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同样,大家的解答本身也并无正确或错误之分,通过以上文章完成法(STC)作业并读了以上解说,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自己的问题往往认为自己最清楚,其实不然。平时我们对自己的理解经常是模糊的,暧昧的。或者可以说,能一定程度上看到和知道,但往往不去意识它而将其抑制到无意识之中,这无论是谁都可能有的。我认为,明确知道、意识、理解自己,对今后自己的人生、或在作出某种决断的时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写文章本身这一行为,对于整理和理解潜伏在自己的内面中的心情、情绪是很有帮助的。在心理中,不是单纯去发现问题,而是要努力去发现长处。咨询者连自已的长处都看不到,都发现不了的话,又如何能看到,能发现来访者的长处?
共感的理解
罗杰斯(C.Rogers)的观点和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对共感的理解的解释是不同的。根据罗杰斯的观点,共感的理解是指“现在,在这里,来访者感觉到了什么,想说什么,作为咨询者应该觉察到”。而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则是:“为什么来访者会有这种表现,去发现之所以如此的无意识动机”。前者将焦点放在“内容”上,后者则放在“理由”上。但从折衷的观点去考虑,则应该将两者合而为一。即,一边倾听来访者的主诉、在共感理解基础的基础上洞察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一边又脱离来访者并审视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就是说作为咨询者必须同时进行两种相反的作业,即既对来访者的感情所共感,又受清醒的判断能力所支配。这样,当然要求咨询者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敏锐的思考观察能力。共感的理解应包括三个方面:1.咨询者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站在以来访者的角度共感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2.咨询者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传达给对方。3.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促进其内在心理机制的恢复。
每个人由于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经历不同,往往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参照标准,并且形成一种依据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参照标准去感受和判断事物的定势。这种先入为主的情况,使咨询者往往不易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以来访者的眼光看他们的精神世界。然而,要了解、关怀来访者,作为咨询者必须对来访者形成共感和理解的态度。从咨询者的角度讲,具有良好的共感,便可以设身处地理解来访者、准确地把握材料,从而更好地协助来访者考虑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讲,共感给来访者提供自由了表现自己的态度、感情的接纳和宽容的气氛。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而且使来访者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接纳的、满足的感受。这种感受又会促进他继续表达和解剖自己,使心理咨询过程顺利向前发展,咨访双方更深入地沟通,促进来访者自我实现并成为机能健全的人。
共感的理解应包括三个方面:1.咨询者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站在以来访者的角度共感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2.咨询者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传达给对方。3.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促进其内在心理机制的恢复。
共感的评定尺度:
1. 0水平 非援助的提问(有害的)
A. 无视来访者的谈话的提问。
B. 嘲笑来访者的感情的提问。
C. 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的提问。
D.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