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艾恩·兰达
--宏观视野的直觉者
在任何理性努力领域中创造新观念的人--发现新知识的人--永
远是人类文明的慈善家。
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达到自己所能够或所期望的高度,但是只有他所
思维到的程度才决定他将达到的高度。
发明者是那种对宇宙提出为什么的人,从不让空白留存于答案与头
脑之间。
我以我的生命和爱起誓--我将绝不为另一个人活着,也不要求别
人为我活着。
--约翰·戈特:《阿特拉斯耸肩》
艾恩·兰达,一位俄国移民,是资本主义信念集中体现,成功女性创业精神的杰出
代表。这位女性在21岁时登上艾丽斯岛,不会英语,袋中只有55美元,便梦想通过写作
改变世界,她推进着世界对社会政治经济学思想内容的改变,对商业、政府和经济哲学
都有巨大影响,她的名字与幻想家的普罗米修斯气质如此相似,她在大多数心理学杂志
上被列为典型的直觉-思维个性的代表。
艾恩·兰达崇拜自我主义和自由的个人主义,使她成为主观主义哲学(理性的自私
道德观)和意志自由主义政党(反政府主义政党)的代理人。对于她的形象和生活哲学
观一个永久的贡品,是1982年在她纽约市的葬礼上,用鲜花级出一个巨大的美元符号,
来尊重她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崇拜。直到临死时,兰达还坚持认为"受启发的自私"
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体系。她是第一流的创造天才,对于美国的政治
体制、教育家、哲学家和各种创业家,包括书中的大部分妇女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她的
影响来源于她不断致力于写作和报告,内客是她两本最畅销书,树立起"理想人物"和
"理性个体"形象。
兰达的个人哲学观基础是"人是个英雄个体,以自我幸福为他生活的道德准则,以
富有成果的业绩作为他最可贵的行动,以理性作为他唯一的主宰"。这段话可能已深深
印人书中所有十三位当代幻想家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都从不同方面效仿着这种哲学。这
一理伦观同样集中体现在兰达生活中女性榜样凯瑟琳大帝身上,以及其他历史上的伟大
女性如玛格丽特·米德、居里夫人、里切尔·卡森和特蕾沙嬷嬷身上。
个人生活历史
艾恩·兰达1905年2月2日出生于有着凯瑟琳大帝残存痕迹的俄国圣彼得堡市,她在
她的榜佯凯瑟琳大帝影响下,充满艺术品味和反叛特性。她是自我奋斗的犹太商人弗兰
兹的长女,她崇拜父亲;有一位她讨厌的唠叨罗嗦的家庭妇女母亲安娜,她取名艾莉莎
·罗森堡姆。兰达是三个女孩中的长女。她是个早熟的孩子,在托洛茨基、列宁和斯大
林在她的祖国进行革命时,她5岁便自己学着看书写字,虽然她的哲学观与那时代截然
相反,她还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她是个内向的孩子,以书为寄托,10岁前便迷恋法国小
说,维克多·雨果是她挚爱的作家。她9岁时便决心成为作家,以典型的普罗米修斯风
格:"我要写人们应该能够怎么做,而不是他们是怎么做的"。兰达最喜爱的小说是
《悲惨世界》,她最喜欢的人物是塞勒斯,冒险小说中富有牺牲精神的法国主人公。
兰达说,在那么小的年纪,她已将"原则"作为自己思维中的重要部分,开始以宏
观的超越生活的方法思索问题。她说:"我开始问我自己一个观点为什么?因此我不记
得故事源自何处--它们是'整个地'蜂拥而至的"。兰达描绘自己童年是个"英雄崇
拜者",她说:"我对于任何认为妇女的位置在家中,而年轻女士要成为淑女的主张都
极其愤慨,我总是偏好......智能品格,而像这类妇女总引不起我的兴趣"。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9岁的兰达深受打击,因为圣彼得堡遭受袭击,全家几乎丧命。
她12岁时俄国革命爆发,她父亲丧失了一切,他成为又一个劳动者,竭力维持全家生计,
保护他们遭到敌视的赤色分子欺侮,这给兰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她少年时第一
