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经验压力。经验压力引起从众的第一类情况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或活动能力较低的同学,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别人的成绩好、能力强,自叹不如,就只好跟着人家,这类现象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尤为明显;第二类经验压力,即有的同学将大多数同学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或虽相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但因不能“标新立异”,或怕别人挖苦,从而表面从众,内
心保留自己的看法。
4.情景压力。由于一时情景所引起的从众,在中学生中占有较大比例。例如,一个班级中,假如好人好事没人表扬,坏人坏事没人批评,那么可以想象,在这种情景下,学生较易产生不良的从众行为。当许多同学在跟着做坏事时,只要其中一人站出来反对或制止,就可能大大减少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学生做坏事的从众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二、矫治中学生的从众心理
1.创设友好向上的班级气氛和积极健康的班级舆论。利用班集体矫治从众心理,一要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面对发生在学生周围的较大的事件及学生容易模糊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发动学生讨论、说理,进行适当的表扬、批评、实践等,使学生明白不良舆论、不良规范的思想行为根源及其危害,并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行为规范。二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学生在思想上自我教育,可以在思想上、行为上弄清是非,对不良行为加以抵制。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思维独立性的批判性的不断增强,他们的思想、行为越来越取决于内化了的自我要求和努力。集体教育只有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三要发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学生个体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非正式群体所具有的凝聚力、号召力,学生往往会屈服于小群体而盲目从众。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的正常友谊和社交活动的同时,对其自发形成起来的良好舆论、行为规范加以鼓励引导,使其朝着上进的方向发展;对其不良的舆论、规范,则应通过说理、说服等形式加以转化或制止。四要运用心理暗示,制止学生消极从众。
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中的“随大流”现象,有时正面地提出批评、要求,往往是较勉强、无效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妨可以通过“角色期待”、“兴趣诱变”等方法,从而达到制止消极从众,并转向良好行为的目的。
2.改革教育内容。第一,在考虑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方面,教育主要应培养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绪情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第二,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传统的只重视课堂、书本转向让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让他们在接触外界社会环境和适应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经验,增强自我辨别、判断的能力;第三,中学生盲目随大流,不少是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善、不健全引起的。因此,德育及其它教育中都必须突出一点,即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3.树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个体意识的教育思想。个性特征方面的从众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在智力、情绪、性格、自尊心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他们是较自信的还是较易从众的。一般而言,智力较低、情绪较不稳定、较重视同学和教师怎样评价自己的学生,较易从众;二是人际关系方面,在与别人相处时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行为较被动者。社会态度、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