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很多患者发病与童年所受的虐待有关。
1.6.3.3个体因素
在相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情况下,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进食障碍患者。这是因为人有个体差异,一部分人对于进食障碍具有"易感性",因此进食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个体因素。
1.6.3.3.1人格特质
进食障碍患者表现出一定的人格特征和异常的进食方式,以作为控制应激和焦虑的方法。患者易于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苛刻,用语言表达感情困难,害怕批评,逃避争论,低自尊、低自我评价、高神经质水平、完美主义倾向等--所有这些特点都使她们难以与其他人建立关系。很多患者在童年期有过性虐待或者感情伤害的经历,而难以信任他人。厌食/贪食的行为和想法保护她们免于被拒绝、抛弃,或者其他可能的伤害。厌食/贪食变成了唯一的关系,虽然空空如也,但能使她们避免经历深度的感情而增加受伤害的可能。
进食障碍患者存在人际焦虑,当患者感到被人拒绝时,就会产生低自尊,并采取不恰当的应对行为,即进食异常。矛盾的是,进食障碍在早期可以提高自尊,因为它带来了一种成功感--对于保持瘦体形的患者来说,她们符合了文化所认同的理想体形。的确,很多人在节食失败之后用引吐、导泻等方法清除食物,并且害怕没有其他能够减肥的方法。但是,一旦暴食-清除食物的循环开始,它所导致的代谢不平衡以及习惯性的逃避会变成一种难以摆脱的依赖,事实上毁掉了自我价值感和控制感。
进食障碍患者具完美主义倾向,她们盲目追求以"瘦"为美的理想体形,将自己属正常范围内的体重、体形视为缺陷,采取异常的进食方式来达到完美体形。她们的自我评价很低,而且完全依赖于对自己身体的评价。患者女性居多,且发病年龄多在青少年阶段。此时青少年的心理正在向"独立"发展,面对需要独立解决问题、为自己负责的各种问题,同时,因为女性常常得不到正面的鼓励与肯定,会出现难于应付的场面,因此她们往往选择对进食行为、体态和体形进行自主控制来达成心理独立和自我控制的目的。进食障碍患者也表现出分裂型的人格特征,作为防御机制,逃避不愿意认识到的重大创伤性事件。此外,进食障碍患者对食物、体重、体形的过分关注,以及贪食症患者难以控制的大量进食,反映患者具有强迫-冲动型人格特征。
1.6.3.3.2认知特点
进食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身体不满。患者通常有体象障碍,一直认为自己过胖,体形肥大,即使她已经非常消瘦,仍然觉得自己不够苗条。患者每天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与食品、体重、体形等相关事物的强迫性思考,并倾向于关注与体重、体形有关的信息,而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则倾向于注意与食物有关的信息。
1.6.3.3.3情绪特点
进食障碍患者表现出消极的情绪特征。患者的抑郁、焦虑和罪恶感等消极情绪水平都显著高于正常人。进食障碍患者中32.4%的人有中度以上的抑郁存在。抗抑郁治疗对进食障碍有效,神经性厌食与情感障碍都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去甲肾上腺素代谢异常也提示进食障碍与情感障碍的密切关系。就抑郁出现的频度和严重度而言,神经性贪食明显高于神经性厌食。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进食障碍的发生率也非常高,家族中有原发性情感障碍病史者容易引发厌食症。有研究发现,进食障碍患者64.7%有心境不良的描述,其中33.3%有过自杀行为,说明已到重度抑郁程度,支持抑郁为进食障碍的常见临床表现,尤其在贪食症患者更常见、更严重。
患者把控制进食行为作为应对紧张、焦虑的一种方式。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通过限制进食、获得苗条身材来达到情绪满足,神经性贪食症患者通过大量进食来达到情感宣泄,但大量进食仅能暂缓焦虑,之后会对自己的暴食行为产生罪恶感和抑郁等消极情绪。许多人描述在暴食时觉得完全无法控制,有种不顾一切只想稍微感觉好点的渴望驱使着她们。在暴食/清除食物之前,她们可能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绝望与无助,之后,她们会有种混合了控制感、羞愧、安慰、厌恶、茫然、筋疲力尽的复杂感受。
第98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57)
总的来说,她们是为了逃避痛苦的感觉(现在或者过去)。一些感觉源于童年期,比如缺乏关爱、羞耻感、恐惧感或者无能感。其他的感觉来自于希望被同伴接受的压力。最具破坏性的感觉是与自尊相关的,比如我没有价值,我的生活没有意义,我不会获得成功和幸福等。
1.6.3.3.4生物学因素
进食障碍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学异常,如闭经、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降低、促性腺激素减少和骨丢失等。这与下丘脑功能障碍和神经内分泌紊乱有关,就像前面介绍的,下丘脑不仅是神经内分泌中枢,也是控食中枢。在患有"间脑症候群"的婴幼儿或下丘脑肿瘤的青年人身上,都可观察到类似进食障碍患者的自我身体形象改变和进食习惯改变的表现。临床研究还发现进食障碍与5-羟色胺功能异常和嗅觉功能损伤有关。
除了最初发病的原因,长期来看,她们还面对着自责、保密、生理副作用,和许多想要逃避的因素。最常被提到的是:厌倦感,媒体和文化的影响,家庭变动,精神麻木,减肥的压力,爆发的焦虑感,身体和性压力的释放。
不论是什么原因,厌食/贪食在不同水平上起到了作用。它替代了所有其他的动作、想法和情感。思想里除了食物以及如何吞下它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情绪得到了控制。甚至,当呕吐是我们所允许的与自己身体最亲密的接触时,它也是令人愉快的。在一轮暴食/清除食物结束后的一小段时间里,又能重新获得控制感,不再对吃了这么多东西感到自责,病人觉得排干净了,放松了,而且感觉很好。
与物质滥用等行为相比,进食障碍的危害性往往被低估。因为食物在人们看来是"安全"的,很多人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而且进食障碍患者多数会掩盖自己的病态行为,表现得像正常人一样,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被人所察觉。
厌食/贪食行为在短期内缓解了患者的压力,但长期如此,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来说,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进食障碍是一种十分痛苦的疾病,患者需要周围人的理解与同情。不要认为进食障碍患者是自我中心的、虚荣的或者被宠坏了的,而无视其感情,忽视真正的问题。记住,进食障碍不仅仅与食物相关。
1.6.4治疗方法
