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为学生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而且极易产生悲观情绪,使教师
无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恰当、
合理、有效的教育引导,不能正确地理解、对待闭锁心理,那么极易使学生
对老师的正确要求产生抵制情绪,结果不仅影响教育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
负效应。
中学生闭锁心理的主要特征是关闭性,表现在课堂上是不愿回答老师的
提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初一学生明显不
如小学生爱回答问题,到初二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进入初三、高一,学生的
闭锁心理进一步发展,他们很少与父母交谈,家长询问学校情况,他们往往
显得不耐烦或只作简单的回答,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他们不愿和老师接近,极少到办公室提出问题或主动与老师谈话,特别不愿
告诉老师班上同学的事情。
中学生闭锁心理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由学生生理发展的
特点所造成。中学生由于第二特征的出现以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使他
们产生了 “成人感”。他们由于担心被人 “小看”,往往羞于在成人面前暴
露内心世界而产生闭锁心理。②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性使然。由于中学生的
心理发展趋于成熟,所以他们热衷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而与成年人的关系
则由依赖型转变为密切接触型和保持距离型,表现出关闭性和相对的开放性
并存的特点。③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这必
然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变化,由儿童期的心里怎样想,行动上就怎样表现,发
展为对问题的看法一般不流露。他们心里虽有许多奇异的想法,但往往由于
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轻易表露出来。
那么如何针对中学生闭锁心理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有效的教育呢?
一、要以 “情感”为钥匙,开启中学生闭锁的心扉,处理好教与学
的关系
根据中学生心理活动的发展特点,他们虽具有闭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
他们又乐意与同龄人接触,经常在一起聊天、交谈,而且能把心里话向朋友
倾诉,不保留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这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在具有关闭性
的同时又有相对的开放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学生心理的这种相对开
放性,与他们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同他
们进行情感交流。具体地讲:
1.教师要以 “情感”为纽带,缩短师生的距离。有人说:陌生是最远的
距离。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机会,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同时,
还要经常和学生一起开展各种活动,因为丰富多采的活动不仅使师生得以相
互了解和感情沟通,而且也能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师生在宽松、友善的气
氛中共同学习、交流,学生就自然不会有敬畏感。
2.尊重学生的人格。由于中学生已具有 “成人感”的缘故,他们对成人
的态度很敏感,渴望人们像尊重成人那样尊重他们,对老师、家长把他们当
孩子看十分反感。因此教师应视他们为知己,与他们平等相处,这样他们就
乐于与老师谈心里话。
----------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