治疗师可能发现自己一再被激怒去接受病人企图排出的“坏”的部分。在病人屡次将治疗帅的努力吐回来时,治疗师可能感到如同被“吐了满身”一般。在医院治疗或个别心理治疗中被重演的家庭模式,可以帮助治疗师了解病患在家庭系统中的角色。因为暴食经常被当成维系家庭衡定的一部分,家庭治疗或是与个别治疗共同进行的家庭治疗,经常是必须的。倘若忽略了家庭系统,治疗师所冒的风险是病患的改善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种威胁而生的防卫反应,包括可能暗中破坏病患的治疗,或是在另一位家人身上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家庭对暴食病人持续生病之需求,治疗师必须予以尊重,必须让父母亲感到被“护持”和被认可,如此他们才不至于去破坏病患的治疗。
许多暴食病患有强烈的矛盾感,且太过在意会破坏家庭的平衡,因此试图避免接受深度的精神动力治疗。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有所缺陷,而心理治疗所可能引发的风险,正是将此缺陷暴露出来。使用饮食日记,并指出某些饮食模式与情绪状态之间的关联性,可能是与病患建立治疗联盟相当有效的方式。治疗师想要很快治好病患,是经常发生的反移情问题之一,因为治疗师可能太快给予太多的诠释,导致“过度喂食”。如同瑞奇和席帕克所提醒的,病患可能会以暴食的方式来处理治疗师所给予的诠释和面质,亦即贪婪地吃进去,却未经过适当地消化。虽然认知行为治疗已经成为治疗暴食症时,较被偏好的心理治疗方式,精神动力取向的治疗仍然有一席之地。在一个严谨设计比较认知行为治疗和动力取向治疗的研究里,一开始,认知行为治疗组的结果较好,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追踪后,两者在治疗效果上则几乎相同。
动力取向团体心理治疗也是有效的辅助疗法。愈来愈多的实证文献证实了团体心理治疗在暴食症患者的疗效。在一个针对暴食症病患的十八个不同研究之回顾中,欧斯特海德等人认为应审慎乐观地看待门诊团体治疗的疗效。团体心理治疗被认为可以有效减少平均约70% 的暴食症状,然而,因多数研究排除了中辍的个案,使得这些数据遭质疑可能被过度膨胀。即使多数团体已排除边缘性人格疾患和其他严重的性格病理患者,中缀率仍旧偏高。如同个别治疗饰的观点,团体治疗师似乎也同意,唯有同时兼顾洞见与症状控制,才能达到稳定的缓解。在一个针对暴食疾患病人所设计、用以比较精神分析团体治疗和心理卫教治疗的随机分派对照研究中,两组病患大多都能达到不再符合饮食性疾患诊断标准,而暴食的次数也减少了。接受分析性团体治疗的那一组,于第六和第十二个月的追踪时,这些进步大多仍持续。
综言之,暴食症病患无法从有时间限制的心理卫教和认知行为疗法获得改善时,即表示应接受动力取向疗法。一般说来,以支持、卫教或家族治疗形式所进行的家庭介入也是必要的。有些症状要能够被控制,需要配合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包括短期住院、例如OA 的支持团体以及团体心理治疗,都可以协助病人控制症状。有些个别心理治疗师也将症状控制当成治疗历程的一部分。有相当比例的暴食症病人,在合并严重性格病理、自杀倾向,或是出现危及生命的电解质失衡情形时,可能需要在长期住院的积境下进行心理治疗;这些病患竭力对抗治疗者试图重构其生活的努力,若没有接受长期住院治疗的话,这些病患似乎会走上自毁之途,而终至死亡。
第十三章 痴呆及其他认知功能疾患
就症状学及治疗而言,想要区分所谓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基本上是有问题的。在这两种状况下,都同样要面对心理生理构造的功能异常,以及考虑有机体本身各种因应功能异常的方式。无论这种扰乱是因为脑伤或是因心理上的冲突所造成,如果它不会自动消失、或是不能经由治疗而消除,那么有机体就必须对生活作一番新的调适,即使这些扰乱继续存在。我们的任务便是透过生理或心理方式去帮助患者适应;这两种状况下的治疗过程和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
——柯特•哥斯坦
在这段心/脑(mind/brain) 二元论的经典警语里,哥斯坦提醒我们心理学和生物学之间相互依存的基本特性。传统上,器质性和功能性症候群之间的分野,暗示着心理学与器质性毫不相干,而生物学也与功能性的问题无关。
由于器质性(organic)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指称在解剖学上确实存在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结构的损伤,因此有些精神科医师认为这样的疾患超出了他们的专业范围,而将这类患者转介给神经科医师。特别是动力取向的精神科医师,可能会认为有结构性脑损伤的患者缺乏抽象思考能力,因此不适合心理治疗。这种退缩的态度很令人遗憾,因为动力取向的临床工作者对于认知缺损的患者的确能提供很多帮助。
