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沿着自体—他者的格式来进行的这种概念,已经在进一步的发展相关研究中广泛被确认。研究中所浮现的观点是,母—婴沟通所构成的二元系统观点使得一个与客体相联系的自体被内化(internalization of a self-in-relationto-object),这与寇哈特和温尼寇特的理论观点都相符。换句话说,如同费尔贝恩所强调的,在发展过程中,被内化的不是一个客体,而是一个客体关系。婴儿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互动过程,包含一系列依循模式的运动(patterned sequence of movement)、控制这些运动的规则,与自我控制对婴儿的影响。有关发展的研究显示出所有面对面的互动,都是共同创造与双向调节的结果,这也跟后现代的观点相互一致。
心智化通常被用来指称拥有一种“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能力。在临床互动、特别是心理治疗中所发生的很多情况,端赖于临床工作者能够理解他人心灵的能力。真正的心智化要到四岁到六岁之间才开始,最近的神经造影研究显示内侧前额叶皮质、颞叶极、小脑和上后侧颞叶沟可能都是涉及心智化神经网络的区域。 理论在临床实务中的角色 在面对一连串令人困惑的精神分析理论时,人们可能变成宁可全盘否定掉所有理论的价值。谁需要它呢?为什么不跟每个病人重头开始,并专注在临床数据上?倡导这种取向,其实就是倡导新理论的形成。如克恩伯格所注意到的:“所有临床现象的观察都仰赖理论,当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扬弃理论的时候,这只不过是意昧着我们心中其实有一个自己未察觉到的理论。”
然而对某些临床工作者来说,依照病人情况的需要从这个理论观点跳到另一个观点,可说是既麻烦又不便。沃勒斯坦指出,临床工作者仍然可以注意到个别理论所描述的临床现象,但并不需要信奉整个后设心理学的模型。例如,我们可以谈论自体与客体表征、镜映与理想化的移情,以及冲动—防御的丛结,只要它们的确出现在临床情境中,但不需要全盘援引奠基在这些观察上的整座理论架构。其他人也提倡更加灵活地看待理论,建议在面对不同的病人与不同类型的精神病理时,需要用不同的理论取向来处理。 对某些临床工作者来说,以上任一种面对现代动力精神医学之理论多元主义的方式,都可能是合用的;不论觉得哪种取向可能更为适用,所有的临床工作者都应小心不该僵化地把理论硬套在临床表现上,一定要让病人来引领临床工作者,走向任何一个最切合这些临床表现的理论范畴。虽然要熟悉动力取向精神医学这四大理论模型需要更深入的知识,但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病人及其精神病理表现。要找到那个最适合特定病人的理论架构,需要相当的试误探索(exploratory trial and error),但是当我们步履踉跄地穿过洞穴时〔第一章里提过的比喻),或许最终我们可以找到出路,这远比其他那些根本就拿错地图的人要好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