次听到共产主义的说教:"你必须为祖国而活着",认为是她所曾听过的最让人憎恶的
概念,因而她倾其一生来证明这是错的。她说在13岁时,维克多·雨果对她影响最大,
因为他比所有人都站得高看得远,他的作品使她相信以文字来取得伟大成就的力量。兰
达说:"维克多·雨果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家一他从不设置任何无谓的价值,不
在书中也不在生活中设置"。
这便是兰达倾注于撰写立足于英雄成就的史诗场景故事的原因。在17岁时,她告诉
深受震惊的大学哲学教授:"我的哲学观还不在哲学史之列,但它们会成为其中一部分
的",他给她A,来赞赏她的大胆自信。在大学时,表兄读了尼采哲学、而当时兰达还
没听说过,他给她一本尼采的书并预言:"这个人的作品你应该看,因为他与你的主意
很合拍"。兰达16岁进列宁格勒大学,1924年19岁毕业时获历史学学位,在她21岁赴芝
加哥作两周访问前,做博物馆导游。然后她与家人永远道别,再也不打算回去。她说:
"我那时把美国看作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有个人位置的国家。"
兰达抵达纽约时不懂英语,也没带什么东西,只有通过母亲变卖手饰后买的一台打
字机和一些衣服。有趣的是,这位富有创见性的俄国移民选择艾恩取代她的名字爱丽莎
(或爱丽丝),而根据打字活字逻辑从姓雷明顿·兰达中取出自己的姓。在到达芝加哥
后几个月,兰达搬到好莱坞,以在电影业中谋到表演写剧本的职业。她遇见了漂亮的年
轻演员弗兰克·奥考诺,在1929年与他结婚,与奥考诺的罗曼关系,很大程度上基于她
即将到期的签证,她的婚姻摆平了移民官员,于1931年准许她成为美国公民。他们婚姻
关系长达50年,他成为她的朋友、知己和编辑,但她从没有随她的姓。她一直希望成为
杰出作家,决定保住自己的姓来作为未来的证明,即使这是一个打字机上的缩名。
兰达在1933年写作并完成了第一个剧本《庇檐传奇》,于1934年在百老汇上演过一
段时间,这刺激兰达写第一部小说《我们这些生命》,于1936年由麦克米兰公司出版,
这是她第一部反对极权国家和那些为"国家"牺牲"自己"的人的作品。接着兰达又开
始写第一部伟大小说《本源》,她花了4年才完成,那时,这位工作狂常常一连30个小
时坐在打字机旁,不吃不睡。
哈沃德·洛克是《本源》中的主人公,也成为兰达阐述自己哲学的主要渠道。洛克
是她第一位英雄,被刻化成"理想的人",小说是善恶之间的决斗,洛克代表"善",
官僚机构是"恶"。兰达的丈夫,在《本源》成为轰动性小说后告诉记者,"她极其坦
诚...她从不奇怪自己将成功,问题在于要花多长时间"。时间并不长,到了1943年,
《本源》得到许多重要评论家的赞扬,并称这是可观的成就。1943年5月,《纽约时代》
书评称她是"伟大作品的作家",具有"奇妙和机智的头脑,构思壮观、巧妙、作品犀
利的能力"。此书在1945年26次列为全国最畅销书,兰达被约请为加利·考伯主演的影
片写剧本。她开始踏上成功之路。
职业历史
兰达在圣彼得堡还是个少女时,便已开始写《国歌》,此书最后于1938年出版,因
为她知道像这种"保护自我主义"的小说在布尔什维克的俄国是无法完成和出版的,她
等到1926年到美国以后才完成它。刚到美国时,兰达先当临时场记,为西西尔·B.德
米勒写剧本,在大萧条时又去当女招待,常常当秘书。在她写两部立足于主观主义哲学
思想基础上的伟大小说时,她又常常以自由撰稿来支付日常开销,兰达的作品有《我们
这些生命》(1936)、《国歌》(1938)、《本源》(1943)、《阿特拉斯耸肩》
(1957)、《为了新理性》(1961)、《自私的美德》(1964)和《哲学--谁需要
它?》(1982),这七本书在过去40年里销出近3000万册。在《本源》出版后,文学评
伦家劳林·博雷特评论说:"有思想的好作品现在难得出现,这是我所知道的由一位美
国妇女写成的唯一一部有思想内容的好小说"。后来《花花公子》杂志在1964年写道:
"艾恩·兰达......是当今美国最富盛名,最具理性思想的名字"。
兰达的两部作品现在已被作为精典之作,而在当初,专家和出版商都曾拒绝出版,
他们认为《本源》和《阿特拉斯耸肩》"太理性化"和"不会有很大市场"。有12家出
版商拒绝出版,他们认为书中观点太多,没有故事情节,鲍伯斯·麦利尔公司在不抱什
么希望的情况下还是出版了它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