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
吴四,女,二十八岁,公司白领。身高一米六四,体重五十五公斤。
吴四是一家公司公关部门的主管,平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一年前,有次熬了几个通宵完成一件工作后,她和同事们一起出去大吃了一顿。后来她发现自己食欲增加,老想吃东西。她在自己办公室里准备了许多零食:冰激凌、可乐、饼干、面包、蛋糕、牛肉干、巧克力等等,一闲下来,就会猛吃,比如在半小时内吃下两个面包,一盒巧克力,一升可乐,一斤牛肉干。但是,因为职场上的女性一定要注意形象,她害怕自己发胖会影响工作,所以自己买减肥药还有一些通便的中成药吃,有空就去健身房做长时间、大运动量的锻炼。现在她暴食最少每周三次,多者可达每日两次,但周围的人都不知道她这个习惯,在人前她仍维持着正常的进食行为,很怕别人发现而觉得她奇怪,但是每次发作又控制不住,所以觉得非常痛苦。
【案例分析】
本例中吴四的表现已经符合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①难以控制的发作性贪食;②导泻、过度运动来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③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两次,持续三个月;④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
在吴四的案例中,职场对女性的压力是一个治病关键因素。她觉得压力大、很辛苦,而暴食则给了她一个发泄情绪、减轻压力的途径。但她觉得好的形象对女性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是至关重要的,这个社会以瘦为美,所以她不能变胖,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减肥。这种矛盾不能为外人道,让她觉得很痛苦。
当今社会,女性的地位得到很大提高,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把女性的价值建立在外貌、形象的基础上,致使许多女性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来获得符合社会标准的美好形象。这也是进食障碍在女性中多发的原因之一。
咨询思路:第一步,帮她理清自己感受到的压力与病态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要求她记录自己进食的情况和进食前后的心情。然后,用行为技术给她提供正常进食原则,养成正常进食行为。重要的是帮助她建立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使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是建立在体重与形象上,促使她尊重自己的身体,欣赏自己的价值,从而预防贪食症复发。
【案例5】
来访者,女,二十六岁,神经性贪食八年。
来访者每月暴食十到十五次。自引呕吐十到十五次,发生在每次暴食之后。如果她认为自己吃了特别不该吃的东西,就会在暴食之后呕吐一次,然后喝下大量的水,接着再吐一次,意将自己"清扫干净"。
来访者每天早晨乘坐地铁上班,通常在七点半到达办公室,开始工作。八点半吃早餐,通常是半个面包和咖啡。有个同事会带油炸圈饼或者饼干作为早餐,大概每两周有一次。这时,来访者就会吃一个油炸圈饼,或者是五六块饼干,然后引吐。来访者通常不吃午饭。即使吃,也主要是沙拉、比萨之类的。吃完午饭,来访者会引吐三分之一所摄入的食物。除非办公室有特别的事情,否则她在白天是不吃零食的。如果吃的话,也就是一个蛋糕,而且马上引吐。下班之后,来访者直接回家,然后暴食,暴食之后引吐。
工作日,暴食的情况不是很严重。在周末,来访者总是用暴食开始的。暴食之后,马上引吐,然后洗澡。"这样,我能有几个小时感觉还不错。我觉得自己是干净的,就像我从没做过什么不好的事情一样。"来访者在周末会吃掉冰箱里面的所有东西。
暴食有时候会发生在丈夫在家或者是她看望母亲的时候。"我就是忍不住……我的家人知道,但是这让我很难堪。我真的不想在他们面前暴食……我们不谈论这个。我妈妈认为这就像抽烟成瘾一样……除非她生气了,然后她会叫我怪物。我丈夫想让所有事情好起来,所以当他问我是否还这样做的时候,我就说不会了。"
第103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62)
来访者:暴食的时候,我感到失控。我感觉自己处于一个不同的状态,就好像我并不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样。真的没有情感。我是麻木的。它就只是我做的一件事而已。
(引吐的时候)将事物弄出来让我感觉好些,但我觉得自己像个怪物,我感觉孤独……很糟糕。我奇怪自己为什么能一次又一次地做这件事情。
来访者两年前,还滥用过泻药半年,但她在感觉到头昏眼花及心悸之后很恐惧,便停止使用了。她还尝试用过一次利尿剂。
来访者曾经疯狂地锻炼,不过自从治疗开始,就没有了。那时,她在凌晨三点半就起来,在上班之前要进行有氧运动一个半小时。她异乎寻常地关注自己的体重,对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极度不满意,尽管事实上她的体重在完全正常的范围内。因为认为自己穿什么都不好看,所以她不买新衣服。
十八岁时,来访者无意中听到两个女同学谈到一个贪食症的女孩,来访者就开始暴食和引吐。她最初认为暴食和引吐是令人厌恶的,但没多久之后她就开始尝试。对于第一年的暴食,她随后要么严格节食,要么呕吐作为补偿。因为呕吐比较困难,所以她较少这么做。当呕吐成为一种本能后,她开始更多使用呕吐来补偿暴食。日益见长的呕吐频率让体重显著下降,同时她还每天锻炼一两个小时。大概在二十岁九个月的时候,来访者是符合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的。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其他相关的严重病理心理。
来访者成长于一个宽阔的郊区环境,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是在父母的身边长大。来访者在十二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
来访者:可能这是我整个生命中唯一最有创伤性的经历……我曾想如果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我宁可不活着……我曾一直是爸爸的宝贝,但在他们离婚之后,我几乎再也看不到他。
他们离婚后,妈妈不得不承担起全家的主要开支,这样她就要工作更长的时间。那段时间,我经常独自一个人郁郁寡欢地度过整个的下午。
整个家族中,没有人有明显的肥胖、进食障碍或者任何其他的精神病家族史。
二十三岁时,来访者结婚了,她是在大学的时候认识丈夫的。来访者和丈夫住在一套公寓里面,妈妈也住在同一个城市里。
来访者:我和妈妈的关系是好的,但是感觉到近些年来有些疏远。我丈夫工作时间很长,并且要经常出差。我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很多次暴食的时候,都感觉和丈夫的关系很糟糕。
【案例6】
来访者,女,二十九岁,神经性厌食,前来进行家庭治疗。
母亲和来访者是缠结的,父亲被排除在外。在这个家庭中,父亲是唯一一个公然表达愤怒的人,工作是父亲被排除在外的一部分原因。来访者害怕父亲发怒,这一点来访者是承认的。然而,较不清晰的是,母亲悄悄地叫女儿回避父亲,因为母亲自己不能处理与丈夫之间的事务。结果是,来访者在害怕父亲的过程中长大,并且泛化到害怕一般的男性。
咨询师:父亲对与女儿的脱离有什么样的感受?
