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哥达·梅
--强硬的自信者
他们行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行。
--弗吉尔
一个有信仰的人抵得上九十九个只有兴趣的人。
--约翰·斯图亚特·米勒
没有哥达·梅,不可能实现以色列国家的独立,她是个执着而富动力的女性。牺牲
着自己的个人生活来实现一个梦想--一个自由、独立的犹太民族;她是这样一个梦想
家,绝不让日常危机动摇自己对自由的犹太国家追求的自信、旺盛的热情和执着的愿望。
梅的令人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她只有两套衣报,但却被朋友和敌人们,乃至情人的妻子看
作是最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妇女。她几经饥饿的边缘,却依然为自己的政党斗志高昂;多
年来过着死神随时降临的生活,她却依然乐观向上,她随时愿意牺牲一切来追回童年时
的梦想--犹太复国主义。她多年的艰苦卓绝生活,灭顶之灾的恐惧练就成无坚不摧的
坚强意志,成为她走向顶峰的漫漫征途上的航向灯。
1948年5月14日,联合国投票通过以色列脱离巴勒斯坦独立,哥达·梅的梦想终于
实现。政界权威们说:"如果本·居利安是以色列之父,那么哥达·梅是以色列之母"。
在庆典盛会上,目睹自己毕生奋斗的胜利果实,她不禁泣不成声,她那时不曾认识到,
这场战斗还要导致25年之久的奋斗,以不至于被阿拉伯人赶到地中海去。如果当时有人
告诉她--哥达·梅将在20年后的1968年3月17日被一致选举为她所挚爱的国家第四任
首相,世界上唯一的女领袖,她会震惊万分的。
这位在密尔沃基贫民窟长大,只受过一年大学教育的俄国移民,成为以色列独立宣
言中唯一的女签名人,第一任驻俄大使,第一任劳动及保险大臣,第一位女外交大臣,
是第一位也是仅有的一位女首相。梅的精神、坚韧和自信帮助她建立起以色列王国,并
让她成为国家第一位女首相。梅成为以后的妇女领袖,如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英迪拉·
甘地的先锋榜样,也是所有有志于成为世界要人的妇女的激励榜样。
个人生活历史
梅于1898年5月3日出生于俄国(乌克兰)基辅市,是莫什和布鲁玛的第七个孩子。
她的父母也非因袭守旧之人,他们结婚时没有媒人(有不守旧的父母看来与创造天才的
成因极其相关,爱迪生、爱因斯坦、凯瑟琳大帝和玛格丽特·米德其叛逆天性都渊源流
长)。俄国残酷的环境使她和姐姐莎娜相隔的9年之中有五个兄弟死去,莎娜比她大那
么多,在她年幼时期起着母亲般的作用,在她8岁时到密尔沃基正式享受读书机会之前,
由莎娜教她读书写字。
梅的保姆克拉拉只比她大4岁;在哥迪亚最初8年的生活中,生活境遇很艰难。她在
自传中回忆:"没有一样东西是充足的,没有食物,没有冬衣,家中没有取暖"。她绝
不会忘记这段不幸的日子以及俄国大屠杀的可怕经历,这永远印刻在她心灵深处。哥迪
亚第一次是从那些进攻者叫喊声中听到"基督杀手"的,他们因为那些人的信仰和道德
习俗而滥杀无辜,哥达在70岁时说:"我还记得我是多么害怕,多么愤怒"。
哥迪亚的父亲前往"金色的麦地娜"--美国--当时哥达五岁,他在密尔沃基找
到了工作准备安顿家庭,她母亲凭借胆魄买通官员,伪照证明,在哥迪亚8岁时让她假
冒5岁的孩子。护照是另一个5岁女孩的,她们是非法离境,她17岁的姐姐莎娜则顶替一
个12岁的孩子,她们所有的包裹全都丢失,在长达1个月的行程中,只有抵抗力强的哥
迪亚没有病倒。莫什在密尔沃基贫民窟安家,有时做木匠,有时在铁路上工作,哥迪亚
的母亲在到密尔沃基两星期后便在他们两居室的屋子下开了家小杂货店,她甚至连英语
都不会,想想这对年幼的哥迪亚是个多么有鼓舞性的榜样,她自己9岁便在店里干活。
莎娜对哥迪亚的生活影响最大,幼年在俄国和密尔沃基的时候,她是她的女英雄,
革命灵魂和老师,哥迪亚把莎娜当作自己理想的榜样,说:"对我来说,莎娜对我的生
活影响最大...一个闪光的榜样,我最亲密的朋友和良师"。她母亲则是另一种榜样,她
单枪匹马开杂货店,而她当时毫无销售知识,买卖产品技巧,也不会英语。
