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一旦遭受外部挫折后,往往摆脱不了苦恼情境,或者因为遭受的挫折与某种情境相联系,又容易触景生情,不时表现出愁闷、痛苦。较好的办法是启发和鼓励他们肯定自己,引导他们看到今后的目标和希望,以冲淡他们的苦闷;或者传播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转移他们的情绪;也可以组织他们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减轻或消除挫折感,使心理变得愉快起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外部条件的限制,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积极地适应环境。学生一旦懂得和掌握了这个方法,就能在挫折面前自觉地摆脱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3.沟通思想,了解苦情。很多挫折是受自身内部条件的限制,使某种目的得不到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
(l)缺陷性挫折。指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其它个体内部条件的缺陷而不能满足需要所引起的挫折。如某学生一心想参加校篮球队,但由于身材太矮,未能如愿。
(2)损伤性挫折。指由于身体突然受到损伤而引起的挫折。如由于意外事故,不能登台演出,从而失去了表现自己艺术才能的机会。
(3)抑制性挫折。指自己从心底里禁止需要的满足而引起挫折。如一个学生,当别人问他问题时,他因害怕耽误自己的学习而不愿帮助同学。事后又很后悔,觉得不应该这样做。
学生处于受内部挫折的情境中,往往会以紧张的情绪反应代替行为。因此,创造一种情境,使受挫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他受压抑的情感,发泄他的抱怨,从而冷静下来,才能使他们恢复理智状态。沟通思想,了解苦情,就是通过我们与受挫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使受挫学生说出心理的抱怨,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从而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对个别受挫的学生,我们应主动地接近他,通过谈心,沟通思想,引导他把憋在心中的苦闷,向老师、同学、家长、亲友吐露,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别人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帮助,使结在心里的疙瘩解开,从而减轻自身的精神压力。
4.知己知彼,确定合理的目标。当学生长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屡遭失败时,我们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分析现实,审视目标。如果达到这一目标的多种尝试都告失败,就要分析所确定的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这种可能,就要引导他们扬长避短,调整目标,另谋出路,即放弃原来的需要和动机,谋求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心理平衡。这种目标的审定和转移,不是惧怕困难,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现。
附:中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的预定行为目标受阻,原有行为被迫中止,在心灵上产生失落的一种状态。
中学生的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正处于突变期,易于出现各种问题,被称为“危险期”、“突破期”。这时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和各种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就会产生心理挫折和心理失衡。
一、心理挫折的原因
l.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烈地震撼着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困惑和迷惘。学校培养他们要做有觉悟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但社会上一味地看重金钱,金钱万能等负向的影响,使中学生找不准方向,产生了心理失衡。
2.理不顺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青春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往往爱模仿,但鉴别能力差;喜欢活动,但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