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人意的人是最有可能持续发展的人
——术语十三:共情
“他们对我说:‘你若了解自己,你就了解一切人’
我说:‘只有当我寻求一切人,我才了解我自己。’”
纪伯伦
我曾屡次做这样一个小小的试验:在不同的人群中问同样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大家的回答大多是:聪明、活泼、正派、热情、负责、善解人意等。
我会继续问大家:“现在,如果只允许你们保留这些人格特质中的一个,你们会选择哪一个”?
结果,所有人群最终选择的都是:善解人意。
不是说其它特质不重要,例如负责,而是人们——这些通俗心理学家们——凭自己的直觉意识到:具有“善解人意”这样一种人格特质的人,通常都懂得对别人负责,而一个负责的人却不一定“善解人意”。
善解人意的要点在于善于理解并且体贴别人,在心理学上,一个与此类似的术语就是:共情。
所谓共情,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感觉、需要与情绪的一种人格特质。
从操作角度看,“共情”可以分解为:能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意图,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对方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与尊重。
是否具有共情能力,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个人心态甚至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咨询中,我见过太多因为缺乏共情而造成的人际问题和心理问题了。
甲是个工作能力非常强的领导,对此他的下属都十分钦佩他。但是,让甲百思不得其解并且十分苦恼的是,他不明白为什么他的下属平时对他总是敬而远之。
甲不知道,他的问题正出在他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上。做领导的如果缺乏共情的态度与能力,就会把下级未能按照自己的意图完成任务看成是下级的问题,而不会想到自己布置工作时的方法是否需要调节;这样的领导在指点下级时也从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结果常常是直到下级忍无可忍起而反击时还不知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乙老师与学生有矛盾甚至冲突,很多时候,也是因为乙老师缺乏共情。于是,学生的任性被解释为故意作对,学生的贪玩被看做胸无大志,学生一时冲动违反校规的行为则被定义作:道德低下。
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学生,乙老师的还怎么能快乐?还怎么能享受自己的工作与人生?他与学生的关系又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丙是个很聪明、很有才干的人,而且还非常热心并且慷慨。但是就由于她那种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