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利用舆论的力量
教师应当恰如其分地进行表扬和批评,着力促进健康的班风的形成和班级常规的建立,促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趋于定型。在班集体中发扬正气,抵制歪风,激发学生确立正确的荣誉感、责任感。
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友谊观
随着心理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往往不大轻易将自己的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他们容易把同龄人做为知己,对他们能无话不谈,什么秘密都能公开,而对师长不愿讲真心话。另外,中学生情感好走另一个极端,带有文饰。曲折的性质。有些学生还会把不向师长检举同伴的缺点视为一种“坚定勇敢”的举动。
受错误的“处世哲学”的影响,部分中学生讲究封建主义的“哥儿们”义气。也有人认定人要“以和为贵”,何必动辄去“得罪人”。他们还认为得罪一个,可能失掉一批,会被同学看不起。
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友谊观念。中学生进人“结帮”年龄,对父母、教师的信赖在减弱,而对伙伴和小团体的信赖在增强,出现在同龄伙伴中寻找支持的倾向。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个成人难以理解的秘密,即使他们发现伙伴的错误,也决不轻易披露。所以,要引导学生把友谊建立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使他们懂得真正的朋友,应该在是非曲直面前直言不讳,帮助同学克服缺点,纠正错误。这样的友谊才是真实而又健康的友谊。
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很多同学护短,是因为一方面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是非观念,道德评判能力差,由于中学生的道德评价水平还较低,还不能掌握正确的道德规范,往往是非模糊,对光荣和耻辱、美德与丑行等作出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另一方面又受逆反心理的抗拒情绪的支配。一部分学生对学校、教师、班集体失去信任,甚至抱对立情绪,无论你提的要求正确与否,他们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对抗意识与对立的态度。结果常常是你要他说,他就偏不说,你说这“不正确”,他偏认为“没有错”。所以要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分析。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自己行为上的是非、美丑,在自我教育、自我分析中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积极向上,逐步培养起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六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也极其常见。由于知识和阅历限制,中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也最易从众。因此,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并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从众的副作用,对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团体压力,是中学生从众的情境因素
1.群体压力。包括群体的人数、群体吸引力和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高低等。一般而言,在一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众中,如果造成某一观点的人越多,或采取某一行动的人越多。则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从众;如果这个班集体或哥儿们伙伴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内部很一致,也容易使得中学生遵从群体的意愿;同时,在一个班级、伙伴中,班级干部、小群体的头头较不易从众,威信较低的一般同学则较容易从众。
2.规范压力。角色规范不仅为角色扮演者规定了一定的行为准则,而且具有激励和制止的力量,即通过社会赞许、人际关系亲热等勉励人们信守规范;也可利用人们存在的对偏离群体的恐惧心理,通过社会谴责、人际关系方面冷淡等制止背离角色规范的行为。中学生的规范包括有形的无形的两种。有形的指学校规章制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无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