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 Feed 
  • [繁体中文]
  • 首页
  • 心理咨询
  • 强迫症
  • 抑郁症
  • 社交恐惧症
  • 焦虑症
  • 神经症
  • 图
  • 心理治疗
  • 心理学
  • 心理学家
  • 人格障碍
  • 家庭治疗
  • 爱情婚姻
  • 精神分析
  • 心语专栏
  • 心理医生
  • 咨询流程
  • 咨询范围
  • 咨费表
  • 彻底治疗
  • 治疗反馈
  • 心理咨询首页 | 心理咨询 | 性格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心理案例 | 心理辅导 | 青春期 | 成功心理学 | 女性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大学生心理 | 中学生心理 | 心理测试 | 性心理咨询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 当前位置:心理咨询首页 >> 心理咨询 >>
  • 谘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 (23)
  •       2008-06-20 21:16:28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http://www.hrxl.cn      
  •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电话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   幼年回忆
      阿德勒学派另一种评鉴历程是收集当事人的幼年回忆,其中包括过去事件所伴随的感觉与想法。这些事件必须是当事人能清晰的回想的,由此或能突显出他的信念与基本的谬思。阿德勒的推理是,每个人都有数以百万计的记忆,在这麽多记忆中所能浮现出来的必能投射其基本信念,或者甚至对生活的错误看法。提出的问题包括:「我想知道在你七、八岁之前曾发生过的特殊事件;告诉我你曾有过那些深刻的记忆,而且这些记忆不是长大后别人告诉你的」。或「我很想知道你幼年时期发生过的一些事件,而且是九岁前的事情。告诉我发生了什麽,那些情节令你印象深刻,以及当时你的感受或想法是什麽。当时你有那些感受呢?」这种方式可以引出许多回忆,三个特殊回忆是最低的要求,有些谘商员会要求十几个。
      阿德勒学派认为人们只会记住与目前观点一致的过去事件,所以这些幼年经验对於了解其生活方式,是重要的线索(Adler, 1958)。这种有限的知觉强化了人们的自用逻辑,而此等逻辑又进一步强化其基本信念。因此,幼年回忆有助於了解当事人如何去看待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了解他们的生活目标、动机、信念、与价值观。在解析当事人的幼年回忆时,谘商员会考虑以下问题:「他是旁观者或叁与者?这些回忆中最频繁或突出的主题是什麽?当事人典型的反应是什麽?他是独自一人或跟别人在一起?在回忆中他表达的感受是什麽?」
      梦境
      梦投射了当事人的想法与心情,因此可用来探索内心动力(Peven&Shulman, l986)。阿德勒学派以解梦为评鉴生活方式的一部份,重点则放在童年时期的梦及重复出现的梦。依个体心理学的说法,梦可能是未来行为的序幕。梦把问题浮至表面,所以可以成为处理的素材。依阿德勒理论的精神,梦是有目的而且是独特的,所以梦中并无固定的象徵意义;若不了解当事人,就无法了解他的梦(Mosak, 1995)。
      优先偏好
      优先偏好(priority)的选择,也是评鉴生活方式的一条重要途经。以色列心理学家恪弗尔(Nera Kefir, 1981)首先提出人们的四种偏好:优越(Superiority)、控制(control)、安逸(comfort),以及讨人喜欢(pleasing)。人们所做的选择除非经过面质挑战,否则会持续主宰着他们对於压力与困难的立即性反应。每一种偏好都会有一套主要的行为型态及自我说服的信念。恪弗尔曾描述过四种偏好的行为型态:
      ·优越型人格(repression)?透过担任领导人或成就或其他途径去突显自己的重要,使自己感到优越。他们不做无意义的事情,但往往会抱怨工作负荷过重。
      ·控制型人格(repression)?寻求不受人讥笑的保证,并认为唯有控制住情境,才不会有被人讥笑或贬低的可能。他们不想在社交场合有任何失误的表现。