人格是发生在大脑皮质(以及大脑皮质下)结构中一系列复杂功能的终端产物。如果将脑损伤疾患区分为两种状况,亦即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在生命周期的较晚阶段脑组织才受到损伤,我们才能充分地探讨脑损伤疾患相关的精神动力因素。对于那些与生俱来的情形,会因为患者在神经解剖上的缺损,而将整个生命周期里每个发展阶段的心理议题,塑造成独特的样貌;而那些在后来才发生缺损的情形,则因为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神经功能失常的妨碍,主要的问题反而是如何对功能的丧失加以调适。这个章节的讨论,将集中在动力取向的方式对其特别有帮助的认知缺损疾患。
与生俱来的状况: 注意力缺失/过动疾患
源自遗传-体质性和周产期的脑部损伤,在往后生命周期的各个发展阶段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关于注意力缺失/过动疾患(简称ADHD),虽然曾经一度认为孩子们能够“长大成熟后就因此摆脱它”,但现在已经很清楚这样的状况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之后的生活。当一位患者的病史显示出下列问题时——传统精神治疗或心理治疗的疗效不佳、长期以来的表现无法达到老师和双亲所期待的水平、生活反复遭到挫折、空间定向的能力有问题(例如迷路或是左右不分)、情绪爆发、焦躁不安、间断而无法持续的工作史、记忆障碍,以及语文智商与操作智商间有显著的落差,临床工作者应该要高度怀疑ADHD存在的可能性。
在成长过程中持续有ADHD 困扰的患者,常常会有一些细微的缺损,可以依据特定的自我功能来加以分类。基本的自主功能(例如知觉、记忆以及动作能力)是最常受到影响的自我功能,其次则是在调节及控制冲动与情绪的能力方面有所缺陷,而常常以情绪爆发、抨击他人,以及对挫折的容忍力不佳等形式表现出来,而作为内在与外在刺激之屏障的自我功能,也因此很容易负荷超载。虽然这些患者的思考流程是健全的,但抽象思考的能力还是受到相当程度的波及。最后,因为这些病患在综摄—整合功能(synrheric-inregrarive functioning)上有根本性的障碍,使他们要从彼此矛盾对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薄
腾讯微薄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搜狐微博
天涯社区
猫扑推客
MSN
和讯
网易微博
百度空间
新浪博客
Myspace
谷歌
复制网址
更多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手机及微信18071122930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xlzxs.net/xinlizhiliao/xinlijibing_9999.html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51]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
64
] [
65
] [
66
] [
67
] [
68
] [
69
] [
70
] [
71
] [
72
] [
73
] [
74
] [
75
] [
76
] [
77
] [
78
] [
79
] [
80
] [
81
] [
82
] [
83
]
心理辅导电话02784530206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心理咨询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各类心理障碍电话心理辅导及心理疾病的网络心理咨询
网上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手机及微信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心理咨询电话:02784530206
最新心理治疗
DSM-4诊断与统计手册:...
医学心理学(上)
精神疾病的心理动力治疗
害怕恐惧蛇和虫子的心理...
害怕恐高的心理咨询和心...
我总是对自己很生气因为...
心理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心...
情志病所致心理障碍的案例
修炼当下的力量
非理性信念不合理想法的...
热点心理治疗
害怕恐高的心理咨询和心...
害怕恐惧蛇和虫子的心理...
精神疾病的心理动力治疗
推荐心理治疗
心理异常分类
怎样区别抑郁症与精神分...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与...
ICD-10国际疾病分类精神...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与...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精神...
相关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