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长期过度的自卑感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而且是导致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而自卑感的克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探讨了大学生自卑感的危害及成因,大学生自身克服和超越自卑的方法,以及学校家庭等社会支持系统在帮助大学生超越自卑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自卑感 超越 支持系统
一、自卑及其原因
自卑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自卑感是自我评价偏低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尤其是过多地与他人进行不切实际的比较而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惭形秽的心理体验。自卑者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及所作所为的表现感到不满,对自我的存在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对环境生活的应付缺乏安全感,对自己想做的事不敢肯定。
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当事人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自卑感强烈的人,遇事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才华,稍遇困难就畏惧踌躇,对那些本来稍事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认为无法完成。他们的精神活动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压抑。自卑者的敏感多疑和自我封闭是一堵无形的墙,妨碍他们的人际交往,可能引发人际关系障碍。因此,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高度重视帮助学生防止和克服自卑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扬起自信的风帆,健康成长。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自卑有其独到的研究和见解。最初他认为自卑感源于生理缺陷,后来他发现我们每个人在出生时都非常脆弱,离开了别人的照顾就无法存活,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自卑感作为人的一种消极的主观体验,并非无缘无故凭空出现的。它的形成是个体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个性特征、价值取向、自我观念等所导致的自卑感,称为主体自卑感。由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如家庭经济状况、地域环境等外部环境所导致的自卑感,称为客体自卑感。而个体的自我观念,特别是自我评价在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中是一个关键性因素,个体对其主客观因素的认识总是通过自我观念特别是自我评价而形成自卑感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是非常矛盾的时期,一方面大学生十分自信,目空一切,惟我独尊;另一方面却又十分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渺小卑微。他们不仅要处理好自己的学习问题,而且还要面对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内心冲突。因而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使得大学生产生自卑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生理素质。一个人相貌的美丑,身材的高矮、胖瘦,肤色的黑白等等,都可能使青少年学生产生自卑感。例如,有的女同学常常因为自己长相不够漂亮,或者略微发胖而感到苦恼、自卑;至于那些有先天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存在自卑感的现象就更为普遍。
2.认知偏差。忽视纵向比较、忽视人的特殊性是自卑者的思维特点,他们对自己要求苛刻,不承认人的局限性。每个大学生都有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而现实自我又分为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如果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相差太远,或者主观自我远远低于客观自我,那么这名同学往往只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忽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经常对事情进行扭曲的、过概括化的解释,从而导致过低估计自己,并泛化自己的过失,产生自卑感。
3.失败挫折。失败和自卑,往往如影随形、互为因果。失败使得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引起自卑,自卑又会使得大学生与机会失之交臂,导致失败。因而,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自信心会受到打击,而自卑感则会越来越强烈。
4.性格问题。有自卑心理的人,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较强,自信心不够,容易因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同学容易烦躁、焦虑,无法安下心来学习做事,他们看到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就非常羡慕,希望自己也能那样。但性格与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为此他们异常烦恼,并感到非常自卑。
5.家庭因素。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吃的、穿的、用的不如其他同学而感到自卑;有的学生由于家长对其学习期望值过高,长期达不到父母要求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导致产生自卑感;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经常遭到同学的议论和攻击而产生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本身并不异常,它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原因所在”,“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卑感”。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解决自卑感的方式:是悲观失望、消极避世还是积极进取、尽力超越。这两种方式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后果。前一种方式会使我们沉迷在虚幻的优越感之中,对问题解决无所裨益,也无法真正消除我们的自卑感;而后一种方式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从而实现对自卑的超越。
那么大学生朋友怎样才能防止自卑的消极后果,实现对自卑的超越呢?