在小女孩时,哥迪亚就拼命看书,她发现了陀斯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契河夫和
狄更斯,她直到8岁在密尔沃基时才正式上学,但在密尔沃基上学毕业生致告别词(米
德和斯坦内姆也推迟正规学校教育)。哥迪亚在家讲依地语和俄语,在学校与朋友讲英
语。对哥迪亚来说,密尔沃基贫民窟的墙板房就像宫殿,她深深迷恋于书籍和学校,以
致想成为密尔沃基的一名教师。她在自传中说:"我从8岁起一直想成为一名教师"。
据她的朋友蕾吉娜说,哥迪亚是个极引人的女孩,"有4/5的男孩爱上她了......她有朝
气而迷人"。
哥迪亚的姐姐莎娜结婚了,为医治肺结核前去丹佛,两人经常通信联系。哥迪亚的
父亲认为女孩不必接受正规教育,在14岁时为她安排了一次婚姻,对方是年已30岁的保
险推销员。哥迪亚这个倔强而自信的少女,逃往丹佛与姐姐同住,以能完成高中学业。
她与具叛逆性的姐姐生活了两年,她家中每周有犹太复国主义者聚会,这些聚会迷住了
可塑性强的哥迪亚,将她塑造成一个准革命者。莎娜聚会中有个男子莫里斯·麦尔森,
哥迪亚后来与她结婚。哥迪亚开始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吸引,立即成为一个热衷分子,
独立和坚强的意志已深深印人她脑海。她和莎娜产生冲突,她回到密尔沃基完成学业,
1916年她从北部高中毕业,当时是班中副主席,但她早已被塑造成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
分子。
哥迪亚在17岁时加入犹太复国组织,在高中时便开始在群众集会上演讲,晚上为移
民上英语课。由于她和朋友们对运动的高涨激情,被人们称为"犹太复国疯子"。她在
密尔沃基师范学院学了一学期,不上课时在犹太人中心教依地语,她是个对任何事倾注
满腔热忱的女性,成为会英语、依地语和俄语的激情型演讲者。1918年冬天19岁时,她
成为在费城举行的犹太人议会中最年轻、最漂亮的代表,这便是这种生活的开端。
哥达19岁时与莫利斯·麦尔森结婚,但这时已决定,她注定要生活在以色列人集居
区,她把打算告诉莫利斯,并邀他同行。梅的传记作家马丁(1988)说:"在她的想象
中,哥迪亚已离开美国,在她内心自我印象中,她已在巴勒斯坦的某块内陆沙漠上开始
工作"。她对莫利斯说,他可去可留,而她自己心意已决。婚后两星期,她接受任务到
美国西海岸通过宣传犹太复国主义筹集资金,这便是她专注和执着的典型表现。她父亲
火冒三丈"谁会撇下新婚丈夫独自出行",梅是个着魔于犹太复国主义的人,说:"我
准备着浪迹天涯","让我做什么,我就去做,党说要我去,我就去"。梅的传记作家
说:"与哥迪亚的生命力相比,莫利斯柔弱得不值一提"。一旦她认识到犹太人的问题
没有其他出路,除非有个民族家园,她便说:"我决定去那儿"。当问她是否会留下新
婚丈夫独行,她说:"我也会去的,但会伤心"。
哥迪亚已被看作运动的领导者,她18岁时曾申请去犹太人集居区,但因年纪太小而
被拒绝,但她已梦魂萦绕于巴勒斯坦。这位年轻的"犹太复国疯子"两年里走遍美国,
筹集搭乘波加红塔斯船的旅费,这艘船将开往特拉维,由于"我能流利地讲英语和依地
语,我准备走遍每个角落,踏上那条船",因此她被委派为此行筹集资金。接下去便是
以后50年的故事,梅劝莎娜同行,共同建设巴勒斯坦的新家园,也是"流浪的犹太人"
的未来家庭,莎娜离开美国的丈夫,与哥迪亚一起,带着两个孩子踏上波加红塔斯号。
波加红塔斯是前往特拉维的第三次移民潮,接着发生一场灾难。哥这说:"我们在此中
幸存是个奇迹"。船在1921年5月23日离开,上面有哥迪亚、她姐姐及两个孩子,23名
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从一开始起航行便是一场灾难:有暴动、死亡、饥饿的威胁,
还有船长被杀、最后船长的弟弟发疯了。他们在1921年7月14日抵达特拉维,饥饿难忍,
行李也全都丢失。他们的世外桃源是特拉维,这实际上是个只有12年历史的沙漠小镇,
上面没有植物和自然资源,就像"另一个星球",它是如此原始,如此贫脊,同行的每
个人都哭着要回去,包括莎娜。只有乐观的哥迪亚狂喜万分,说:"我真是幸福极了",
而其他人沮丧已极。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