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帮助受导学生确立符合客观的自我概念。对于过分自卑的学生,应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对一些无法改变的条件,如长相、能力不理想;家庭状况差于别人等,要能够自我悦纳,从而摆脱自怨自艾、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对于过分自负者则应帮助他们看清自身的不足,以找到通往理想的阶梯和与人和睦相处的办法。
(2)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具体操作,有效地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发展一个健康的自我,而不是终日耽于幻想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3)家长、科任教师等对受导学生有影响的人,要齐心协力共同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健康成长的环境,做到既不严厉苛求,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也不宠爱、包办、剥夺孩子自然成长的权利,当然,更不能放弃教育,对孩子不闻不问。
二、行为异常,社会适应不良。
1、案例(小B,男,初一)及分析
小B行为反常,上课违纪(讲话、扔粉笔头、捉弄同学),课堂上大模大样地离开座位走出教室;作业基本不做,成绩全班最差;欺负同学,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而且常离开学校,无故出走。由于他的干扰,班级的许多正常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通过家访了解到,小B这些行为的出现始于小学五年级出车祸之后。小学五年级时,小B遇到车祸,昏迷十五天后终于醒来,他的父母激动万分,庆幸儿子拣回一条命,在日后的家庭教育中,这种侥幸感一直绵延不断。家长对小B不再有任何要求,哪怕是最起码的一点点学业任务,他们都认为太为难孩子了。因为车祸以后,家长明显觉得孩子的智力状况大不如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令他倍感吃力,情绪波动较大,常无故地发脾气,砸东西。为了照顾好小B,父亲外出工作,母亲在家全天候伺弄他。在母亲的全心照顾下,小B脸色红润有光泽,身材高大、臃肿,步态笨拙。
2、辅导策略:
(1)倾听:
让小B有诉说、宣泄的机会。老师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鼓励小B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从中深入小B的内心世界。在面谈中,小B主动倾诉:他觉得在班级没意思,同学都看不起他,笑他傻,笑他笨,他很想有一些朋友,但都找不到。有时他会搞一些恶作剧,如喊别人绰号,把别人的书本藏起来,或打别人一下,可到最后都弄得很沮丧——所有人都对他群起而攻之,他觉得很没意思。其实他好想有几个朋友,可没人愿意找他作朋友,因此他觉得很孤单,所以他想离开这个班级,他想重新开始,因为在这个班级他无法施展他的才华,无法安心学习,如果换个环境,他就会努力学习,成绩会提高上去,这会让所有的人都崇拜他并和他交朋友。主意已定,他在班级一天也呆不下去。
(2)寻找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行为后面掩盖着的情感因素。
阿德勒曾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情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如何解读小B的这些古怪想法和行为呢?车祸与小B行为的异常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小B父母对车祸所引起的情感反应,以及后来对小B的娇惯放纵,导致了小B行为的“变坏”。在家里他是中心,已习惯了受呵护、受重视的生活了,而在学校里,他臃肿的体态、笨拙的动作和有点含糊的语音使他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对于这种强烈反差,小B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他用了一种错误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他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一来可以找回“强者”身份,二来借此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但每次换来的都是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这又令他很自卑。加上学业成绩落后于人,使他产生了逃避的念头,希望能远离这个令他难堪的环境,去到一个备受重视与呵护的环境中。
(3)改善家庭和班级心理环境。
1)约谈家长。让家长不要对小B放弃希望,放弃要求,不要因为孩子拣回一条命就不忍心再为难孩子,特别是看到儿子智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时就不敢对儿子的学习提出任何要求,要让家长明白对孩子最重要的关爱就是不要放弃希望,这种态度应体现在持续不断而又前后一致的行动中,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2)由于形象不佳,又加上学习困难,小B的心灵非常脆弱,他的自卑感是深刻而持久的。对于他,不能马上提出改善周围同学关系的要求,而应当更多地设法改善他的成长环境,让他尽量少受一些刺激,让他孤独感与自卑感减少一些。在班级内部,要努力营造关心互助的氛围,把小B囊括在这种氛围中,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让一些同学主动找小B玩,和他说说话,这样小B的情绪慢慢会趋于稳定,心情会开朗起来,行为上也会随之出现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迹象。
3)引导小B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在小B成长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应及时引导小B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因为孩子都是同龄人,谁都不会无原则的、持久地牵就常欺负自己或同班同学的人。小B的坏行为已成习惯,若不及时对他提出要求,如不辱骂同学,不打同学,而是听之任之,只单方面要求他的同班同学牵就他,这种关系维持不长久的。可以在发现他又对同学动手脚,叫人绰号时,采用面质的技术启发小B,激励小B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克服其认知方式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引导他进一步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一般来说,通过提问及表达可指出学生的不当认知或非理性思维。老师和小B进行如下提问及表达:
“你知道老师和同学为什么批评你?”
“我知道,那是因为我打了同学,可那也算不上打,因为这是我友好的表示。可他们连这一点也看不出来,他们总是拿老眼光看我,这个班级不适合我,所以我想离开这个班级。”
“怎么能让人看出你是友好的表示呢?”
“打得轻是友好,打得重是仇恨。”
“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有人打你,还叫你绰号,你会认为是友好还是仇恨?”
“这个么——”沉默。
“这个环境真的不适合我,假如我回到家里,读重点高中的堂哥和读大学的表姐能教我,我的成绩就会进步。”
“一个人是消极地等待环境的改变还是积极地适应环境,对今后的生活更有意义?”
启发小B的思路,让他渐渐领悟到自己平时的有些做法其实是在消极地等待环境为自己而改变,当无法满足这一其实无法实现的愿望时,又想换个全新环境,这种做法到最后那一定是不适应所有的环境,不容易与别人处理好关系,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当小B有所领悟之后,要对他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不辱骂同学,不打同学,试着找一两个好朋友。
循着这样的辅导思路,小B在三个月后情绪再没出现大起大落,没有过激行为发生,与同学的交往也可以,学业上的表现也随之有所进步。
3、理论思考:
这是一个在家庭中受宠娇惯的孩子,父母以他们无原则的所谓“爱”来弥补自己的歉意,而正是这种补偿心理严重限制了孩子的正常成长,使他变得与社会极其不适应。在家中,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走出家庭,他的“自我中心”受到严重阻挠,他觉得新的环境带给他的是痛苦与不适,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与他人友好往来,甚至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表示他的友好,他的有些行为是与在社会规范下建立起来的班集体的行为规则格格不入的,这导致了他的自卑。而自卑的人常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有时会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重视,于是环环相扣,事态向恶性发展。类似小B这样的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从外在的行为表现看,他们学习左,行为习惯差,甚至思想品德差,可是,在这一系列表面现象下掩盖着的是当事者内心难以言表的隐痛。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辅导对类似小B这样成长受阻的学生来说,其所提供的心理支持(帮助)是其他学校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应对策略(案例)
一、案例描述:
&nb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号码217271074【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