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涣散。因此,应将竞争掌握在适当的限度内。合作是集体成员之间为达到
----------------------- 页面 20-----------------------
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活动形式。与竞争相比,友好合作对于学生学习进步
和心理发展,以及增强集体凝聚力等都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把人际关系定义为,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交往基础上形
成的人与人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
1.人际认知与人际吸引
人际认知包括:体态认知,体态和颜面是人际认知的接口;表情认知,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际认知;目光认知,是对整个心态的认知。由于
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的特殊性,又由于青少年自身存在着认知的表面性、片面
性,思维的肤浅性,以及归因的标准掌握不准等弱点,在班级人际认知中往
往会产生偏差,比较多见的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心理定势和
刻板印象等五种。
交往双方,除认知因素外,还有情感因素维系着。个人能否被他人乐于
接纳、相容,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亦即反映为人际吸引的心理问题。
造成人际吸引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个人品貌上的吸引力,包括长相、
性格和能力诸因素。二是人们相互谐调上的吸引力,主要指相近性、相似性、
相悦性和相补性等因素。教师如能把握人际认知和人际吸引的因素和特点,
就能正确判断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从而有可能正确指导交往,调节不融洽
的人际关系结构。
2.交往态度和交往行为
交往态度由交往的认知、情感和意向等成分组成,是交往行为的准备状
态。它是班上学生以同学、老师为对象的实际交往的中介环节。交往的态度
越是坚定,对学生的实际交往行为影响力就越大。而交往态度的坚定性与构
成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的深刻性、正确性和强烈性有密切关系。
要使交往态度对交往行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还要使构成态度的认知、情感
和意向三种成分协调一致。教师在工作中,既要注意形成学生对人际交往的
正确认识,有积极的评价,又要激发他们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使之形成
强烈的行为意向。
一般来说,正确的交往态度,导致正确的交往行为。在产生交往行为时,
有两点需加以综合考虑:一是交往的情境。一个学生在某一情境中的交往行
为,决定于对交往对象的态度和交往情境的态度。这两者相互作用着,要使
某一学生的交往态度有效地影响交往行为,交往态度一定要与交往情境一致
(即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行动意向。二是交往的能力与
技巧。如果学生缺乏交往能力与技巧,往往会使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乃至放
弃实际行动。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交往态度,以期导引出正确的交往
行为时,要想法创设与交往态度相一致的交往情境,还要传授和训练交往的
技巧,培养交往中必备的能力。
3.人际关系的形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号码217271074【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