      ·逃避型人格(repression)?他们追求舒适安逸,因此往往拖延处理问题或做决定,并尽可能不去碰会带来压力或痛苦的事物。即使是例行性的任务,若视为带有压力性,就会加以排斥。
      ·取悦型人格(repression)?他们会一直寻求赞同与接受,以避免别人的排斥。由於担心别人会不喜欢他,所以会努力去讨好别人。
      从要求当事人描述在典型的一天当中做些什麽、有那些感觉、想些什麽,就可了解对方的偏好倾向。通常,他们的描述会出现一相当一致的型态。此外,一个人的偏好也可以从他尽可能会去逃避什麽,以及在别人身上会一直产生那些感觉而加以判别。
      治疗的目标不在於改变当事人的偏好倾向,而在於让他们能够认清自己对别人的感觉,以及自己因上述偏好倾向而付出的代价。恪弗尔认为(1981),「为了增强自我察觉能力,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偏好倾向,以及我们如何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去满足此一偏好」。
      整合与摘要
      收集家庭星座、幼年回忆、梦,以及偏好选择等资料后,就应分别做摘述。最后,根据完整的生活方式评鉴问卷为主干,将所有的资讯加以整合归纳,并做出解释。评鉴生活方式是为了找出当事人的基本错误,例如,夸张、无根据的己见、错误的前提假设及各种偏执的立场,这些都会使当事人难以享受生活。这份摘要可以给当事人看,并在治疗中加以讨论。狄克梅尔等人(Dinkmeyer, Dinkmeyer& Sperry, 1987)建议谘商员大声朗读这份摘要给当事人听,接着再要求对方再念一通,并从中观察其非语文反应。
      此份摘要亦应包含基本错误的分析。莫萨克(1995,p-70)认为偏好选择可视为人们个人的神话,因为信以为真,故会有相对应的行为产生出来。莫萨克举出五种基本错误:
      1、过度概括化:「世界没有公平」。
      2、错误或不可能的目标:「如果我要有被爱的感觉,则我必须取悦每一个人」。
      3、对生活的认知错误或要求太严:「生活对我而言是太艰困了」。
      4、否定个人的基本价值:「我太笨了,所以没有人想跟我在一起」。
      5、错误的价值观:「冲至颠峰!不管过程中谁受到伤害」。
      从史天恩的自传(见第十四章)中,也可看出一些基本错误:
      ·不要接近人们,特别是女人,因为你的生活会因而受到控制(过度概括化)。
      ·父母亲并不是真的想要我,所以我最好消失不见(否定个人的基本价值)。
      ·让别人喜欢我、赞同我是非常重要的,我最好去做他们期望我做的事情(错误或不可能的目标)。
      若想进一步了解阿德勒学派的评鉴过程与方法,可叁考以下书籍:《Understanding life style:The pyscho-clarity process》(Powers& Griffith, 1987)《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client workbook》(Powers& Griffith, 1986);《Manual for life style assessment》(Shulman& Mosak, 1988);《Case approach to counselling andpsychotherapy》(Corey, 1996)。
      鼓励历程
      评鉴当事人的生活方式后,接着是鼓励对方检查其错误知觉,向自己的定论挑战,并把自己的优点与才华详细做记录。此种「鼓励历程」是阿德勒学派最大的特色,而且鼓励的技术在治疗的每个阶段都会用到。阿德勒学派谘商员会抓住当事人所提供的每个机会,进行与强化此一历程(Powers& Griffith, 1987)。因为当事人往往未能认清或接受自己的优点,所以谘商员的任务之一就是协助他们如此做。经过鼓励历程,当事人最后会开始接受自己的长处与资产。
      阿德勒学派认为,沮丧使人们的功能无法发挥,而鼓励正是解毒灵药。鼓励有多种形式,依谘商历程的阶段而定。在评鉴阶段中,一方面指出当事人也具有优点,另方面则鼓励他们认清自己有能力做不同的选择,并能够加以执行。
      阿德勒学派目录阶段三:鼓励洞察
      阿德勒学派虽注重支持,但也强调面质。谘商员会鼓励当事人发展出洞察力,以察觉错误的目标与自我挫败行为。虽然洞察是行为改变的一项有力激素,但阿德勒学派并不认为绝对需要,只是视之为朝向改变的一个步骤,而重要的是应能将对自己的了解转为建设性的行为改变。在没有太多洞察的情形下,人们也能够产生突然与显着的行为改变。