父亲:我觉得那是因为女儿怕我发怒。
来访者:(点头)那是他的错,不是吗?
咨询师:母亲是怎么认为的呢?
母亲:我不认为这是父亲的错。
咨询师:(对母亲)你说得对。
母亲:没有人是错的。
咨询师:那不是真的。
母亲:(吃惊)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咨询师:那是你的错。
【案例分析】
这是结构家庭治疗中的处理方式。母亲说"没有人是错的",这句话体现了母亲仍然在通过否认她真实的情感来回避冲突。刻板的回避冲突的模式维持了母女之间的破坏性的联盟,要打破这种模式就必须使用这种水平的强度。其内容--谁真正害怕愤怒--不如结构目标重要:将女儿从她与母亲的过度卷入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2危机事件
2.1自杀问题
2.1.1自杀研究的现状
自杀不仅仅会对自杀未遂者本身、自杀者的家人、朋友带来严重的打击,同时,自杀会对自杀者所在的整个环境造成影响;同时,由于自杀率的不断升高,自杀问题本身也成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一个残酷的公共卫生课题。尤其让人痛心的是,年轻人中的自杀率正在上升。从本世纪初的数据上看:287 000人死于自杀(其中年轻人250 000);1 500 000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而严重的心理创伤;135 000小于十七岁的孩子经历过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中国的自杀率为23/10万(美国自杀率为12.7/10万);据国家统计,自杀是我国全人口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同时,自杀可能发生在所有人群中;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农村自杀率是城市自杀率的三至五倍;老年人自杀成功率高于年轻人群。
第104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63)
此外,自杀未遂的人数远远超过自杀死亡人数。联合国估计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十至二十倍,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八倍左右;我国每年有250万至500万人自杀未遂(卫生部估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女性自杀未遂者是男性自杀未遂者的三倍。从自杀的方式上看,服毒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婚姻和经济问题是导致自杀最常见的社会应激源;60%的人在自杀前有急性诱发事件发生。
在自杀的研究中,研究者总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或者一组变量来描述自杀者的特征,但是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得到适当的结论,有研究者在历经六年的研究之后,宣布研究失败,认为自杀是不能用任何有限的特征进行归纳的。当然,从上一段提供的数字中,我们发现不同人群的自杀比率是不一样的,因此研究者能够划分出一些高危人群,例如无助感是一个较好的长期的预测因素,但是并不是一个短期的预测因素,也就是说产生无助感并不会立即引起自杀行为或想法。对任何一个人是否会自杀的预测现在仍然没有办法做到,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去问是否有自杀的想法。但总还是有一些对高危群体的预测因素。研究自杀的著名心理医生施奈德曼通过大量的研究,把自杀的特征进行了归纳,他发现自杀者有十项共同的特征,他从六个心理学的角度来对这十个特征进行概括,也就成了自杀的六个维度,这六个维度分别是:原因、目的、情感、认知、人际关系以及连续性特征。首先是原因特征,这个维度包括两个方面的特征:①自杀通常由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所引起的;②这种心理痛苦往往是因为心理需求遇到挫折引起的。第二个维度是目的特征,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③一般而言,自杀目的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④一般而言,自杀目的是为了中断意识。第三个维度是情感特征维度,包括两个方面的特征:⑤自杀过程中常见的情感特征是极端的无助感;⑥是否自杀的内在态度通常是矛盾的。第四个维度是认知特征维度,指:⑦一般而言,对自杀的认知态度会受到极度的压抑。第五个维度是人际关系特征维度:⑧自杀时的人际关系特征是想要与别人交流;⑨自杀的一般性的行为是寻找出路。最后一个维度是连续性特征:⑩一般而言,自杀的连续性特征是持续一生的应对方式。同时,研究者发现,有一些主要的有独立预测作用的危险因素,现在总结如下:
①死亡前的近两周内抑郁症状严重;
②求助者有自杀家族史;
③求助者曾有自杀未遂史;
④自杀当时出现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急性应激;
⑤死亡前近一个月内生活质量低;
⑥求助者已经形成一个特别的自杀计划;
⑦求助者最近经历了心爱的人去世、离婚或分居事件;
⑧求助者的家庭因损失、个人虐待、暴力或求助者遭受性虐待而失去了家庭内的平衡和家庭支持系统;
⑨死亡前近两天内经历了急性的人际冲突;
⑩死亡前近一年内出现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慢性应激;
{11}求助者陷入特别的创伤损失而难以自拔;
{12}求助者是精神病患者;
{13}求助者有药物和酒精滥用史;
{14}朋友或同事有过自杀行为;
{15}亲属有过自杀行为;
{16}失业或没有收入;
{17}求助者最近有躯体和心理创伤;
{18}求助者有失败的医疗史;
{19}求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号码217271074【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