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
心理咨询
强迫症
抑郁症
社交恐惧症
焦虑症
神经症
照片
心理治疗
心理学
心理学家
爱情婚姻
精神分析
心语专栏
心理医生
咨询流程
咨询范围
咨费表
系统治疗
治疗反馈
心语心
心理治疗首页
|
心理治疗
|
精神病
|
心理影视
|
艺术治疗
|
精神障碍
|
成瘾行为
|
催眠治疗
|
身心症
|
精神疾病
|
情绪管理
|
心理疾病
|
家庭治疗
|
专题
当前位置:
心理治疗首页
>>
心理治疗
>>
精神疾病的心理动力治疗 (6)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
www.xlzxs.net
心理咨询邮箱362890071@qq.com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身体性的表征,之后才是一个属于婴儿的感觉与经验的汇集体。
被内射的客体不必然跟真正的外在客体有关,例如,一个没法在婴儿肚子饿时马上喂他的妈妈,可能只是忙于照顾婴儿的某个兄姐,但她就会被婴儿经验与内射为有敌意、拒绝他与遥不可及的。客体关系理论承认,真正的客体与内化的客体表征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
对于冲突,客体关系理论也抱持与自我心理学理论不同的看法。无意识冲突不只是冲动与防御之间的挣扎,它也是内在客体关系单元之组合,在互相对立时彼此所发生的冲撞。换句话说,在某个时间点上,自体表征、客体表征与情绪的不同群集彼此互相竞争着,争夺在内在客体关系之心灵舞台上的核心位置。
在内化客体关系时,总是涉及把自我分裂成不同的无意识次组织,这些次组织可分成两大类:
一、自我的次主体组织,也就是某些自我面向,在这些自我面向中,人们较能将感受与想法体验为自己的;以及二、自我的次客体组织,经由它们产生了各种意义,但所遵循的模式是经由某些自我面向对客体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是如此地彻底,以至于人原本的自我感可以近乎完全消失。
这种模型清楚地表现出佛洛伊德超我概念的影响,超我经常被体验成好像是一种外来实体一样(也就是说,一个自我的次客体组织,监督着自我之次主体组织的所作所为)。奥格登的模型也提供了一个从内在心灵回到人际互动的通道。在这个架构下,可以把移情看成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的其中之一——若非采取自我之主体分支的角色,就是将自我之客体分支的角色外化到治疗师身上。这个过程本章稍后会讨论到。
历史观点
梅兰妮•克莱恩通常被视为是客体关系运动的奠基人。她来自布达佩斯,之后到柏林,再于1926年移民到英国,而在英国当地,她的婴儿早期发展理论成为高度争议的议题。她受到佛洛伊德的影响,但也因为把重点放在内在客体而开创出全新的基础。经由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工作,她逐步发展出一个高度仰赖无意识内心幻想的理论,并将古典发展阶段理论的时间进程压缩到生命第一年里。例如,伊底帕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便被克莱恩视为大约在第一年后半的断奶期同步发生。
根据克莱恩的看法,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婴儿经验到与佛洛伊德所谓的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有关的、一种对空灭(annihilation)的原初恐惧。为了抵御这个恐惧,自我便产生分裂,从死亡本能衍生出来的所有“坏”(badness)与攻击性都不被允许,并转而将其投射到母亲身上。婴儿因此生活在被母亲迫害的恐惧中,甚或可以具体化成恐惧母亲会进入到婴儿的内在,并摧毁任何原本因为分裂而被保护在婴儿内部、从原欲衍生而来的“好”(goodness)。后面这种恐惧,是一种克莱恩称之为偏执—分裂位态(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的原初焦虑。这种早期的经验组织模式是得名自两种重要的防卫机制:自我的分裂(即偏执—分裂位态里的“分裂”) 与投射(即偏执—分裂位态里的“偏执”)。确实,投射与内射对欲了解偏执—分裂位态至关重要。这些机制被用来尽可能地区隔“好”与“坏”。在迫害的或坏的客体被投射给母亲,而与好的、理想的客体分离之后,它们可以被再内射(亦即重新置于内部)而被控制与掌握。同样地,好的客体也可以被投射,使之安全地远离于被置于内部的“坏”。
在婴儿理解到“好”妈妈与“坏”妈妈其实并非不同的人而是同一个人之前,这种内射与投射之间的摆荡循环都会一直持续着。当小孩将两种客体整合为一个整体时,他们会开始担忧自己对妈妈施虐性的、毁灭性的幻想可能会把妈妈摧毁。这种对母亲(作为一个完整客体)的新担忧,被克莱恩称为忧郁性焦虑(depressive anxiety),它也预示了忧郁位态(depressive position)的到来。相对于偏执—分裂位态中担忧自己会被他人所伤害,这种经验模式则是担忧自己会伤害到他人。罪恶感因而变成了婴儿情感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婴儿会借着补偿(reparation)来解决。这个过程包括了对母亲采取若干经由设计,以修补对母亲在实际上或幻想中所造成之“伤害”的行动。克莱恩重新把伊底帕斯情结解释为:一种藉由补偿来解决忧郁性焦虑与罪恶感所做的努力。
