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来的惭愧
------------
我们会因为做不好一件事情,或者愧对了别人而感到惭愧。觉得惭愧——仅仅这样还不够,惭愧应该转化为对人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深刻的“悟”,并在此“悟”的指导下转变自己的行为。
有一位先生回忆自己的过去,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年他读高中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同桌买了一块手表,很神气,因为那时候能戴手表还是件稀奇事,不久班上又有很多人买了手表,于是他也很想买一块。周末回家的时候,他鼓足勇气和母亲说了买手表的事,母亲说,家里已经连粥都快喝不上了,根本就没钱买表。他很失望,但他父亲突然问他,买手表干什么,这时,虚荣心已经占据了他的内心,他就骗自己的父亲说,为了迎战高考,毕业班要按自己的时间上课,没有表,上课不方便。他还等着父亲给他一个说法,但他的父亲没说什么,只是蹲在自家门口抽闷烟。他只好闷闷不乐地返回学校。
几天后,母亲到学校来找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那是一个小小的花布包,母亲一层层打开来,取出了一只手表,递给他,那是一快崭新的表,他很高兴,马上就把表戴到了手腕上,母亲叮嘱他说一定要珍惜这块表,他满口答应着。把母亲送到学校门口的时候,他顺便问了一句买表的钱是从哪儿来的,母亲淡淡地告诉他,是父亲卖血得来的,他顿时难受极了,这块表竟然是父亲的血换来的!他难受极了,感到无比的自责——他竟然为了虚荣而逼着自己的父亲卖了血!
母亲走了之后,他就到班上问自己的同学,想把表以原价卖出,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自己戴,他说不想,他的同学不相信,认为他的表是有问题的,都不肯买,他只好找到自己的班主任,把事情的缘由说了一遍,想请老师帮自己把表卖掉,这时,班主任说自己正好需要表,就以原价把表买下了。他则用卖表的钱交了两个月的生活费。这件事使他心怀内疚和惭愧,也成为了他的一股强大动力,他越发地克制自己对于物质的渴望,转而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后来,他如愿考上了大学,顺利读完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在外地上班,再后来又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大概十年后的一个春节,他在回老家的时候,找到了自己当年的班主任,问起那块表,头发花白的班主任取出一个小布包——正是当年他母亲包着那块表的花布包,班主任打开布包,里面躺着一块崭新的手表。他有些意外,于是问自己的老师为什么没有用那块表,老师说是等着他回来赎表,他又问老师怎么就肯定他一定会来赎表,他的老师说,那不仅仅是一块表,那还是一个人的良心。
不用说,这“良心”就是这个想戴表的学生在明白事实的真相之后生发出来的惭愧。愧疚使人安静并返回自身,开始检讨自己的心和身——这两者是否被外物蒙蔽了,丧失了正确的方向?
类似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年少时的我们,可能因为不会体贴父母,往往提出一些让父母为难的要求来。同时我们还有自己的理由,觉得不被满足就是受委屈了。当我们成年以后,通常不会觉得自己从前的态度是正确的,如果父母处理得当,比如说克服困难去满足我们的要求,那我们即便年龄小,也同样会觉得内疚,毕竟,亲情深厚,我们又哪里愿意看到自己的父母为了我们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受罪呢?