      解释是促进洞察的技术,并且其重点是放在当事人此时此地的行为及意图中的期望。阿德勒学派的解释跟生活方式有关,即在评鉴当事人的生活方式后,藉着解释令当事人察觉其生活的方向、目标与意图、其自用逻辑、此等自用逻辑如何运作以及其目前的行为。通常,解释的焦点放在行为及其结果,而非行为的促因。阿德勒学派的一项假设是,没有人能知晓另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相,因此只能冒着险去猜测。所以他们在做此等解释时,会以开放式的语句来进行,例如,「我有个预感想跟你分享┅┅」、「我觉得情形似乎是┅┅」、「情形会不会是这样┅┅」及「我得到的资料好像是说┅┅」等等,如此当事人便不至於产生自我防卫的反应,并能自在地讨论。经由这个历程,当事人最后应能了解自己在那些地方出了问题,情形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去亡羊补牢。
      波尔斯与格律弗斯(Powers& Griffith, 1987)认为,如何解释不仅是技术,而且更涉及道德;谘商员应有勇气去发展同理心与直觉的猜测。越负责的谘商员,越能发展出同理心,以及越有勇气去猜测。更重要的是,当当事人否定或纠正这些猜测时,谘商员应有雅量去接受。
      阿德勒学派目录阶段四:引导与协助
      治疗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透过引导与再教育,使洞察能化为行动。此阶段的焦点是协助当事人看见新而光明的选择,鼓励他们鼓起勇气去冒险,在生活中尝试新的改变。
      在引导中,当事人须做决定,并修正自己的目标。在鼓励下,他们「彷佛」已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如此方能打破自我设限的假设。在要求下,当事人必须在重复旧行为模式时把持自己。此时,承诺是个重要的部份,因为希望改变,所以必须乐於让自己执行一些任务,为自己的问题做一些特别的事。依照这种方式,洞察方能化为行动。
      在此阶段是解决问题与做决定的时候,也就是双方一起思考有那些可能的改变方案及各方案的结果,评估各方案能否达成当事人的目标,以及采行特定的行动方案。阿德勒学派在此阶段常用的技术,我们一一介绍如下:
      直接法(immediacy)
      指直接以发生在治疗时的情形做为例子,去烘托当事人日常生活中的情形。例如,如果当事人一直依赖谘商员为他做决定,并认为一旦自己做重要的决定,都会把事情搞糟,此时谘商员应直接点出由於他有此错误的信念,认为自己无法做决定,因此往往导致失败。
      欲擒故纵法(Paradoxicalintention)
      此技术或称为「反建议」,即让当事人去注意并夸张其不良的想法与行为,使问题的症状突显出来。欲擒故纵法包括使用一些表面看来似乎自相矛盾、有时候甚至显得荒谬的治疗技术,其本质是纳进当事人的抗拒,而不是排斥其抗拒;当中包含同理心、鼓励与幽默,故有提高当事人社会兴趣的效果(Mozdzierz, MacchiteIli& Lisiecki, 1976)。阿德勒曾以此法治疗失眠与紧张的患者,不过他建议对於消沈的患者,最好能防范其自杀,而一旦自杀,则应立即送医治疗。
      此法也可用在有拖延习性的当事人身上,例如告诉他把任务拖得更久一点。对於常担心的当事人,可以要求他每天空出一定时间来担心所有可能的事情;对於上课中不敢说话的当事人,则可鼓励他坐在最后一排而保持沈默到底。在运用此法时,应建议当事人於一段特定时间内夸张其行为型态,使他能从实验中学到一些东西。本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当事人能戏剧性地察觉自己在某些情境中的行为,以及自己如何为此等行为负责。由於是纳进而非排斥当事人的抗拒,使得此等行为变得较不具吸引力,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会感到好笑。接着以夸张的问题去面质当事人,则能促使对方去思考如何改变其目前的行为方式。此法在运用时有道德问题,谘商员须有足够能力,而且是在较传统的技术试用无效后,才可以使用此一技术。
      彷佛法(acting asif)
      谘商员可以制造角色扮演的情境,使当事人去想像并表现出他们想要的样子。当当事人说「如果我能够┅┅就好了」时,就可以鼓励他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角色扮演的幻想。以史天恩的例子而言,如果他说社交场合使他受挫,并说非常希望能够克服与女性碰头谈话的恐惧感时,谘商员可以这麽说:
      史天恩,下星期开始我希望你表现出自己仿佛是个非常迷人的美男子,假装自己十分有内涵,女孩子错过与你相识是她们重大的损失。建议你以这种方式去接近你最想接近的三位女性。
