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中学生心理挫折的形成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它既与学生的需要和追求目的的特点和性质分不开,又与实现目的、满足需要的客观可能性有着极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目的和需要是一种主观要求,它们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主观要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心理挫折的基本原因。
一、心理挫折的表现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逐步学会用各种态度与方式对心理挫折做出反应。这些反应经过强化和重复,逐渐成为对待心理挫折的一定的习惯表现方式,至于用什么方式,会因人而异。一般表现为下面两种方式:
1.对待心理挫折的积极方式。这种方式是正视挫折,承认挫折,冷静分析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战胜挫折。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l)克服。通过不断的努力,克服形成挫折的原因,使需要获得满足;
(2)表同作用。指学生为了迎合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人们,就在思想、行为上模仿他们,或按照他们的希望去做,以减轻内心的痛苦;或者把别人具备、自己不具备的品质强加在自己身上,以此求得内心的满足;
(3)升华作用。在比较低的目标或需要受挫后,转移到较
高境界的目标或需要上去;
(4)补偿作用。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便用可能成功的活动或其它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别人的承认,获得心理的寄托和成功的快慰。
2.对待心理挫折的消极方式。这种方式是指想摆脱引起心理挫折的情境,但问题并未解决,对心理挫折作无力的消极反应,2减轻受挫感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它主要表现为:
(l)孤立。从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挫折情境中退却,尽量地避免同现实中的人们接触
(2)幻想。现实中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便在幻想中去想入非非,以求得梦幻中的精神满足。青少年学生富于幻想,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造成多梦、酗酒。算命、信仰宗教等;
(3)倒退。这种情况是指当有的学生受挫时,会表现出一种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4)逃避现实。预感挫折将要发生,不敢面对它、克服它,而设法躲避;
(5)求得注意。一旦学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便设法引起老师对自己的注意。一种极端的表现是,一些“差生”在学习上或集体生活中得不到表现的机会,便故意调皮寻事,显示自己,求得大家对他的注意。
(6)文饰作用。指无法实现目的而遭受挫折时,就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失败加以解释和辩解,但用来原谅自己的理由常常不是真正的理由,往往是将挫折、过失的责任推诿给别人,以使自己心安理得;
(7)酸葡萄作用。指追求的目标得不到或受挫折后,在找出造成挫折的原因时,为冲淡自己的内心不安,就常常将对方贬值。这种心理同《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情境相似;
(8)投射作用。即把能引起内心不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些行为、欲望、态度等,排除于自身之外.推向别人或周围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
(9)反向作用。指为防止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欲望表现出来,而采取一种相反的行动;
(10)攻击性行为。学生遭受挫折后,在情绪与行动上会产生一种对有关人和事的抵触反应,想借助攻击外界的人和事,来消除来自挫折的紧张。它一般可分为两种。第一、直接的攻击性行为。对有关人和事直接而公开地产生抵触情绪与行动。如对使自己受挫的人行凶、殴打、谩骂等。这种攻击性行为往往夹杂着强烈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