二、超越自卑
既然自卑感的形成是个体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要克服自卑感,就不仅需要主体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1.自我超越
(1)客观评价自我。
自我评价是一种复杂的自我认识,是自己根据社会准则和主观经验对自身的品质、能力、行为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它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形成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自卑是“自以为卑”,但实际上自己并不一定比别人差。因而,大学生朋友要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不要把别人想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这样就减少了产生自卑的诱因。大学生中主观随意虚构而造成的自卑感占有很重要的成分。因此,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揭穿自己自卑感的主观虚构性,先前的自卑感会大大降低。
(2)建立适当的代偿机制,拓宽自尊基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一些缺点和短处,许多大学生可能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对于这些不足,与其整天想着它,还不如把它暂时搁置,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长处、优势得到充分地发挥,以勤补拙,扬长避短。比如说视力不好,可以通过敏锐的听觉加以代偿;身材不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个体将自尊仅仅维系于一个方面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从多方面发展自我,拓宽自己的自尊基础。
(3)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指自己发出信息,对自己的身心施加影响的一种心理活动。自卑本身就是消极的自我暗示,做事之前就对自己说“我不行”“我做不了”“他们会嘲笑我”,这种消极的暗示导致不必要的精神紧张,使自己充满失败感,结果做事就束手束脚,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自然就妨碍了成功。因而要避免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而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一个人自信心的建立,从直接意义上说,就是自我暗示的结果。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给自己壮胆:“我能行”、“大家会支持我”、“有志者事竟成”。运用诸如此类的话语暗示自己,往往会增加自己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力量,成功就会向我们招手,自卑也就逐渐丢在脑后。
(4)建立现实期望,增加成功体验。
“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发展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能力。自卑往往是由于失望而产生的,而人的失望情绪又与人对某件事的期望程度相关。期望值越高,目标未达成而产生的失望程度也越深。建立期望应结合现实,可以把自己确立的大目标分解成较易实现的小目标,然后集中力量去完成每个小目标。各个小目标的逐个实现,不仅有利于最终达成大目标,迈向成功,而且还会增强自信心,从而消除自卑感。
(5)进行正确的“挫折归因”。
以宽容、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并进行恰当的“挫折归因”。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一味地把挫折的原因归为自己能力弱、水平低那就有失偏颇。如有些同学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认为自己智商低,不适合读书,从而灰心丧气,懊恼自卑。但是实际上可能只是努力不够或者是运气欠佳而已。因而,面对挫折,要冷静分析,正确归因,然后针对失败原因对困难加以克服,这样才不至于陷入自卑的泥潭。
(6)积极与人交往。
某些感到自卑的大学生会认为其他同学会因为自己的缺点而瞧不起自己,对班级活动避之唯恐不及,不能与其他同学坦然地交往,把自己束缚在孤独的心灵荒岛,顾影自怜,影响了这些同学的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也非常不利。因此,这类同学应该踊跃参加班级活动,积极与同学交往。大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中会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有利于他在同学中提高地位,得到别人的认同,与同学的正常交往可以开阔眼界,并且获得情感的表达和支持。这样有利于调整自我评价,降低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7)积极转变行为表现。
超越自卑,认知上的转变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大学生也应该积极作为,以日常行为的转变来培养自信心。比如学会微笑;敢于正视他人;昂首挺胸,快步行走;抓住机会练习当众表现自己。行为上的自信表现有利于良好自我形象的建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驱散内心的自卑阴影。
2.社会支持
(1)加强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使全体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让每位教师都能拿起表扬和激励的武器,减少和避免贬抑性评价,与青少年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切实保护好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克服自卑感。可以采用心理剧和团体心理训练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感;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来影响同学们的心灵世界,形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团体氛围,培养呵护同学们的自信心。
(3)家长也要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以关爱的目光注视大学生的成长,对他们成长中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造成的失误,用帮助、理解和安慰去代替嘲讽、批判和指责。
大学生的自卑感是普遍存在的,强烈的自卑感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人生的壮美往往就在于对自卑的不断超越,大学生自身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卑,并尽力超越。
[参考文献]
[1]张秀蕊:《自卑感的认知干预方案探索》,《教育理论》2004年12月。
[2]李望舒:《关于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2月。
[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4]黄曼娜:《中学生自卑感的特点及其克服》,《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4月。
[5]孙桂莲:《防止和克服学生的自卑感漫议》,《山东教育》2002年。
[6]林菁:《青春期自卑感的产生、危害及克服》,《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
[7]南希•麦克威廉姆斯:《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8]刘卫春:《中学生自卑心理引导》,《教育探索》2002年8月。
[9]周玉萍、唐文忠:《心理剧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对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10月。
[10]李献忠、李宏志:《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自卑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4月。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