原先我的隔壁住着一户人家,三口人生活不宽裕,因为孩子的母亲没有工作。这位母亲和其他一些小商贩一样,在路边摆了一个摊,卖一点时鲜蔬菜。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小职员,虽然职位不高,但也是在办公室工作的,对孩子母亲卖菜的事情不是很赞同,不过迫于生活也没有办法。有时候,东西太沉,孩子的母亲就叫孩子的父亲帮自己拿一拿,刚开始的时候,这位父亲勉勉强强帮着拿了。后来再多两次,做父亲的就不乐意了,但孩子的母亲说,她这样也是为了补贴家用,而且卖菜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其实,孩子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有一种虚荣的心理,觉得母亲卖菜总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她一直都有这个想法,直到后来的一天,夕阳西下,她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前面有一个中年妇女很吃力地提着一桶水,另一只手还抱着一捆菜,艰难地往前挪,再一看,那就是自己的母亲,被夕阳照着的母亲竟是那么的苍老与疲乏,就这么一瞬的功夫,孩子彻底转变了立场。她内疚极了、惭愧极了,对母亲的爱由衷地生发出来,后来她还跟自己的父亲说这事,父亲也同样感慨颇多,他们一家人变得更加和睦,一起面对困难,直到孩子的母亲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无论是作为一个家庭成员还是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感到惭愧过吗?惭愧也是一种自省,而且惭愧的力量是强大的。会产生惭愧之心的人,并不需要他人太多的指责,这是因为他本身是向善向美的,当然,他所引发的事物也就不会欠缺美的特质——不管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
------------
结束自己对自己的束缚
------------
我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从一个确定的情境中被抛出,我们开始思考问题,也发现自己与别人是分离且对立的;同时,我们面临着孤立、多变和不安。这时的我们往往想和自己的同胞建立关联,或者是设法在环境中找寻安全感,我们寻找安全感的本能便是爱的原始动力。
不安的感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绪。人类愈想逃避不安,就会愈发的不安,而且,还会变得自私,变得执著。人们一直都在寻求摆脱不安感,找到解脱的方法。不安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类精神生活上的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博爱,博爱是一种给予,也是一种“放下”,更是使人生变得完美的途径。只有博爱才能真正帮助人们解脱不安。为了使人类的精神生活能够摆脱苦恼,佛提出了慈、悲、喜、舍的布施精神,并附带了五戒,以免堕入恶道而造成精神生活的灾害。
为了摆脱不安,人们喜欢用各种方式来麻痹自己,比如听好听的话,一旦听到了自己不愿意听的话,人要么就忌恨他人,要么就乱了自己的分寸,把自己逼上一条完全不必要走的险恶之路,而且,这样做的人大多都死不回头。最终的结果则是变得越来越不安,甚至使自己原本和谐的生活,生出了不和谐的枝丫。
有个年轻的女孩很漂亮,皮肤鲜嫩,脸蛋泛红,说话时声音也很好听,特别惹人喜欢。她的一个同事不久前去外地出差了,回来后看到她就开玩笑说:“怎么?这几天长胖了?”女孩听到后若有所思,从这一天起,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减肥了,把全部心思都花在节食和吃减肥药上去了。当同事们快乐地享受美食的时候,她只能自己在一旁忍耐着。
其实,这个女孩并不胖,体形很匀称,就因为同事的一句玩笑话,开始了折磨人的减肥行动。见到谁都要问一句:“我有没有瘦点儿?”别人说她不胖,可她不相信,因为节食过度,她曾在办公室饿得晕倒,另外的同事给她巧克力吃,她坚决不要,还说给她吃东西就是在害她。
过了一年,这个原本很有朝气的女孩子,已经瘦得像只有一把骨头了,脸色不再红润,走路也无精打采,但不管见到谁仍然还要问一句:“我有没有瘦点儿?”很遗憾,她已经得了厌食症,而且说什么也不看医生,她的身体明显越来越差。
这样做是必须的吗?为什么非要把健康的自己弄得很不健康呢?看来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自己,很容易就因为一点外在的因素而走上了折磨自己的道路。如果能够给自己定一条底线,或许人们就不会过分地追求太多,也只有这样,幸福才是可以触碰得到的。
对于你自己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要放弃的?假如你能给出明确的回答,那么你已经抓住了生活的骨头了,只要再把语言的回答转化成实际的事物,你就抓住生活的精髓了。
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陷入某种事物,这时,我们的生命就成为了一个没完没了的漩涡,我们再也无法看清事物的实相。