      藉着建议进行此等任务,即促使当事人鼓起勇气去做他们心中想做的事情。由於以正面的方式去改变史天恩的预期,因此他很可能会成功地执行任务。如果史天恩回报说他被那三位女性拒绝,则谘商员可以与之讨论问题之所在。
      泼冷水法(spittingin the client`s soup)
      例如,一位父亲会一直跟子女说他是如何辛苦工作,使他们能过舒服的生活,此时谘商员可以面质他的牺牲者角色,并指出他是如何在寻求着子女的感激。谘商员的角色不在於说服他去改变对子女的态度,而是向他说明他的行事风格所付出的代价。当事人可以选择继续表现原先的行为,但原先的行为动机很可能已遭破坏,因为他不再能够欺骗自己。
      把持自已(catching oneself)
      在把持自己的过程中,当事人会变得能察觉自己的毁灭性行为或非理性的想法,但不会陷入自责。在一开始,当事人会太慢去把持自己,故重复着旧有的行为型

  •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至22:30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hrxl.cn/xinlizixun/xinli_3604.html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 责任编辑:华人心理咨询网
  • 各类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及心理疾病心理治疗师联系方式


网上网络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2:30

心理咨询电话:
  • 最新心理咨询
  • 超过半数心理咨询者“半...
  • 害怕看心理医生非常犹豫
  •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 老子谈心理健康
  • 拒 绝 的 艺 术
  • 做一个有反应的倾听者
  • 中国人:看心理医生不是...
  • 哲理小故事
  • 教师“健心”四要素
  • 自我心理调节之心理目标...
  • 热点心理咨询
  • 五句话足以改变人生
  • 论人生的迷茫与困惑
  • 判断你心理是否成熟的1...
  • 心理缺陷是什么
  • 超过半数心理咨询者“半...
  • 他为什么总在想像和母亲...
  •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 如何正确倾倒自己的心理...
  • 害怕看心理医生非常犹豫
  • 快乐心情在生活中这样打捞
  • 推荐心理咨询
  • 谘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
  • 心理咨询态度系列训练
  • 心理门诊(上)
  • 相关心理咨询
  • 溺爱导致的懦弱心理咨询...
  •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
  • 超过半数心理咨询者“半...
  • 婚姻婚外恋亲子关系职业...
  • 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心理...
  • 完善个性 克服嫉妒——...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
  • 走近心理咨询,提高生命...
  • 专业心理咨询的“话疗”...
  • 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案报告

电话:  手机:13886092363    心理诊所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鹦鹉大道373号滨江怡畅园11-2-1202         邮编:430050         网上在线心理医生QQ:362890071

电邮MSN:www.hrxl.cn@qq.com  公交:6、524、558、598、720、727、728、532、554、704、559倒口南村站下 法律顾问:湖北瑜珈律师事务所吴健宝律师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欲转载请注明www.hrxl.cn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鄂ICP备06021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