克莱恩的表述被批评为过度倚靠幻想,因而低估了环境中真实个人的影响,同时也太高估死亡本能——一个大部分精神分析理论家都不相信的概念,并将成年人复杂的认知形式套用在一岁的婴儿身上。然而,她所发展出来的精采理论,即偏执—分裂位态与忧郁位态,格外地具有临床价值,特别是当我们把这两种位态视为两种终其一生持续增长之经验的模式时,这两种模式会在心灵中创造出相互辩证的交互作用(dialecrical incerplay),而不只是被当作终将因成长而过去、或不再适用的发展阶段。这种将其视为终生增长经验之模式的概念架构,削弱了原本克莱恩视其为发展时程之一的意义。
对克莱恩而言,驱力确为与特定客体关系相连的复杂心理现象,驱力不但不被视为源自于体内,反而只是利用身体作为一种表达的媒介。同样地,驱力也不被视为只是寻求张力的抒解,而是出于特定理由而指向特定客体。在1940 年代,克莱恩这个论点与其他观点导致了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内部的激烈争论。安娜•佛洛伊德是克莱恩的主要敌手,当学会最后因为这个内部分裂而瓦解时,被称为B 组的学会分支追随安娜•佛洛伊德的领导,而A 组则对克莱恩维持忠诚。第三个分支,一个中间圈体,拒绝选边站。这个中间圈体,在受到克莱恩的若干影响下,创造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客体关系理论。在1962年被称为“独立人士”之前,与这第三个分支有关的个别学者们,并没有正式将自己归属为一个团体。这个有时候被称为“英国学派”的独立人士中,其知名人物包括了温尼科特、巴林、费尔贝恩、里特与冈崔普。在1943与1944 年的“争议探讨”后,这个团体在人数上便占了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中的大多数,虽然当时还没有任何一位要角发表过一个融贯的理论。尽管事实上在这些思想家的作品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他们的作品却有个共同的主轴:他们全都关注伊底帕斯情结之前的早期发展阶段,都将重点放在内部客体关系的变化,而非驱力理论。再者,像克莱恩而不像B 组的地方,是他们倾向于用精神分析方法去治疗更严重的病人,也许因此得以更深入地观察原初的心理状态。
独立人士在强调婴儿早期环境的影响时,也致力于平衡克莱恩对幻想的过度强调。例如,温尼科特就用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这个词来描绘婴儿正常发展所需的最低环境需求。巴林描写了许多病人那种“有什么不见了”的感觉,他称之为基本缺失(basic faulr)。他认为,这种缺乏是因为病人母亲未能对小孩的基本需要适时予以反应所引起的。费尔贝恩,也许是扬弃驱力理论而走得最远的一位,看到类分裂性病人的病因不在于驱力的受挫,而是他们的母亲未能提供得以保证他们是真的因自己而被爱的经验。他相信本能或驱力不是寻求享乐的,而是追寻客体的。再者,费尔贝恩也引进早期创伤这个概念,当成是一个主要的致病因子,它倾向于使病人“僵”(“freeze”the parient) 在三岁前的某个发展关卡上。
这些思想家都深刻体认到,一个关于缺损的理论(a theory of deficit)与一个关于冲突的理论(a theory of conflict)一样,这两者对于人类完整的精神分析性理解都是必要的。分析师除了分析冲突之外,还有其他的任务,他们自身也是病人可以将其内化的新客体,用来强化有所缺陷的心灵内在结构。这一点对客体关系的临床理论而言非常重要——病人的内在客体关系并非如同花岗岩上的刻痕一样无法更动,而是可被新经验所调整的。
另一个源自英国学派的关键概念,是婴儿天生有朝向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的倾向。特别是温尼科特认为存在着一个真我(true self),环境中父母与其他人的反应能促进或妨碍它的成长。波拉斯扩充了这个观点,主张儿童内在的主要动力就是“成为他或她自己”的需要,母亲若能让孩子在跟她互动时表达出孩子本身的真我,就能促成这一点的实现。如果一个母亲不能提供这种促进作用,可能就会造成孩子发展出专司于适应母亲欲望与需求的假我(false self)。
自体与自我
在追求通盘理解自我(ego)时,自我心理学家倾向于低估了自体(self)的重要性;相较之下,由于客体关系理论家是把焦点放在作为跟客体相连的自体,因此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澄清自体在心理构造中的位置。引发主要论战的其中一点,便是自体到底是个体的一个内在表征,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行动来源与动源。
许多作者都曾经表达过这种疑虑:结构理论,以及把自体当作一种内在表征的这种模型,不太能够支持自体作为一种包含主观经验与个体动源的概念。结构理论在基本上,就是偏向于那些在本质上非个人化的功能(impersonal funccion)。例如,萨瑟兰就曾断言,自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扮演着积极与环境互动的角色——也就是努力追求关系与整合。
不管是把自体当作一种表征,或者是把自体看作一种动源,两者都是说得通的。事实上,自体或许会被视为深埋在自我中,而可被界定为许多自体表征整合后的终端产物,然而,这个整合的终端产物不应该被当成一个连续、不变的实体。虽然我们常希望能维持这种连续自体的错觉,然而实际上,我们都是由多重、非连续的自体所构成的,不断地被真实与幻想的人际关系形塑与定义。薛佛把这种现象理解成一成套的叙事自体(narrative self)或故事情节的集合体,是我们为了提供一个在情感上前后一贯、攸关自我生命的说法,而发展出来的。米契尔曾注意到,精神分析的一个悖论,就是当病人学习到如何去容忍自己的多重面向时,他们也开始觉得自己更有耐力,更能够感到自己是始终如一、前后一致的。
