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红杏出墙(1)
?
案主:王先生,白领,40岁?
?
事件记录:?
王先生不到中年,艳史却不少,无论婚前、婚后,都被自己的朝三暮四困扰着,用他自己 的话说,“花心一起,就像毒瘾发作了一样!”?
?
咨询过程:?
他向心理咨询师陈述了他的困扰:“刚进入青春期,我就步入了早恋的行列。从交第一个女 朋友到结婚,我结识过几十个女孩子,差不多都发生过亲密关系。而且,我习惯同时‘脚 踩几只船’,如果某一时间里只与一个女孩子交往,便会焦虑,想方设法也要另寻新欢。” ?
他说?:“?婚后不久,还是忍不住要去外面找乐子,无法只守在妻子身边,也不知道怎么 回事,我和妻子在一起无话可说,我就像这个家里的过客,‘红杏出墙’是我生活中的家常 便饭。 深 交的朋友看到我这一面,都尽力劝我好自为之,不要过分地把心思放在外边。我也知道这对 自己和生活不利,更对不起与我厮守终生的妻子,但只要过上一段清静的日子,那种朝三暮 四的念头就如同毒瘾发作一样难以抗拒。婚后近十年来,罪恶感和快感相伴而生,有时折磨 得我死去活来。我不知道自己的症结究竟在哪儿,是什么非让我这样不可,为此,在好朋友 的力劝下,我来请教您……”?
?
幼时经历:?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王先生回到了童年时代。他说:“妈妈对我说过,在我还没记事的 时候,他们因工作忙都顾不上我,不得不请个阿姨临时照看。我只模糊地记 得,一般情况下,妈妈都和我睡在一起,可也常常在我睡醒之前就出门了。每当这时,我就 会 哭,然后阿姨就会从门外进来哄我。对了,之后家里还来过几个阿姨照看我,一直到我上小 学三年级,妈妈才要求我单独去睡,可这又与我现在的生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 ”?
?
心理分析:?
当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经受来自母亲方面的亲情伤害时,他就会将此种伤害的模式 贮存起来,形成生活方式的主流,并反复研习它,目的是在畸形状态下寻找安全感。?
王先生在小时候经受了一觉醒来母子分离的伤害,那时的境遇,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意味着被 抛弃。而幼小的孩子只能通过哭泣来表达他的恐惧,但同时,寻声而至的阿姨及时赶到,缓 解了他的痛苦。这便形成的王先生的幼儿决断:亲近的关系(母爱)是危险的,亲近母亲是 会遭抛弃的,而外来的阿姨是会让自己安全和依赖的。从而内化为性格:亲近的女人(未婚 妻、妻子)会随时离开自己,外来的女人才会接受自己,也会缓解自己的恐惧。?
这就是导致他红杏出墙的性格缘起。?
王先生听完分析后十分惊讶,他没想到幼时的一段经历会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造成如此巨大 的影 响,但他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让王先生能够体会这种负面特质的缘起,咨询师对他进行 了个案治疗。?
首先,请王先生到一间空屋子,四周封闭,拉上窗帘,屋里只有一个沙发床和一个闹钟。咨 询师请王先生入睡前把妈妈的照片放在枕边,并试着想一想和妈妈睡在一起,然后将门反锁 ,直到闹钟响时,他们再对话。?
3小时后,闹钟响了,王先生被突如其来的响声惊醒,发现四周无人,那种惊惧和惶恐,使 他呆坐在那里,半天不知所措。突然,他看见了枕边妈妈的照片,顿时泪水涌出……?
咨询师告诉他,这就是那个孩子当时的感受,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人的理智会战胜恐 惧,而那个孩子,只能沉浸在“被抛弃”的恐惧里。随后,咨询师让王先生给童年的自己写 封信,旨在表达那一份感伤和委屈。?
王先生几乎是用泪水写完了这封信。他说,这是他平生最用心的作文,比写情书还要投入。 同时他也明白了自己乐此不疲地在外寻花问柳的原因。但他没有埋怨自己,只有痛惜和怜 悯!此刻,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坚定和热情,他终于理解并宽恕了自己,也体会到了亲人 为他付出的代价。?
◎7?红杏出墙(2)
他用纸巾再一次擦了擦眼睛,站起来,紧紧握着咨询师的手,“谢谢,我明白了,您忙吧, 我该回家了!”
?
?
?
天0L天LZ网 每天进步一点点
◎8?救世主情结(1)
?
案主:陈先生,38岁,公司职员?
?
事件记录:?
小陈最看不下去的,就是身边的“大姐”受委屈。可当他真的去安慰这些受伤的大姐并充当 怜香惜玉的英雄时,往往会绞进大姐的伤痛里,即掺进与这位大姐所在的人际关系中,比如 夫妻关系或上下级关系等。?
这不,这位大姐,也就是小陈的老板娘正经历老公红杏出墙的苦恼,于是,小陈又站了出来 主动承担“拯救者”的角色。这下可好,老板娘一下子缠住了小陈,上班就进小陈的办公室 闲聊,一坐就是大半天;下了班还要问小陈什么时候到家,打哪个电话,或是能不能上网聊 天……反正,小陈的时间基本上都由这位老板娘掌控。不用说正常地工作,就是回家陪老婆 孩子的时间,小陈也无法自由支配。弄得小陈一筹莫展,十分焦虑,并心生去意。?
来这家公司前,小陈在一家大型公司工作,当时的局长是个男的,副局长是个女的,二人不 合,小陈出于英雄本色,很自然地同情这位处于弱势的副局长,在小陈眼里,这位大姐实在 可怜,自己有责任解救其于水火之中,结果是:他被局长排挤出局,丢了饭碗。?
?
幼时经历:?
再之前,小陈还在上学,离他最近的“权威关系”来自于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感受到 被父亲抛弃的母亲的软弱无助。于是,还是在学龄前,他就主动承担起“支撑家庭的代理父 亲”的角色。他多么想承担起家务,并为母亲分担痛苦,可这就像开一辆排量很小的车,尽 管司机想让它提速加快,但无论如何,它的排量就这么大,根本跑不快。于是,小陈往往处 于力不从心的状态,当愿望与现实产生明显的距离时,便开始急躁,特别是问题来自于与自 己有直接关系的“衣食父母”时,这种急躁和焦虑就显得特别突出。?
?
咨询过程:?
咨询师问小陈:“如果父母不合,你认为是谁的错?”?
“那肯定是父亲的错!”小陈不假思索地回答。?
“母亲为什么不会犯错呢?”?
“因为母亲是女人,是弱者,一般情况下,都是男的对不起女的。”?
“是谁告诉你一定是男的对不起女的?”咨询师问。?
“这不用谁告诉,肯定是男的错!”?
“这么说,如果你与妻子有矛盾,无论事情是怎么发生的,错都在你?!”?
小陈一怔,“我说的是男人抛弃女人,不是说平时的矛盾。”?
“你是不是认为只要男女有矛盾,一般都与女人被抛弃有关?”?
小陈开始深思,“这个,我还真的没太想过,不过……女人终归是弱者。”?
很明显,他的口气不像开始那么固执。?
“在你的感觉里,母亲被父亲抛弃这一经验,形成了两关系的基本构架,这就形成了你的 有色眼镜,因此你固执地认为女人是弱者,因为你的母亲就是女人,她统领了你的感情世界 。”?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