如果个体符合进食障碍的诊断标准,对身体严重不满意,就要及早进行治疗。患者及家人要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而不要认为这只是嘴馋或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治疗的目标首先是改善患者的身体营养状况,恢复体重,治疗各种并发症,然后通过心理疗法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建立对自己身体和食物的正确认识,面对存在的深层问题,最终能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并长期保持。
1.6.4.1营养疗法
营养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增加体重,院内或院外治疗都可以。首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饮食营养史、运动情况、应对方式以及相关病理生理因素进行评估,然后制定相应方案,以达到纠正营养不良或脱水状况、体重恢复和保持正常的目标。
具体措施包括提供良好的进食饮水环境,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和注意水分摄入,制订饮食摄入计划、进食和补充液体的时间表;教会病人摄取足够营养和饮水的技巧;在饮食允许范围内提供病人喜欢的饮食;陪伴病人进餐、劝食、喂食,拒食严重时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
1.6.4.2药物治疗
进食障碍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人的抑郁、焦虑等情感症状。应选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治疗为宜,如抗焦虑药物(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或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呕吐明显者,可考虑应用胃复康等止吐剂。对营养不良和脱水等躯体障碍,必须高度注意,及时纠正营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并注意预防或处理感染等合并症。
1.6.4.3心理治疗
1.6.4.3.1一般心理治疗
通过解释、疏泄、安慰和鼓励,帮助病人了解与进食障碍相关的知识,并予以心理支持。
1.6.4.3.2认知-行为治疗
对于有明显进食障碍想法的病人,可做认知矫正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个体情感和行为的中介,适应不良的情感和行为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而进食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歪曲认知。
咨询师在评估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状况之后,首先,向病人阐明认知的基本因素,如:帮助病人理清自己的不合理的思维和情绪与病态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等;其次,引入行为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打破病人进食的恶性循环;②为病人提供正常进食原则,如,与别人一起进食;③要求病人坚持记录自己进食的情况和当时的心情。当病人的节食开始减轻、贪食的次数和量有所减少后,咨询师可以对病人进行认知重构。这一阶段主要使用提问、角色扮演等技术识别、挑战和改变病人的自动思维或自动映象(如,自己的体形)。儿童期和青春期开始逐渐形成的认知假设具有稳固性、防御性,对进食障碍病人而言,主要围绕着"控制"、"完美主义"、"自我放纵"等观念,它比自动思维更为根深蒂固,需要长程心理治疗。
第99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58)
贪食症的波动性很大,甚至在治疗期间出现复发。一般来说,应激容易导致病情复发。告诉病人妥善处理应激情况,同时继续使用CBT技术。治疗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随访。
目前为止,CBT是治疗贪食症最有效的方法。使用时,认知与行为技术的联合很重要。一般来说,个体治疗的疗效要稍优于集体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CBT明显优于后者。CBT对于十八周岁以上的女性治疗效果更好,因为成年的病人主要致病因素是不合理的认知。十八周岁以下的病人主要是害怕成长或存在家庭冲突,对她们使用家庭治疗兼顾发展因素更合适。
1.6.4.3.3自助技术
自助技术是将CBT技术与进食障碍一般知识编成通俗易懂的手册,轻度贪食症患者根据手册进行自我治疗。在单纯的自助方法中,病人可以直接使用手册;在指导性自助中,需要专业咨询师的支持和指导。
在戒除贪食和呕吐行为上,CBT要优于自助技术。但是,随访后发现差异消失。因此,使用自助技术的病人在治疗结束后,情况会有持续的改善。
在降低贪食的频率和体重控制行为上,自助技术与CBT同样有效;在降低引吐行为上,CBT要优于自助技术。
自助技术比个体CBT花费少,更易推广;为不愿意去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病人提供了治疗途径。
1.6.4.3.4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方法是通过教导的方法使病人的进食模式和对体象的关注正常化。它适合对轻度病人使用。该方法的基本假设是:进食障碍病人常常对引起和维持症状的因素存在误解,如果病人了解引起进食障碍的科学知识,病人就有可能改变这种状态。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以向学生传授进食障碍知识为基础,然而,这些知识可能起到反作用。如:将进食障碍理想化和正常化;为学生提供控制体重的方法。因此,一些人认为该方案可能弊大于利。近年来,发展出以提高自尊为基础的干预方案。其目的是,通过建立广泛的自尊使参加者提高对自己体象的接纳程度。这是一种新的、安全的教育方案。内容包括:教授处理应激的方法,提高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度;建立自我的正性感觉;解释社会刻板印象,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等,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标准;积极的自我评估,寻找个性,学会重视独特性;学习提高自我映像的方法,学会寻找重要他人的积极反馈;训练社交技能;训练沟通技能。
1.6.4.3.5家庭治疗
有研究者认为厌食症与三个因素有关:①儿童本身具有生理易感性;②儿童的家庭模式存在过度保护、僵化、缺乏冲突解决的能力等问题;③患有厌食症的儿童在避免家庭冲突中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号码217271074【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