防卫机制
客体关系理论与有严重困扰的病人之间有其历史渊源,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人格疾患和精神病本身特别显著的原始防御:分裂、投射性认同、内射与否认。
分裂
分裂是一种把内在矛盾的情感、自体表征或客体表征彼此互相隔离的无意识过程。虽然佛洛伊德偶尔提到过分裂,但一直要到克莱恩,才真正将它提升成生命前几个月情感生存的基础。分裂使婴儿可以把好与坏、快感与不快、爱与恨彼此隔离,使正面的经验、情感、自体表征与客体表征可以被保存在安全隔离的心理区间里,免于被它们负面的相对部分所污染。分裂可以被视为一种用来整理经验的生物模式,可以把那些具威胁性的跟受到威胁的区隔开来;之后,它才进一步被发展成一种心理防卫。分裂也是自我脆弱的一个根本原因。虽然整合了原欲与攻击驱力之衍生物(二者各自与“好”、“坏”的内射物相连结)就可以中和攻击性,但分裂可以阻扰这种整合,因此也剥夺了自我某种成长能量的重要来源。
从克恩伯格的观点来看,分裂的一些临床特征是:一、彼此冲突矛盾的行为与态度交替出现,但病人却表现出一副无所谓与淡然否认的态度;二、将周遭的每个人区隔成“全好”与“全坏”两大群,这通常也被称为理想化与贬抑;三、彼此冲突矛盾的自体表征并存,并且交替接连出现。虽然克恩伯格把分裂视为边缘性人格疾患病人的主要防御操作,分裂有时也可能出现在任何病人身上。它无法很清楚地将边缘性人格患者与其他人格疾患病人详加区隔。虽然克恩伯格区分精神官能症与边缘性特征的方法,有一部分就是基于后者偏好分裂甚于潜抑,但是实证研究显示,这两种防御是独立运作的,也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并存。
投射性认同
第二种防卫是投射性认同,它是一种三阶段的无意识过程,其中一个人的某些方面被自己所拒斥,并将其归诸于他人(参见图2-2,2-3,2-4)。这三阶段如下:
一、病人投射自体或客体表征到治疗者身上。
二、治疗者无意识地认同那些被病人所投射的,并且,在病人施加人际压力时,治疗者开始像被投射的自体或客体表征那样地感受、行动(这种现象有时也被称为投射性反向认同)。
三、被投射的材料“在心理层面上被消化处理”,并且被治疗者调整,治疗者经由再内射将其回馈到病人身上。这种被投射材料的调整,接连也调整了(病人)相应的自体或客体表征,以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薄
腾讯微薄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搜狐微博
天涯社区
猫扑推客
MSN
和讯
网易微博
百度空间
新浪博客
Myspace
谷歌
复制网址
更多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手机及微信18071122930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xlzxs.net/xinlizhiliao/xinlijibing_9999.html
[
1
] [
2
] [
3
] [
4
] [
5
]
[6]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
64
] [
65
] [
66
] [
67
] [
68
] [
69
] [
70
] [
71
] [
72
] [
73
] [
74
] [
75
] [
76
] [
77
] [
78
] [
79
] [
80
] [
81
] [
82
] [
83
]
心理辅导电话02784530206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心理咨询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各类心理障碍电话心理辅导及心理疾病的网络心理咨询
网上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手机及微信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心理咨询电话:02784530206
最新心理治疗
DSM-4诊断与统计手册:...
医学心理学(上)
精神疾病的心理动力治疗
害怕恐惧蛇和虫子的心理...
害怕恐高的心理咨询和心...
我总是对自己很生气因为...
心理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心...
情志病所致心理障碍的案例
修炼当下的力量
非理性信念不合理想法的...
热点心理治疗
害怕恐高的心理咨询和心...
害怕恐惧蛇和虫子的心理...
精神疾病的心理动力治疗
推荐心理治疗
心理异常分类
怎样区别抑郁症与精神分...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与...
ICD-10国际疾病分类精神...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与...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精神...
相关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