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其个性体系在逐步形成,并制约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是防止、克服其产生不良从众行为的根本所在。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积极的情感、坚持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作为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
的主要任务来抓,以学生个性是否完善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必须承认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做到因材施教。
个体意识是人类对自我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从目前学校教育现状看,由于传统的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的观念的存在,在教育教学的一系列环节上,往往只强调了集体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只发展了学生的集体观念,这就可能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和集体、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混同起来,只有集体意识,没有个体意识,只知盲目、被动地随大流和麻木地服从集体,不能独立地判断是非,这正是目前中学生较容易产生盲目从众行为的重要根源。单纯强调自我或集体都是不可取的,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关键的是教育者必须教育学生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注重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个体意识。
4.实行民主教育。第一,变教育、教学中的单向传导为双向的民主交流,对克服学生的从众心理是很重要的。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期望具有相互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单独强调某一方面的要求是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的。然而,我们的教育现状是,学生很少有倾吐心里话的地方,在校内发表个人见解和对教师提出要求的机会少的可怜.久而久之,学生的要求和见解得不到满足与鼓励,人云亦云者、听话者往往被认为是好学生。可见,改革教育方法的第一步就是不仅重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发表自我见解的机会和时间,变单纯教师要求学生为师生相互尊重;
彼此沟通。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第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学生是否从众的重要原因。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引导,特别是对那些自信心较低、情绪不稳定、胆小而自尊心较强的同学来说,更应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多让他们获得学习、工作上成功的体验,这是增强自信、稳定情绪的必要步骤。
5.班主任领导方式与“从众”心理的改变。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和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也有很大关系。事实证明,班主任采用的若是专制的方式,必然会使得一些学生在屈服于班主任的威力之下,养成阳奉阴违的不良习惯。长期下去,部分学生就可能缺少独立自主的精神,处处依赖班主任;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对班主任的要求反其道而行之,并容易趋向于小群体的行为。假如班主任采用的是放任自流的方式,班级正气就可能下降,错误倾向就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由于得不到班主任良好的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就可能缺乏正确的准则而盲目从众。
教育研究表明,在民主、理解、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下,容易形成融洽、活泼的班级气氛,学生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才可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否则班主任若采取专制和放任自流的态度管理班级,是不利于班级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的。
七
一、学生自我意识取向上三种需要矫正的情况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是个体对主体及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环节。这里,自我评价是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