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消除学生心理挫折的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尽管从表面上看来似多半是消极的、令人不快的,甚至是带有危险性的,但处理得好,也可转化为潜在的积极因素。如果教育者只就心理挫折的消极表现大惊小怪,粗暴对待,不去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和消除心理挫折产生的根源——主观要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那就只能促使学生的心理挫折向恶性一端发展,造成学生在挫折面前心理失常、焦虑不安、抑郁消沉,甚至发生精神失常、行凶和自杀事件,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如果教育者能以诱导、尊重。关心、同情、谅解、帮助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挫折,针对不同的情况机智巧妙地加以适当的处理,多数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一般地说,学生心理挫折的消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缓和矛盾,稳定情绪。学生在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往往情绪高度激动,甚至做出意料不到的事情来。因此,我们就不能像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方式,而应立即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措施,先缓解学生内心的矛盾,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再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使学生迅速地恢复心理平衡。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会突然固执起来,和老师顶撞,拒绝接受教育,不执行教师的要求。怎么办?常见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激情对激情,大发脾气,采用训斥、辱骂或体罚的强制手段,坚持要学生执行教师的要求,结果是造成僵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另一种是讲究教育的机智,在双方发生激烈冲突或一方心理失常的情况下,暂不和这个学生评论是非,而是根据情况,采用各种迂回、巧妙的办法使之把气消下去,恢复心理平衡,冷静下来,再耐心地进行教育。这两种方法,效果完全不一样,前一种方法激化了矛盾,后一种方法钝化了矛盾。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遇到挫折、发怒生气时,肾上腺大量分泌出一种肾上腺素。这种肾上腺素的大量增加会使人体内的血糖血压升高,肌肉的紧张度提高,情绪激动。自控能力减退。在这种情况下,别人的任何偏激语言,只能起“火上加油”的作用,只有用温暖人耳的善言进行劝慰。才能使其逐步恢复平衡,并开始听得进深入一步的劝告。善言相慰,可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主要有两种:一是针对人都注重感情的特点,用关怀体贴的语言去打动、说服发怒者,使其感到劝慰者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爱护他;二是用表示可以理解发怒者心理的话语进行劝慰。这种语言一出口,发怒者的心中马上便会产生“他是自己人”的好感,甚至产生“他支持我”、“他在为我说话”的感觉。当然,运用同情的语言进行劝慰时,应注意防止无原则的迁就和不辨是非的随。
2.创造条件,克服外部挫折。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使其某些目的无法实现,需要无法满足,从而形成心理挫折。外部挫折有以下三种:
(1)缺乏性挫折。即由于外部条件不充分,致使目的的无法实现、需要无法满足而形成的挫折。如由于长时期在家庭、学校得不到父母、老师的喜爱,一些中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被嫌弃儿”;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致使自尊的需要难以满足;
(2)损失性挫折。指可以得到满足的需要,由于外部条件的突然变化而不能得到满足所引起的挫折。如一个在初中阶段的优等生,进人高中阶段后,可能成为中等生,甚至差生。原来得到满足的自尊需要,一下子中断不能满足,产生烦恼、紧张等心理;
(3)干预性挫折。由于受到来自外界的积极的或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