我曾经听过一个看似有些荒唐的故事,说有一个人,学的是生物,后来终于取得了博士学位,但这时他却觉得很失落。他想训练动物,因为在他看来,动物的灵性也很高,一定可以完成人能完成的事情。
他打算通过训练跳蚤举哑铃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要做的,是把一只跳蚤训练得能够举起比自己还重的哑铃来,一旦他成功了,就将成为动物学界的焦点人物,一想到此他就很兴奋。
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每天都重复着跳蚤的训练课程,但在很长时间里他一直都是失败的。而且,他为此还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跳蚤,家里人已经无法容忍他了,还有他的朋友,也大多都失去了联系。这个博士最终成了一个孤独之人。他的屋子里到处都是跳蚤,除了这些“朋友”,他还有一个朋友——附近一个酒吧里的酒保。训练跳蚤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为了缓解压力,博士隔个三五天就到酒吧里喝一次酒,所以,他和那里的酒保混熟了。
博士用了五年的时间,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成功。跳蚤可以举哑铃了,他简直高兴得快疯了,很想找个人跟自己快乐一下,却发现身边没有人可以与他分享快乐,这时他想到了酒吧里的酒保,他要让酒保成为世界第一人——第一个和他共同庆祝这个伟大实验成功的人。于是,博士带着自己的跳蚤走进了家附近的那家酒吧。博士想给酒保带来一个惊喜,于是没有事先告诉酒保,只是把跳蚤放到了吧台上,还装作惊喜的样子大叫一声:“呀!跳蚤!”
这时酒保刚好把博士点的酒放在吧台上,听到博士这么一说,他伸出手掌就拍死了吧台上的跳蚤,并立刻用抹布将吧台擦干净,然后说:“非常对不起,我刚刚擦过吧台,博士,这跳蚤肯定不是我们酒吧里的!”
训练跳蚤举哑铃——多么可笑的博士,而正是为了这件可笑的事,他居然扔弃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家庭、亲情,以及他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还有他自身才能的合理发挥。
这都是由于他过于执着于一件事物,已经无法跳出他给自己制造的怪圈了。如果他拥有“跃出”的态度,又哪里会走到那么可悲的一步呢?又哪里会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不足挂齿的一瞬间呢?
------------
虚名阻碍了我们
------------
往往有很多的虚名,阻碍我们发现自己的幸福,同时也阻碍我们回到最根本的自己。
我们要知足,对于欲望的追求不起心动念,唯有如此,才能活在宁静与喜悦之中。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既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他也不会满足,自然就不会有幸福的感觉。常言道,知足常乐,又道是祸从口出。圣人教导说君子欲救世,必须先懂得如何自救。自救的首要工作就是学习先哲总结的处世道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明哲保身。只有先保住自身,而后才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救人,而后方能济世经国。明哲保身者必须懂得什么叫知足常乐并且学会知足。安全安定,只有在一个人知足不争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知足不争,天下的人都没有野心,自不会有争斗,不会有主动挑起的尔虞我诈,世界自然和平安定。
有一位女士(以下称为女士甲),有着很强的物质欲望,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多。比如,有一段时间她看上了一套房子,十分想把这房子买下,然而,许多问题紧跟着来了,交通问题、首付太高、按揭付款负担重……可是,不管怎么权衡,她还是不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所以最终还是一发狠买了房子,后来才发现确实给自己找了不少苦恼。此外,女士甲还热衷于购买珠宝首饰,有一次用半个月的工资买下了一个蓝宝石戒指,不久后又相中了一条项链,而且,这条项链价格昂贵,正是由于它很贵,女士甲才犹豫起来,每天下班都忍不住要转到珠宝店去看看,心里憋得很难受。她最终也没能说服自己的购买欲望,于是用存款把项链买下了。
有一次,女士甲和自己的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席间,一个朋友(以下称为女士乙)说她觉得吃东西吃到半饱的时候是最好的,这时候胃很舒服,而且还有食欲,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朋友们对这个话题都很感兴趣,而女士乙又接着说,在她自己的生活中,她都喜欢用半饱的方式对待事物,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